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5伯牙绝弦教学案例新营小学周少波一、揭题导入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相识这样两个人物(出示人物幻灯片):你们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就是晋国上大夫一一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一一钟子期(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说着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个上大夫和一个樵夫之间尽然发生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出示课题(课件)2、学生读课文题目。老师指正“绝”和“弦”的读音。学生再齐读课题。老师过渡语:今日,我们将接着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让
2、学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老师: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学生自读)老师指名读,指导“哉”和“兮”的读音。2、老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还讲究节奏和韵味。借助屏幕上所给的提示(出示幻灯片),试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吧!(学生试读)3、老师:在听你们读,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下面老师读一读。(老师配乐范读。)4、学生自由读一一指名读一一配乐齐读。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老师过渡语: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先从文章的题目起先一一伯牙绝弦,怎么解?1、解说课题。老师:
3、“绝”是什么意思?学生:断绝。(很多学生认同的点点头,并放下手。)老师引:试着把“断绝”放入“绝弦”中来理解试试。学生纷纷说着。有学生笑了:不通。有学生起先举手,学生:砍断,绝弦就是砍断琴弦。还有学生说:割断,割断琴弦。老师进一步引导: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著名的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今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两个人从今不再交往了,叫做(老师略微停顿,有学生说出绝交)一一绝交,所以,不在弹琴了,叫(学生说出绝弦)绝弦。2、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老师:读了课文,我们不难知道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伯牙和钟子期。你了
4、解了他们的什么状况?学生:俞伯牙或弹琴,钟子期会听琴。老师:相当接近。用课文的句子那句话能体现出你们刚刚说的意思呢?学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句子)老师:自由读句子,依据注释再来说说意思。学生各自由说,探讨着:“善”的理解,师生谈论着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很会欣赏。老师出示幻灯片指名读材料。老师:秣,吃草,一般的马怎么吃草?学生:低头食草。老师:仰秣?指马怎样吃草?学生:抬头吃草。我认为这里是说:伯牙弹琴时,连吃草的马都抬头倾听了。老师:这位同学能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意思,相当好。老师:可见伯牙擅长什么?学生:弹琴。老师:伯牙善鼓琴,子期呢?学生: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资
5、料),学生读。老师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样读才能突出两个人的特点?(指名读,齐读)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细致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学生边读边动手画句子。4、学生反馈:学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听了发言后放下了举起的手。)老师:英雄所见略同,这位同学把大家的心思给说出来,可见他的心与大家的心是一样的。他很棒。我们联系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各自小声的在说着。片一刻,老师: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出现出怎样的泰山呢?学生:宏伟高大。老师
6、追问:从哪看出?学生:峨峨。老师:读句子,读出泰山的高耸。(指名读,学生读。)老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1:宏伟高大的泰山。学生2:壮美的泰山。学生3:登泰山而晓天下。老师:这位同学了不得能知晓“登泰山而晓天下”。同学们,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宏伟。一个“峨”就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老师:你从子期的其他话上能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吗?学生:善哉!老师:用现在的话就是。学生:好啊!老师:谁也能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老师:“善”字的不同意思。“哉”是什么意思?学生:相当于“啊”老师:为什么用两次语气词来说呢?(学生不
7、语)平常我们只说:她唱得真好啊!而这儿相当与用了两个“啊”。学生有的在小声的说:是不是,为了赞美?(说明学生不确定)老师:有同学了不得,能类推了。这就是为了赞扬伯牙琴声的美。我们可以读出赞美的味道。(指名读,齐读)指名说意思。学生: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后说:“弹得太好了,我面前像耸立着一座宏伟的泰山。”老师:小结学习的方法。从词中理解,从读中体会。读书就该如此吧。读好了这句话,我想下句话也就不难了。(课件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怎样读这句话?什么样的江河?与刚才高山句有什么区分?带着我们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话吧。留意高山流水的不同啊!学生读,反馈:学生1: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伯牙绝弦 25 教学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