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市教育(体育)局,各高等学校: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在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制定此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2、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定位,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智力和人才支持为着眼点,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教育力量。(二)基本原则。1.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立足区域、学校实际,聚焦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本地、本单位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找准主动融入的行动路径,扛起全面服务的使命担当。2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强化系统思
3、维,突出联动协作,建立健全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全省统筹、上下联动,区域互济、校际协同,形成推动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强大合力。3.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国内一流优质教育。坚持开放包容,探索深化省际合作新路径,构建沿黄省市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共同体,唱响“黄河大合唱”,共同推进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二、突出重点,打造教育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标杆(一)实施基础教育提升工程。1.持续筑牢办学基础。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推动构建家校社网一体、启智润心并重、各级各部门共建的立德树人模式。深入实施强德固本行动,加强
4、中小学美德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持续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幼儿园分类认定,年内认定一批省级示范园,持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持续推进普通中小学规划建设,健全学校协作发展机制。2 .深入开展环保教育。遴选打造一批黄河特色校本课程,强化节水教育内容,增强学生节水意识。持续选树宣传“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节约水资源、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黄河文化”“生态文明”“鸟类科普”“湿地保护”四大主题,打造精品研学旅行课程,持续研发主题鲜明的黄河文化、生态保护精品研学课程。3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建设。加快落实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
5、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促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4 .实施教育强校扩优行动。组织开展市域、县域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向黄河流域区域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二)实施职教高地建设工程。1.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研究制定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省部共建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5 .提升人才培养匹配度。适应黄河流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指导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6、相关产业,调整或撤销对口就业率低的专业,提高专业布局的匹配度。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输送更多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6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能力。聚焦高职扩招和“小、散、弱”的中职学校,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基础办学能力。推进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化专业(群)。7 .打造黄河流域产教共同体。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产教联盟作用,加强载体建设,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校校、校企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黄河流域职业教育帮扶协作,选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组团式”帮扶青海、甘肃等省份,推动协同高质量发展。8 .优化职业
7、教育办学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双高院校”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增设一批职业院校,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和科类结构。(三)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1.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支持3所部属高校强化“双一流”建设;支持7所左右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或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支持8所左右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急需的省属高校,夯实服务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深化省部委共建、省市共建高校,汇聚多方力量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推动康复大学筹建,汇聚全球康复资源,
8、促进康复、医疗等相关健康产业发展。筹建空天信息大学等高水平创新型大学。9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支持数学、海洋科学等8个现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确定10个左右优势学科,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确定10个左右潜力学科,打造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后备梯队。10 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开展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做强优势特色专业,实行专业动态监测评价。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对人才的需求,支持高校设置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公共卫生等一批急需领域学科。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计划,组建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
9、。11 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共同体。落实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部署,推进分领域大学联盟建设,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组织举办系列联盟活动。支持黄河流域“两省一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黄河流域医学院校联盟、黄河流域高校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联盟等高校联盟,深入开展联盟高校学术交流,引领带动黄河流域相关高校。(四)实施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工程。1 .实施省级科教产教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项计划。每年安排IOOO名左右博士、硕士生招生计划,支持高校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十强产业”骨干企业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与
10、化工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推动省属高校与沿黄流域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2 .创新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围绕半导体、大数据、生物育种、新材料等重点方向,通过高校基础培养和产业实践支撑的“工学交替”模式,利用5年时间试点培养300名左右工程博士、1500名左右工程硕士,着力打造一支卓越工程师后备队伍。3 .建设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聚焦海洋、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3大重点领域,由高校联合高水平科研院所,利用5年时间建设10个左右联合体,共建科研育人平台、导师队伍、科研教学资源,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五)实施高水平高校科技创新提升工程。1.实施高校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行动。按照有组织科研
11、要求,突出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的导向引领作用,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融入我省“1313”实验室体系,支持高校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整合全省高校科教资源,建好建强高校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校特色实验室和高校文科实验室在内的高校实验室体系,显著提高高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水平。4 .实施高校工程技术科研创新平台提质行动。围绕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高端化工、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纺织服装等标志性产业链开展有组织产学研深度合作,建好现有高
12、校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发中心,聚焦企业技术难点、卡点,开展“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加快形成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高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5 .实施黄河流域协同创新行动。紧紧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以高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主动协同黄河流域省区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积极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盟、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学研合作,不断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加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6 .实施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立足
13、人才成长链前端、人才金字塔塔基,坚持育苗、培优,每年立项建设300个高水平青年创新团队,聚焦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发展需求,开展定向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研创新群体。(六)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1 ,加大高校泰山学者支持力度。优化泰山学者工程遴选机制,遴选一批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带动产出一批高层次创新成果。2 .实施高校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建立高校重点培育人选库,整合资源保障,精准培育,全力引育一批领军人才。扎实做好“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关键环节,对重点人选进行“一对一”精准
14、指导。立项举办泰山学术专题论坛,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扩大学术影响,支持高校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领域举办学术论坛,搭建平台加快引进相关领域青年人才。(七)实施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工程。1 .推动黄河文化宣传教育。依托全省学校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指导中心,加强系统性设计、整体性推进、科学性评价,指导各类学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政元素,推动黄河文化宣传教育。2 .讲好黄河故事。组织开展面向全省大中小学校的黄河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微视频宣讲、微电影展示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3 .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平台,加大对黄河
15、文化作品的宣传,向海外民众及中国文化爱好者宣传黄河文化以及黄河文明孕育的齐鲁文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组织省内高校在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多发、频发积极传播黄河文化优秀作品,讲述中国故事,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建国际青少年“黄河文化”交流营,抓住来鲁留学生群体,组织各类特色人文交流活动,将黄河文明融入留学生教育,向世界传播黄河文化。4 .加强沿黄流域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突出“黄河特色”“黄河元素”,抓好沿黄流域教师培训研修工作,组织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教师访学研修、中职校长高水平学校建设能力提升、沿黄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示范性培训等培训项目。5 .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引导
16、和支持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儒家文化、齐文化等优秀传统黄河文化研究,强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增强黄河文化研究自觉,提升高校黄河文化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学术精品;依托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支持齐鲁学刊管子学刊等期刊,办好特色专栏,加强对黄河文化研究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认定一批黄河文化专项研究项目,产出一批高质量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八)实施高校服务和融入黄河战略特色工程。1.广泛宣传发动。引导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开展互联互通、讲好黄河故事等方面找准工作重点、找准行动路径,制定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打造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人才蓄水池、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