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恰当运用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恰当运用 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恰当运用摘要:2022艺术课程新标准凸显出了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强调音乐育人的重要性,强化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探究活动,推动艺术课程育人方式的改革。结合新艺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中应非常重视采取有效甚至高效的措施和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认知律动内涵、创建律动情境、引导学生律动、丰富律动形式四个方面,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恰当运用进行探究。关键词:律动,小学音乐教学,运用,探究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艺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新标准从四个核心素养、五个维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在原来的音乐课程
2、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完善的加工和推进,强化学生主体,侧重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音乐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创造性也必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小学音乐教学阶段律动的恰当运用对促进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感知音乐理念,理解音乐情绪等多方面都意义重大,下面从四个方面关于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进行探究。一、认知律动内涵,提升教学理念。律动,汉语词语的意思就是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奥而夫先生曾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将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那么,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属于人之常情,这充分说明了律动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瑞士作曲家、教育家
3、埃米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律动的时候主张老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身体当做一种乐器,并根据听到的音乐节奏的变化、力度的强弱、情绪的表达以及各种速度的变化借助肢体语言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表达出来,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对于提升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以及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学科跟其他学科有明显区别,其关键之处是手能舞之,足能蹈之,而律动的运用就是通过它本身生动形象而又直观醒目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手舞足蹈本身就调动了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然后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
4、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律动的恰当运用就是指学生通过听觉刺激将身体、情感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并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对音乐美的感悟。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音乐感知的基础时期,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音乐能力。因此,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将各种律动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创建律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所以,小学音乐老师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时,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
5、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开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但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不简单,因为这与小学生固有的兴趣属性存在着较大关联,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就需要采用一些较为“特别”的方法,以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特别”,指的是创建体态律动情境,音乐教学中恰当合理的情境设置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及时与音乐形象达成共鸣,鼓励孩子们在情境中感知音乐、引发创意,在一系列的动作、体态、表情中逐渐深入音乐内涵。例如,当老师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如果音乐老师仅是按部就班地逐句带唱,那么这节音乐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自然也难以调动
6、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如果老师能一边带领学生歌唱,一边让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进行律动,比如扭动身体比作波浪、双手划桨前进后退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能够得到激发。同时,老师还可以配上略微夸张的表情,则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三、引导学生律动,感知音乐思想。2022年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显然不是停留在唱歌、欣赏、活动、演奏等的表层,而是深入到加深小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阶段,比如音乐中的节奏、节拍、强弱变化及音色感知对于音乐的艺术理解和表现力等的影响,均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音乐理论思维学习和掌握以及音乐修养的
7、培养和提高,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的晃动,这是其开展律动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老师不仅要继续引导学生身随音动,同时还要使其能够明白音乐律动的节奏,比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来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从中找出问题,并带领学生正确掌握节奏,在学生能够稳定自主地找出音乐的节奏之后,老师则需要通过变换节奏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于节奏变化的了解程度。在强弱音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强音部分时拍手,以锻炼学生对于强弱音的辨别能力。然后,老师再从不规则的强弱音教学转入到规则的强弱音教学,直至每个小
8、节一个重音,逐步引导学生产生小节的概念,循序渐进。此外,在开展基本音乐知识的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学会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找错节奏,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律动教学中,从而唤起学生自身的音乐体验,逐渐建立起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使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四、丰富律动形式,理解音乐情绪。理解音乐情绪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加深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和理解程度的关键一步。语文课本中经常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音乐教学则应当是“有感情地歌唱”,但是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有感情地歌唱”这一步教学说起来简单,做得到却并不容易,此时老师如果通过生硬解说的方式并不利于小学生对于音乐
9、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对此,老师可以通过情景化的律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歌曲情感,进而实现“有感情地歌唱”教学。例如老师在教学“童年”这首歌曲时,便可以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进行律动,并注意将隐藏在歌曲之中的情感通过设计好的律动的方式加以展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手牵着手,唱到抒情部分的时候往前走,唱到欢快跳跃部分就开始跟着节奏跳动,也可以让同学们分声部对唱,从而感受童年所表达出来的动感和轻快的感觉,进而感受到作者写这首歌时对于童年的怀念以及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的运动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
10、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创设生动、真实的律动教学,让学生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变化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个部位的和谐动态来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情绪等变化,在音乐听觉的刺激下用“动”来感知、体验、创编、表现音乐,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律动教学以其特殊的魅力正好填补了传统小学音乐教学的短板,动静结合、多重体验的方式更是有效提升了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感知和理解,这对于提升小学音乐的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谢小青.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O1.):84-85.2郭月明.“音”你而动一一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和方法微探J1.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