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外国教育史》教学新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师《外国教育史》教学新探.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师外国教育史教学新探T静摘要本文以外国教育史课程为例,反思了现行的高等师范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改革势在必行,并就外国教育史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包括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的改善,考评方式的变革等新路探索关键词外国教育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渠道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的师范生毕业后走进中小学课堂,重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笔者从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就师范院校必修课外国教育史的教学改革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同
2、行指教,共同推进高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适应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问题的提出外国教育史是我系教育管理专业(全脱产两年本)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教学时数54课时,一个学期上完。外国教育史是研究外国教育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时间跨度之长(从古希腊教育到本世纪,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地域范围之广,人物之丰富为本专业其它课程所少见,其内容对非历史专业的学员来说很陌生,并且只有54课时(四年制是108课时)。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本课程要达到“让学员在了解外国教育的基础上,探索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掌握正确分析和评价世界教育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方法,以达到古为
3、今用、洋为中用”的效果,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如何教”成了关键性的问题。以往的教学采取教师讲,学员静听的单一模式,平铺直叙,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从时代背景、哲学观到教育目的、教育体系,再到论教学内容方法,尽可能地面面俱到。结果是把所有的课堂时间都花在了了解教育史实上,很难真正地做到探索规律,培养能力。学员大都是应付,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收集资料、作出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因而,有的学员觉得教育史枯燥无味,甚至有人发出了“教育史离我们很远,学教育史有何用”的感叹。二、问题的症结(一)以学科取代课程辞海1认为: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从这种观点来看,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科群当中的一
4、门分支学科。关于课程的概念有多种解释,本文取其狭义,课程即教学的科目。简单地把学科等同于课程那是传统的学科课程论的观点,即把现成的学科体系当作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其结果必然忽视教学的主体学生,无视他们的特点与兴趣,造成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我们认为,现代课程不是学术分类,与学科有所区别,狭义的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它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结合专业的要求,对学科进行加工处理所得的结果。将外国教育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当然需要尽可能地全面、详实,从通史到断代史,从国别史到专题史,从思想史到制度史,那是专业研究工作者的任务,也可作为本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而在教育管理专业开设外
5、国教育史科目不可能也不必要象学科研究那样进行教学。如果那样的话,势必脱离学员的实际,忽视他们的需要,追求表面上的全面与系统,学员最终得到的恰恰只是教育史实的堆砌。学员们认为教育史既烦琐又无用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正当中小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时侯,高等师范的教学方法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极少改变。尤其是文科教学基本上是遵循一个模式,教师手拿讲稿讲满五十分钟,学员带着耳朵做好课堂笔记。如果是专.业课,经常是两三节课连着上,这一百几十分钟的课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学员到底学习到什么?表面上学员似乎是学到了较系统、完整的知识,而实际上是印象不深的琐碎的知识。没有问题、没有内在思路的教
6、学引发不了学员的学习动机;好的课程,好的教学目标,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很难想象,单纯地运用讲授法能有效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员的思维力与培养综合能力。笔者曾在本院的一个文科系讲“教育专题”课,讲到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很多学生提出:“我们大学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可见,广大学生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愿望是相当迫切的。三、教学改革的意义目前,中小学正在向素质教育转轨,而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抉择。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师范院校是培养、培训中小学师资的场所。他们现在受到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对待学生的方式,
7、我们培养出来的师范生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未来的人才素质。师范教育的课程及教学已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与时代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相脱节。因此,师范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师范教育的改革向何处去?最终目标必然是师范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就一门课程的改革来说,是要培养与该课程相关的素养与能力。改革外国教育史的教学,其意义就在于使学员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本学科的一般素养,包括了解史实、研读原著、收集资料,学会分析与评价,进而获得提出问题、史料论证、比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教育的眼光,获得对现实教育问题的一种洞察力。
8、四、改革的前提条件(一)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教学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师轻松自在地上课,减轻压力与负担,更不是让课堂教学放任自流,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也就是说,教学改革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让他们学得实、学得活、学得愉快;但对教师而言,却提出了比以前更高、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很深的学科知识积淀,而且还要求教师对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在某个专业所有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不能自我本位,把自己所教科目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而是要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从教育对象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品质素养出发来综合考虑。这种整体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它
9、使我们不至于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来确定,使教学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二)重新认识教育对象我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招收大专起点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他们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希望提高教育理论的素养;他们的记忆力不及应届高中毕业生,但理解力、鉴别力都比较强,有比较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更关注现实教育问题,尤其对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员的这些特点,理解他们的需要,把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五、改革的内容(一)调整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针对教育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其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获得外国教育史学科的
10、一般素养,包括常识与能力两个方面。首先,要求学员掌握外国教育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及一般常识。所谓总体线索即从宏观上把握教育史发展的历史轨迹,例如从非制度教育到制度教育,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到谋求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等等,从中深刻领会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所谓一般常识即要求学员掌握外国教育最基本的概念、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例如“七艺”、“知识助产术”、“导生制”等等。其次,学员就某一感兴趣的专题展开深入的研究,进行历史的、逻辑的考察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学员认真钻研教科书,广泛阅读参考书目及参考文献,学会分析、比较、判断,能批判性地分析多种教育理论问题,提高评价能力,进而扩
11、大教育眼界,发展教育思想,获得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洞察力。这两个方面在时间安排上不是一前一后,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带着问题读历史,以问题带动历史的学习。(二)重组教学内容改变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渗透在教育史的教学中,具体操作即确定专题,把专题教学与通史教学结合起来,让学员带着问题读历史。列宁曾指出,为了科学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必须“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2。对教育问题同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在教育理论及实践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只要一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便会
12、一目了然。为此,笔者确定以下专题:1教育家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2教育家论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3教学过程中教师职能的历史演变4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迁及未来发展趋势课程一开始就把这四个专题告知学员,要求每个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专题做一篇作业。以此增强学员的问题意识,引导学员带着问题读历史,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在动机。在讲到具体的章节时对某个专题有所侧重,并给予较为集中和系统的阐述。(三)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和学员特点,结合教材情况,综合多方面因素后采用的教学方式、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
13、有它的长处与短处,只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学策略的确定就是要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克服它们的不足。为了实现让学员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必须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综合运用。可以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法及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充分调动起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大学的专业课大都两三节一起上,有时是半天。单纯靠教师系统讲授,效果不佳,我们采取先教师讲解要点,理清线索,再由学生自学,教师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穿插谈话、讨论等方法进行,或教师提供参考资料,必读、选读的文章与文献,让学生到
14、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自学。学期中,学员按专题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做好讨论记录;学期末,小组派代表就各个专题进行专题汇报、交流。(四)综合评定成绩为了改变一卷定成绩,学员围着考试转的状况,采用闭卷考试、作业、平时三项综合评分,各占40%、50%、10%。对于教育史的一般常识,基本的人物、概念、事件必须掌握。作业要求学员认真研读教科书及原著,参阅相关资料,把某一问题的历史发展叙述清楚。要论之有据,言之成理,要注明出处,列出参考资料,另外还要考察学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及判断评价的能力。对于内容较多的专题,允许两三个学员合作完成,但必须注明个人所承担的部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专题汇报的
15、积极参与程度及水平。六、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经过两个学年两轮的教学实践,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初步达到了教改目标。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发挥了主体作用,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具有了读史的问题意识,兴趣也浓厚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围绕某一专题去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去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的能力,这将使其终生受益。学员们感到,教育史离他们并不遥远,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学员的作业都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下了一番功夫才完成的,有些文章已有一定的水平,表现为学员们通过课内外训练,基本掌握了教育科研和写作教育论文的技能。注释:1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5页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