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项目需求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届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项目需求表.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届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项目需求表需求方基本情况单位名需耦壁市农业科学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057G单位地址鹤壁市淇滨区漓江东路注册时间2009年9月法人单位类型口企业法人因事业单位法人口社会团体法人口其他:法定代表人姓名莫海江电话联系人姓名王小星职务副院长手机电子邮箱单位总人数84人研究开发人员76人年度主要经济指标上年度研究开发经费1854.8万元利税总额0万元需求项目信息项目需求名称鲜食玉米品质无损快速测量方法及应用项目所属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口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口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口新能源(含行能源汽车)口节能环保因现代农业与食品口其他技术需求类型国卡脖子技术口填补国内空白
2、技术口自主可控技术口前沿颠覆性技术期望合作方式口技术转让口技术入股回联合开发口授权委托委托专家团队长期技术服务共建新的研发生产实体项目计划总投入1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万元是否愿意出资奖励优秀解决方案口是团否奖励金额0万元1、项目需求说明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类型,包括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等,因其营养丰富、口感良好,深受消费者欢迎。2002年后,我国鲜食玉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种植面积也随之快速扩大,由21世纪初的不足7万hm2,发展至目前的134万hm2以上,增长近20倍。到2020年底,在审定的2353个鲜食玉米品种中,糯玉米1354个,占比57.52%;甜玉米85
3、4个,占36.28%;甜糯玉米145个,占6.16%随着鲜食玉米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对鲜食玉米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鲜食糯玉米品质是决定一个品种的经济价值和衡量该品种的首要标准。目前,鲜食玉米的品质评价主要考虑食味品质、商业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四个方面。食味品质又叫品尝品质、食用品质,品尝品质是鲜食型玉米品质标准之首,它包括色泽、气味和风味、甜糯性、柔嫩性和果皮的厚薄共5个指标。目前生产上玉米食味品质评价一直采用“品尝”法,但这一方法可能会随品尝人的年龄、性别、地区等方面的差异而对相同品种的品尝结果产生较大差异,而且一次品尝品种过多或品尝频度过高也会影响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测试品种的某些特征可以
4、用来评价鲜食玉米品质。如采用黏度速测仪(RapidVisco-Analyzer,RVA)可以评价稻米食味品质,该仪器测定一份样品只需12.5min,样品量仅需要3g左右。但这些测试往往需要取样并进行破坏性分析,分析结果存在滞后性,无法现场获得评价结果。因此,难以在育种过程中鲜食玉米品质进行评价。因此,探索鲜食玉米品质评价快速无损评价方法并应用到育种实践,就成为鲜食玉米发展的重要课题。2、现有基础条件情况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投资1000多万元建有高标准分子育种实验室,能够开展分子标记检测、基因克隆等多方面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院玉米研究中心是“鹤壁市科技创新优秀团队”,长期致力于鲜食育种工作,现有鲜
5、食玉米种质资源1000余份。选育的浚糯313、浚糯504、浚糯218等品种正在参加各级试验,有望2023年审定。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承担了鹤壁市2022年重大科技专项鲜食玉米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将进一步促进我院鲜食玉米研究水平的提升。3、预期成果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本项目研发的鲜食玉米品质无损快速测量方法应用后,可以加快对鲜食玉米品质的评价,筛选出品质优良的种质进入育种流程,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新品种研发过程中的组合测试规模,减少科研投入,并提升选育新品种的品质。按每年减少组合测试IOOoO个计算,减少组合测试面积100亩,2000元/亩计算,科研直接投入可减少20万/年,同时也降低了研发
6、人员的工作强度等。社会生态效益鲜食玉米品质无损快速测量方法应用,筛选育成的高品质鲜食玉米种质材料,利于提高育种效率,加快新品种、好品种的选育。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满足人民对鲜食玉米的高品质需求,对实现鲜食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推广应用前景鲜食玉米品质无损快速测量方法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鲜食玉米种质和新品种的品质评价对人员的要求,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研发投入,这对于育种单位和种业企业意义重大,因而市场推广应用前景良好。4、对技术难题解决应征方要求对应征方基本要求:具较成熟且符合我省产业需求的研发能力强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联合体,具备良好的社会信用,近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或重大违法行为。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科研条件、较强的技术支撑队伍以及相关经验,能够积极响应技术需求方要求,提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可行性方案,能完成技术的研发并实际应用。项目时限:实施周期自签订协议时算起不超过3年。产权归属:创制新材料、选育新品系归需求方所有,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