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8611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人力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任课教师:张霞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ocial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合对象: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本科考核方式:集中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

2、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

3、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个体、人际、群体和文化等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各种复杂社会行为,并学会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背景去理解民众的社会行为方式与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1 .基本知识掌握:引导学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 .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 .学科知识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

4、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课程思政)(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二、有关研究对象的经典论述三、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第二节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一、社会二、文化三、人格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课程思政)一、交叉性与独立性二、理论性与应用性三、主要研究取向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一、揭示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

5、律二、探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迁轨迹(三)、思考与实践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制约?3、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交叉性和独立性?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学的指导意义?5、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心理学?(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课程思政)(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掌握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一、孕育时期二、形成时期三、确立时期四、扩展时期第二节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美

6、国的社会心理学二、欧洲的社会心理学三、欧美以外的社会心理学探索第三节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课程思政)一、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二、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三)、思考与实践1、简述现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路径何在?3、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各自特点是什么?4、结合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简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当代价值。(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课程思政)(一)、目的与要求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

7、,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课程思政)一、方法论与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课程思政)三、社会科学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一、研究方法多样性的来源二、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其他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一、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博弈论分析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法四、社会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课程思政)一、科学研究的困难

8、与科学精神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启动的技术问题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三)、思考与实践1、简述方法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2、如何理解作为知识体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与拓展研究方法的关系?4、如何认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5、如何评价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善意欺骗”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第三章人格、自我与社会化(课程思政)(一)、目的与要求理解环境与人格的关系,理解自我与自我意识,掌握个体的社会化,理解并把握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与人格(课程思政)一

9、、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课程思政)二、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三、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四、有关中国人性格的若干讨论第二节自我与自我意识一、自我的形成二、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三、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第三节个体的社会化(课程思政)一、社会化的要素二、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课程思政)三、社会化的变异(课程思政)四、传统与现代:社会化模式的变迁第四节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课程思政)一、面具、角色与互动二、地位、规范与期待三、角色理论四、人情与面子(三)、思考与实践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2、请结合本章的社会化理论和互联网的发展,讨论人的社会化过程。3、试论述自我方面的研究,并思考中

10、国人自我的基本特点。4、请比较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并试图用批判性思维解释自己身边的事例。(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第四章社会动机(课程思政)(一)、目的与要求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一、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二、与需要和动机相关的研究三、社会动机的性质与系统第二节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课程思政)一、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二、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机观(课程思政)第三节侵犯与利他行为(课程思

11、政)一、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二、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课程思政)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解释(课程思政)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一、成就动机二、权力动机三、亲和动机四、社会动机的激发与控制(三)、思考与实践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动机的根源?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动机的普遍性与独特性?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动机的解释。(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陈述。第五章社会认知(一)、目的与要求理解社会认知及其图式的内涵,掌握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掌握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归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认知及其图式一、社会认知

12、及其特征二、图式与社会认知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一、印象形成及其特点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三、印象整饰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认知者二、认知对象三、认知情境四、认知偏差第四节社会行为的归因一、归因理论二、归因偏差三、归因与社会文化的制约(三)、思考与实践1、社会认知有哪些特征?2、什么是图式?根据内容可将图式分为哪几种?3、印象形成有哪几种信息加工模式?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中,认知者方面的因素有哪些?认知对象方面的因素有哪些?5、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第六章社会态度(课程思政)(一)、目的与要求

13、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态度的基本内涵(课程思政)一、态度的概念界定二、态度的构成与结构三、态度的功能与作用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课程思政)一、态度形成的理论分析与解释二、态度改变的过程与形式第三节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其模型二、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三、行为对态度的影响第四节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偏差(课程思政)一、偏见与歧视(课程思政)二、性别、社群与阶层的分析(三)、思考与实践1、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和论述是什么?2、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

14、态度的本质是什么?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一个怎样的过程?4、如何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社群偏见与歧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第七章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课程思政)(一)、目的与要求理解社会互动的理论内涵,理解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理解人际沟通的本质,了解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一、符号互动论二、拟剧论三、常人方法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课程思政)一、对称性社会互动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第三节人际沟通的本质一、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的异同二、人际沟通的方式三、人际沟通的网络第四节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一、语言沟通二、非语言沟通(三)、思考与实践1、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沟通。2、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何在?3、阐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对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的启示。4、思考非语言沟通在实际沟通过程中的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第八章人际关系(一)、目的与要求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掌握人际吸引的概念与规则,理解情感与亲密关系,了解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一、人际关系的本质二、人际关系的类型第二节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二、人际吸引的规则第三节情感与亲密关系一、人际关系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试题/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