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6094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平台则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支撑。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下旬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对全市“1+4+N”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市科技局和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部分区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召开了专题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市委、市政府在打造国家O区域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简称“市产研院”),以此为龙头,统筹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

2、创新创业园、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4个平台,吸引船舶技术研究院、吉林大学仿生研究院等N个创新资源加盟,构建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的“1+4+N”创新平台体系,在聚集创新资源、强化创新支撑、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成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引擎”,在引领区域创新的实践中探索出路径和模式,推动“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创新格局加速形成。目前,加入创新体系的平台达到24家,先后引进高端研发团队71家,申请发明专利219项,平台体系去年形成产值超过IOO亿元。(-)坚持高位推动,平台体系成型起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建设国家O

3、区域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基本架构、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并将“持续拓展U+4+M创新平台体系”纳入“十四五”规划;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平台调研、主持研讨座谈、外出考察洽谈合作,全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速融入全省和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体系内11家单位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创新发展支撑体系,从2017年起,市级财政安排10亿元设立国家O区域创新中心专项基金(7亿元)和专项扶持资金(3亿元),截止目前,市级财政投入资金达7.18亿元,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在发展布局上,将市产研院打造统筹全市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的龙头载体,并按照“一产业一

4、平台、一区市N平台”的思路,围绕七大产业集群,着力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实现科技创新平台覆盖每个区市、涵盖每个重点产业,由点到区域、由区域到全域的“1+4+N”创新格局初步形成。(二)坚持高点定位,运作机制创新灵活。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市产研院组织架构,打破常规,设立不像事业单位、不像大学、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事业单位+公司制”、全员聘任的运营模式,吸引各类创新机构和高端人才加盟。创新平台体系运行模式,构建“产研院一4个平台一N个技术创新机构、创新

5、创业共同体”有机衔接、功能完备的三层架构创新平台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创新平台打分评级机制,设置成果转化等五大类评价指标,对体系内平台进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评价结果与扶持资金直接挂钩。明确平台体系功能定位,围绕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高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平台、企业多方协同联动,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全面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坚持高效联动,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增效益、添活力、提质量。助力优势产业壮大,聚焦医疗器械产业,牵头打造了全省行业唯一的省

6、级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吸纳行业骨干企业71家,引进创新项目40个。聚焦现代海洋产业,围绕国际海洋科技城布局建设涉海类科技创新平台31家,市级海洋生物创新创业共同体已纳入省海洋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范畴。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平台走进企业、企业走进平台的“双走进”活动,适时汇总发布平台创新成果清单和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建立起平台与企业精准匹配、有效对接的常态化机制。助力平台做大做强,推动创新体系内各平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先后共用共享研发设备206台套,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1个,延伸成立创新机构90家,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19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37个,“卡脖子”攻关项目13个。(

7、四)坚持高度聚集,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创新平台体系优势,积极聚集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创新生态。聚集创新资本,发挥专项扶持资金和专项投资基金作用,采用无偿资助、拨投结合和直接投资等灵活方式,靶向支持“1+4+N”创新平台体系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团队、建设研发平台等,目前,累计投资2.73亿元,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等11个创新平台和海洋环境调查无人船等20个创新平台体系孵化项目。聚集创新人才,出台支持“1+4+N”创新平台体系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放大“1+4+N”创新平台磁场效应。先后引进由15名院士领衔、30多名国家级人才担

8、任核心成员的高端研发团队70多个,汇聚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67人,其中泰山系列人才17人、占全市10%,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正在加速隆起。二、存在的问题尽管“1+4+N”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平台的总体实力有待提升。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层次和质量还不是很高,24家创新平台中,仅2家入选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获评省级创新平台;省批准筹建的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我市尚未入围。24家创新平台平均注册资本3311万元,平均每个平台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5项,“卡脖子”攻关项目0.5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

9、总体上存在规模小、实力不强的问题;市产研院负责管理的专项扶持资金,除用于基建和扶持“4”平台等刚性支出,目前,可用资金仅1亿元专项基金,而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自2019年成立后,布局建设了50家研究所,总投入60亿元。(二)科技创新平台的体制机制有待创新。“1+4+N”平台体系中,“1”的统筹协调和龙头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够,对“4和N”统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平台的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效益产出等与财政支持还不匹配;有的平台科研投入少,管理团队在科研决策、财务管理、人才招引等方面自主权不够。一些创新平台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等政策不到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创新平

10、台采用技术转移、投资入股、企业孵化、项目转化等难度大、周期长、获利难,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三)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有待强化。虽然“1+4+N”创新平台体系已基本覆盖区市和优势产业,但在区域间、产业间存在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创新平台体系还没有布局到每一个产业,十强产业链条中尚未覆盖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轮胎、电机和专用汽车等四条产业链条;部分创新平台落地时间较短,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与平台科技创新供给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平台体系支撑创新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引进的一些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对全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18年来,年均孵化高科技企业2

11、00多家,我市平台体系孵化高科技企业仅153家。(四)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生态有待优化。受种种因素影响,创新平台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仍然存在,24家创新平台拥有各类科研人员仅为530人,除了依托驻威高校建设的创新平台外,其他创新平台的主要科研人员年平均在威天数仅为100天,而仅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集聚各类人才高达5000多人。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平台体系科技资金投入引导作用不够突出,基金、保险等多元化投资机制不够灵活,社会资本对创新平台的创新成果和孵化项目投入较少,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参与管理基金规模超过75亿元,投资的子基金规模超过IOO亿元,我市产研院管理专项基金2亿元

12、,资金利用率不足50虬专业化服务机构较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提供创新评估、评价等高端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和团队。三、几点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区域竞争更多体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高质量发展更多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议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1+4+N”创新平台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强做大做优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加快形成更多新的创新点、培育更多新的增长极、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链。(一)强化顶层设计,在做强平台上彰显新优势。“1+4+N”创新平台

13、体系,是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核心创新载体和重要发展引擎,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建议立足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科学谋划、系统规划平台发展,在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中体现责任担当。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立足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创新平台体系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和运行模式,在做实“1”、做强“4”、做活“N”上求突破,打造新的发展优势。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围绕做大做强做优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创新、产业、金融等政策措施,为创新平台注入政策动力;科技创新平台所在区市强化人才、土地、用房、资金等要素保障,

14、市直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载体建设、资源聚集、创新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并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三是强化绩效评价,进一步优化投入机制,出台国家()区域创新中心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建立投入调整机制,增强科技资金投入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效用和杠杆作用。(二)改革体制机制,在做活平台上探索新路径。南方等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强、支撑作用大、发展势头好的重要原因是体制机制创新,思路新、机制活、方法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路径探索上,建议学习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探索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先进经验,按

15、照“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路径,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分配机制等方面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形成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高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在考核激励上,针对不同平台的定位和特点,健全完善动态考核激励机制,科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重点突出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经济效益等指标,将评价不合格的平台退出创新平台体系,形成奖优汰劣的良好格局。在科技攻关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推广天力电源”研发在平台、产出在企业”、武汉理工大学专家到企业挂职“科技副职”等模式,创新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在激发活力上,大胆开展先行先

16、试,集成国家和省对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的优惠政策,赋予创新平台更多的自主权和更优惠的政策红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创新平台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三)深化融合创新,在做大平台上展现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这为做大创新平台体系指明了方向。建议聚焦我市重点产业,把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围绕重点产业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做好融合创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紧密合作,助力七大产业集群和十强产业链条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锻长板。围绕高端医疗器械、碳纤维、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领域,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创新平台贴近优势产业开展协同攻关,争取研发一批战略性技术、打造一批产业硬核成果。作为海洋强市,坚持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围绕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融合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质量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