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曾少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 曾少举.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 .单位膜:电镜下,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即内外两层亲水极和中间一层的疏水极。蛋白质附着、镶嵌或横跨脂膜。2 .被动转运(无需能量): 自由扩散/单纯扩散:物质或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如染液) 协助扩散:借助细胞膜蛋白发生的扩散。离子通道分为电压依赖性和化学依赖性。3 .主动转运(需要能量):物质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离子泵:钠-钾(3Na+出2K+入=IArP)、钙、氯、氢等)4 .疏松结缔组织 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浆细胞 纤维成分:胶原纤维(韧性大)、弹性纤维(弹性大)、网状纤维(分布于淋巴器官、
2、脾等) 基质:无定形胶状物,主要是黏多糖、糖蛋白等强吸水性物质5 .骨骼肌(横纹肌)【P70】 结构:肌节(半个明带+一个暗带+半个明带) 细肌丝(明带):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粗肌丝(暗带):肌球蛋白 肌肉收缩过程:神经活动一肌细胞膜一钙离子从终池(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释放入胞质一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使之构象改变一细肌丝原肌球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位点结合一触发ATP酶活性,分解ATP,肌球蛋白头部构象改变一肌球蛋白头部拉动原肌球蛋白滑动(粗细肌丝滑动1.53.5微米/肌节)6 .神经元结构:1)细胞膜:可兴奋性膜 膜离子通道:电位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膜受体:可与
3、相应的化学物质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或产生其他细胞活动变化。2)尼氏体: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3)神经原纤维:呈线状交织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4)树突:分支多,呈树枝状,愈向外周分支越细,表面有刺状物,是其他神经元终末支与树突的接触点。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5)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1根粗细均匀的轴突。轴突主干上有时分出侧支。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 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呈圆锥形7 .有髓神经纤维: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结构(施万细胞)。髓鞘是由磷脂和蛋白质层层相间组合而成,呈圆筒状包在突起外面,有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神经纤维扩散到相邻
4、神经纤维。周围神经纤维受损伤或离断后,施万细胞对神经纤维的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脑神经和脊神经多数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的组成并非连续不断的,而呈有规则的节段,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郎飞氏结.8 .解剖学标准姿势:人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眼向前方平视9 .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形成机制:由离子在膜两侧的不平衡分布和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不同所致。 平衡电位:浓度差和电位差(电场力)对离子作用力的代数和构成膜两侧离子的跨膜流动力。离子通道完全开放,该离子内外流动达到平衡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
5、 神经和肌肉细胞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其他离子通道均不完全开放),使K+内外流动达到平衡,从而静息电位数值上等于K+平衡电位。10 .动作电位产生过程:1)去极化:Na通道开放,Na+的通透性比静息时增大了500倍2)反极化(超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反转为外负内正3)波峰:Na平衡电位。外负内正的电势差阻止了Na+的进一步内流4)复极化:K通道开放增大,Na通道失活,K外流超过Na内流,回到静息状态5)后超极化11 .神经冲动的传导的基本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12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3 .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兴奋一突触前膜Ca
6、离子通道开放(电压依赖性)Ca+流入突触前膜一小泡内递质释放一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结合一Na离子通道开放(化学依赖性)一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一动作电位14 .神经递质和调质:1)神经递质的判定: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含有其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贮存于突触小泡,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能够被前后膜迅速分解或摄取2)神经递质分类: 胆碱类:(乙酰胆碱)分布于植物神经节(交感节后除外)、脊髓前角(控制肌肉运动) 单胺类: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Y-氨基丁酸、天冬氨酸3)神经调质:不直接参与信息传递,但调节递质的释放和对递质的反应。15 .
7、受体: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即离子通道受体)、与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G蛋白+效应器)16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0.50.9ms(阈下兴奋的)总和、后放(反射会持续一段时间)17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神经末梢分支)、聚合(胞体和树突接受不同突触)、连锁和环状联系(产生正负反馈)18 .神经根: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感觉神经纤维(脊神经节)19 .31对脊神经:C8,T12,L5,S5,Col20 .【延髓】薄束结节(内有薄束核)、禊束结节(内有禊束核)中继由脊神经节传来的深感觉,发出神经纤维到间脑(丘脑腹后核),再到大脑感觉中枢。.顶盖脊髓束(眼动调节
8、)21 .【中脑】上丘:视网膜节细胞一上丘一V丘脑枕一视皮质22 .间脑: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23 .小脑皮质: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参与平衡)、旧小脑(前叶和小脑蚓,参与肌肉紧张)、新小脑(后叶,参与肌肉的随意运动)24 .大脑新皮质: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25 .基底核(4对):杏仁核、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26 .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是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神经完27 .浅感觉:皮肤和黏膜,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 神经通路:躯干四肢皮肤一脊神经节f脊髓后角细胞一(经脊髓丘脑束)一【间脑】腹后外
9、侧核一【端脑】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 牵涉痛:汇聚到同一个二级神经元(心绞痛左前臂、肝和胆囊右肩、阑尾脐周、胃左上腹、肾结石腹股沟)28 .深感觉/本体感觉: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的状态,体表和深部组织的精细触觉神经通路:肌肉、肌腱、关节一脊神经节一【脊髓】薄束和楔束一【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一【间脑】腹后外侧核【端脑】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29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大脑皮质的功能特点:52区,6层,厚度不同: 皮质功能柱: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柱状结构,直径0.20.5mm,约含IO万个神经元,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具有相似功能,仅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型刺激起反应。1)体表感觉区: I区:1、3
10、b(浅感觉),3a、2(深感觉)令特点: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面除外),投射区域与感受器密度有关令功能:精确定位感知受压程度感知物体重量、形状和大体结构感知物体材料质地 II区:中央前回和岛叶间,双侧正立,接受两侧投射、I区、视听等感觉输入,仅对感觉做粗糙的分析 感觉-运动整合:感觉信息一初级感觉皮质一较高级感觉皮质一皮质联合区一较高级运动皮质f初级运动皮质f运动指令2)视觉区:17、18、193)听觉区:41、424)味觉:头面部感觉下方5)嗅觉区:边缘叶前底部30.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引起其梭外肌收缩意义: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持机体的一定姿势;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肌肉张力;参
11、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类型定义速率突触收缩节段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反射瞬间单1或2肌紧张肌肉维持一种轻度持续收缩持续多交替31.去大脑僵直:由于网状系统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占优势所致32.锥体系:皮层脊髓束(下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皮层脑干束(上接大脑运动神经元);三成来自初级运动皮质,三成来自辅助和运动前区,四成来自躯体感觉皮质。传导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一二成是单突触联系,完成精细动作皮层脊髓束种系发生终止于控制作用约八成纤维在锥体交叉到对侧,走行于脊髓外侧索,贯穿于脊髓全长,形成皮层脊髓侧束新脊髓前角外侧的运动神经元四肢远端的肌肉与精细的、技巧的运动有关约二成纤
12、维继续下行,形成皮层脊髓前束古脊髓前角内侧的运动神经元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的运动有关33.锥体外系: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34.自主神经系统特点:在神经节更换神经元、紧张性、双重支配、交互抑制神经节递质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前AchM、N型后交感神经节前后NEa、%型35.大脑皮质的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上某一区域引发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自发脑电活动:在无明显刺激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在头皮表面用电极记录下的大脑自发
13、脑电活动为脑电图 脑电图的波形(HZ):0.5。波3,4波7,8Q波13,14B波3O 脑电图形成的机制:突触后电位总和;大量神经元同步活动36 .睡眠过程:SWS80,120min&REM20,30min交替37 .记忆的种类:感觉记忆(1s)、短期记忆(Imir)、长期记忆38 .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的适应(紧张型感受器、时相型感受器)、感受野39 .感光物质(视蛋白+视黄醛) 视杆细胞:视紫红质(感受弱光:暗处合成为主,亮处分解为主) 视锥细胞:蓝锥细胞色素、红锥细胞色素、绿锥细胞色素40 .视觉传导通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一双极细胞一节细胞一发出视交叉一上丘
14、f顶盖脊髓束【间脑】外侧膝状体一【大脑】视皮质41.视网膜节细胞3类【中心-周边感受野】中心给光反应感受野波长光强X-细胞小敏感迟钝Y-细胞大迟钝敏感W-细胞:无性质相反的周边视野区域,给光或撤光放电42 .外侧膝状体:是视皮层上双眼视差的基础,具有同心圆式相拮抗的感受野;同侧投射到2、3、5层,异侧投射到1、4、6层 大细胞层(M):1、2层(无颜色反应选择性) 小细胞层(P):36层(4层对颜色有精细分辨力) K细胞层(间于16层之间):接受蓝敏给光细胞刺激43 .内耳:骨迷路(内装外淋巴液):耳蜗、前庭、半规管耳蜗:环绕锥形骨轴(蜗轴)2.5-2.75圈;内有螺旋神经节中阶:膜性蜗管鼓阶
15、:末端为圆窗前庭阶:始端为前庭窗鼓阶、前庭阶在蜗顶借蜗孔相通膜迷路(内装内淋巴液=外淋巴液+K+):膜性半规管、蜗管(顶是前庭膜,底是基底膜)、前庭(球囊、椭圆囊)令基底膜(分析音频的基础):长3cm;蜗底窄,蜗顶宽;内有24000条纤维,长0.04,0.5mm令螺旋器(支持细胞、毛细胞、盖膜):由蜗管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令毛细胞(上有一百根听毛):内毛细胞:1列,3k4k个(传递听觉冲动)外毛细胞:3列,12k15k个(受传出纤维支配,以提高对声音反应的敏感性)44 .行波学说: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波频率的函数,高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近蜗底,而低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近蜗顶。行波振幅最大处毛细胞受到的刺激最强45 .听觉传导通路:螺旋神经节一【脑桥】耳蜗核一外侧丘系一上橄榄核一分别到脑干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