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第二章构造规定8.1 伸缩缝8.2 混凝土保护层8.3 钢筋的锚固8.4 钢筋的连接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第三章8.1伸缩缝8.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表8.1.1确定。表81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排架结构装配式IOO70框架结构装配式7550现浇式5535剪力墙结构装配式6540现浇式4530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装配式4030现浇式3020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装配式结构与现浇式结构之间的数值;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
2、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08.1.2 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1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2屋面无保温、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4采用滑模类工艺施工的各类墙体结构;5混凝土材料收缩较大,施工期外露时间较长的结构。8.1.3 如有充分依据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1采取减小混凝土
3、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或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3采用低收缩;昆凝土材料,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养护。当伸缩缝间距增大较多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8.1.4 当设置伸缩缝时,框架、排架结构的双柱基础可不断开。条文说明8.1 伸缩缝8.1.1 混凝土结构的伸(膨胀)缝、缩(收缩)缝合称伸缩缝。伸缩转是结构缝的一种,目的是为减小由于温差(早期水化热或使用期季节温差)和体积变化(施工期或使用早期的混凝土收缩)等间接作用效应积累的影响,将混凝土结构分割为较小的单元,避免引起较大的约束应力和开裂。由于现代水泥强度等级提高、水化热加大、凝固
4、时间缩短;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拌合物流动性加大、结构的体量越来越大;为满足混凝土泵送、免振等工艺,混凝土的组分变化造成收缩增加,近年由此而引起的混凝土体积收缩呈增大趋势,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比较普遍。工程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影响混凝土间接裂缝的因素很多,不确定性很大,而且近年间接作用的影响还有增大的趋势。工程实践表明,超长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后也可以避免发生裂转。本次修订基本维持原规范的规定,将原规范中的宜符合改为可采用,进一步放宽对结构伸缩缝间距的限制,由设计者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表注1中的装配整体式结构,也包括由叠合构件加后浇层形成的结构。由于预制混凝土构件已基本完成收缩,故伸缩缝的间距
5、可适当加大。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装配与现浇之间取值。表注2的规定同理。表注3、表注4则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加严了伸缩缝间距的要求。8.1.2 对于某些间接作用效应较大的不利情况,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总结近年的工程实践,本次修订对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较大的不利情况加严了要求,较原规范作了少量修改和补充。滑模施工”应用对象由“剪力墙扩大为一般墙体结构。混凝土材料收缩较大是指泵送混凝土及免振混凝土施工的情况。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是指跨季节施工,尤其是北方地区跨越冬期施工时,室内结构如果未加封闭和保暖,则低温、干燥、多风都可能引起收缩裂缝。8.1.3 近年许多工程实践表明: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伸
6、缩缝间距可以适当增大。总结成功的工程经验,在本条中增加了有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施工阶段采取的措施对于早期防裂最为有效。本次修订增加了采用低收缩;昆凝土;加强浇筑后的养护;采用跳仓法、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措施。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健的有效措施,但间隔期及具体做法不确定性很大,难以统一规定时间,由施工、设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应该注意的是: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控制绛也称引导缝,是采取弱化截面的构造措施,引导混凝土裂缝在规定的位置产生,并预先做好防渗、止水等措施,或采用建筑手法(线脚、饰条等)加以掩饰。结构在形状曲折、刚度突变,孔洞凹角等部位容易在温差和收缩作用下
7、开裂。在这些部位增加构造配筋可以控制裂缝。施加预应力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变化和收缩的不利影响,减小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本条中所指的预加应力措施是指专门用于抵消温度、收缩应力的预加应力措施。容易受到温度变化和收缩影响的结构部位是指施工期的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以及暴露的屋盖、山墙部位(季节温差)等。在这些部位应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施工控温、设置保温层等)以减少温差和收缩的影响。本条特别强调增大伸缩缝间距对结构的影响。设计者应通过有效的分析或计算慎重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结构内力和裂缝的影响,确定合理的伸缩缝间距。本条中的有充分依据,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已经有了未发现问题的工程实例.由于环境条件不同,
8、不能盲目照搬。应对具体工程中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分析和判断,并由此确定伸缩缝间距的增减。8.1.4 由于在混凝土结构的地下部分,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规范规定了有关结构在地下可以不设伸缩缝的规定。对不均匀沉降结构设置沉降缝的情况不包括在内,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第四章8.2混凝土保护层8.2.1 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1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
9、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8.2.1中数值的1.4倍。表8.2.1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C(mm)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杆1520二a2025-b2535三a3040b4050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2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昆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8.2.2 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下列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1构件表面有可靠的防护层;2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3在混凝土中掺加阻锈剂或采用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4当对地下室墙体采取可靠的建筑防水做法或防护措施时,与土层接触T则钢筋的保护层厚
10、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25mm。8.2.3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当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钢筋网片时,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条文说明8.2混凝土保护层8.2.1 根据我国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调研及分析,并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以及国外相应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进行了以下调整:1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单筋的公称直径或并筋的等效直径)的要求,是为了保证握裹层混凝土对受力钢筋的锚固。2从混凝土碳化、脱钝和钢筋锈蚀的耐久性角度考虑,不再以纵向受力钢筋的外缘,而以
11、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因此本次修订后的保护层实际厚度比原规范实际厚度有所加大。3根据第3.5节对结构所处耐久性环境类别的划分,调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数值。对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厚度稍有增加;而对恶劣环境下的保护层厚度则增幅较大。4简化表8.2.1的表达:根据混凝土碳化反应的差用口构件的重要性,按平面构件(板、墙、壳)及杆状构件(梁、柱、杆)分两类确定保护层厚度;表中不再列入强度等级的影响,C30及以上统一取值,C25及以下均增加5mm5考虑碳化速度的膨响,使用年限100年的结构,保护层厚度取1.4倍。其余措施已在第3.5节中表达,不出。6为
12、保证基础钢筋的耐久性,根据工程经验基础底面要求做垫层,基底保护层厚度仍取40mm。8.2.2 根据工程经验及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可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能,减小保护层的厚度。构件的表面防护是指表面抹灰层以及其他各种有效的保护性涂料层。例如,地下室墙体采用防水、防腐做法时,与土壤接触面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放松。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经过检验而有较好质量保证时,可根据相关标准或工程经验对保护层厚度要求适当放松。使用阻锈剂应经试验检验效果良好,并应在确定有效的工艺参数后应用。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镀锌钢筋或采取阳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适当放松。8.2.3 当保护层很厚时(例如配置粗钢筋;框架顶层端节点弯弧钢筋以外的区域等),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厚保护层混凝土进行拉结,防止混凝土开裂剥落、下坠。通常为保护层采用纤维混凝土或加配钢筋网片。为保证防裂钢筋网片不致成为引导锈蚀的通道,应对其采取有效的绝缘和定位措施,此时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2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