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核事故进行防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对核事故进行防护.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怎样对核事故进行防护一、核事故及其危害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人员受到超过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漏事故。从广义上讲,核事故包括一切由放射性核素非正常扩散而引起的事故,它不仅指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还包括其他一切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核事故。如核反应堆的核泄漏、核潜艇的核泄漏、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核试验中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核废料的环境污染及医用放射源的丢失等。世界上曾发生过两起重大核事故,一起是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一起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核事故发生后,可能对附近一定范围的区域造成放射性污染,它与核武器爆炸造成的放射性沾染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L泄漏
2、物颗粒较小,感生放射性极少。事故时外泄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烟状或雾状释放到环境中,比核爆炸时形成的放射性落尘的体积要小得多。既不会形成放射性溶渣,也不会在核反应堆主厂房外产生感生放射性。2 .泄漏和沾染时间较长。如果事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那么放射性物质的外泄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二、核电站事故案例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首府哈里斯堡东南16千米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为90万千瓦,1979年3月28日,刚投入运行3个月,2号反应堆出故障,部分放射性蒸气排入大气,致使离核电站8千米以内的孕妇、儿童全部撤离,16千米范围内的学校关闭,造成10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所幸没有造成人员死
3、亡。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首府基辅以北约130千米。装机容量4000兆瓦,由4个机组组成,每个机组一个反应堆。1986年4月26日,4号机组爆炸。大火燃烧了6天,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扩散范围南北4000多千米,东西2000千米,波及十几个国家。当时直接遭辐射受伤人员达300余人,死亡33人,30千米以内的13万多人撤离。此次事故消除后果极为复杂。3 .沾染范围较小,程度较轻。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一般会上升到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高空,并形成烟羽团。然后烟羽团在近地面风的作用下向下风方向漂移,从而对一定范围内的空气、地面、水源,以及人员和各种物体表面造成放射性污染。这个范围称为烟
4、羽区,其下风边界距离核电站一般不超过510千米。此外,核事故会对水、牲畜、蔬菜造成污染,误食后可致人得射线病的区域,叫食入区。食入区下风边界距离一般不超过1050千米。4 .伤害途径以吸入内照射为主。核事故的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烟羽的浸没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特别是放射性碘,对人员伤害起主要作用。三、对核事故的防护核事故主要是放射性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的规律是:距离越远,伤害越小;时间越短,伤害越小;屏障(指各种阻挡材料)越多,伤害越小。因此,对核事故的防护应尽量减少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和迅速远离被放射性物质沾染的区域。L掩蔽。事故发生时来不及撤离的人员不要外出,要关闭门窗,堵塞通气孔,停止一切户外活动,并做好撤离准备工作。2 .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3 .服用碘片。在必要时,政府将向公众发放碘片,以防止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浓集,造成损害。4 .临时疏散人员。当放射性物质超过允许值时,有组织、有秩序地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区。5 .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等,扎好裤口、袖口、领口,减少暴露部位,以免受污染,并及时对被污染的部位用水和肥皂进行清洗。6 .管理好食品和饮用水。对可能已被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必须进行洗消处理,并经卫生监测部门检测,确定安全后方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