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三年增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三年增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三年增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议题安排,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对全市三年增绿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阅。一、基本情况为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市委决定实施三年增绿计划,自2016年起至2018年,以“五环、两带、三网”为主体,投资29.45亿元,重点推进环城森林、水系绿化、沿黄生态绿化、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等11类工程,新增造林绿化39.27万亩,新封育天然怪柳林3万亩,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0万亩。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周密组织,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加强论证,制定规划,统筹权责
2、划分和林业生态布局。为保障三年增绿计划顺利推进,聘请专业机构对我市的立地条件进行了详细勘察、论证,按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了三年增绿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各县区根据市里的总体规划,分别编制了本辖区的详细建设方案。三年增绿计划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衔接,以“五环、两带、三网”为主体建设内容,合理布局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同时,区分不同工程区位和建设难度,采取不同的资金筹措和建管模式,将11类工程、数百个项目综合为市建市管、县建市补、县建县管三大类型,确保了工程责任落实,项目推进有的放矢。(二)配套政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
3、与造林绿化。市县两级均出台了配套政策,通过给予政策扶持,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造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三年增绿工程顺利实施。区史口镇拆旧增绿,河口区义和镇、垦利区胜坨镇引导企业参与造林绿化,广饶县开发区、利津县凤凰街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三年增绿工程建设等,都以不同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二是用好用活国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沿海防护林、生态造林补助等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全市增绿工程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市级统贷、分级偿还的原则,通过农发行申请政策性融资,成功争取到农发行贷款58亿元,项目贷款期限20年,其中第一批贷款20亿元已经到位,有力保障了三年增绿工程的实施。三
4、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政策性贷款支持的基础上,市县财政配套资本金20%也已经全部落实。在明确标准要求,细化职责任务,严格考核验收的前提下,制定奖补政策,兑现奖补资金,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2016年,市政府共兑现奖励资金900万元。()严格标准,强化监管,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一是严把施工关。市及县区三年增绿工作领导小组,都按照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各自制定出台了工程建设标准、考核验收实施细则等,对所有造林工程严格施工程序,做到了有责任主体、有规划设计、有建设标准、有投资来源、有工程进度、有检查验收,重点工程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二是严把苗木品种质量关。针对我市土
5、地盐碱、干旱缺水的实际,在加强灌排配套和治土改碱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苗木特性,广泛选用乡土特色树种,积极引进、推广耐盐碱树种,确保成活率。三是突出重点工程。按照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要求,丰富造林树种资源,打造精品亮点工程,提升了整体绿化效果。(四)细化任务,严格考核,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市及县区、开发区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年增绿工作领导小组,在林业主管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制定市三年增绿计划考核办法,将实施三年增绿计划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定期督导考核,定期通报,有力推动了绿化工程实施。截止今年5
6、月底,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投资28.2亿元,新增造林34.4万亩,完成造林任务的87.7%;新封育天然楼柳林1.3万亩,完成封育任务的43.3%;新修复保护湿地6.8万亩,完成修复保护任务的22.8%o二、存在问题一是经营管理林业资源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从我市多年造林绿化实践看,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受群众种植习惯和种植模式的制约,在传统农区如何培育大规模的林业资源,如何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经营,如何开发好林下空间发展多种经营,如何落实常年的浇水、施肥、除草、治病、灭虫等管护措施,都是林业工程建设及后续管护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若使三年增绿新栽树木种得活、长得好、保得住
7、、发挥长期效益,就必须建立落实长效管护机制。目前,各县区虽有探索创新,但都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形成长效机制。二是林业建设用地流转成本较高,运营期资金偿付办法有待明确。仅土地流转成本一项,高的每年每亩2000多元,低的每年每亩300-500元,南北差距较大。同时,我市土地使用权多分散在单个农户手中,林业发展所需的土地和空间很难得到长期有效保证,分散经营的林业资源,既不利于整体规划和统一经营,也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和林业发展及林木资源的大起大落。从调研情况看,多数造林增绿工程建设期内土地流转费列入了投资预算,有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做保障,但工程完工后,运营期的土地流转费来源、贷款本息偿还以及
8、各级政府承担比例如何确定等,成为制约林业生态建设最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三是个别工程水利配套还不完善。水利工程是实施三年增绿计划的命脉,部分增绿工程用地土壤盐碱程度高,必须通过改土治碱才能提高林木成活率。从调研情况看,个别造林工程周边水系不配套,水利设施不完善,台田及围堰高度不够,排灌体系不能完全贯通等问题,部分林地达不到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治土改碱效果不理想,成活率低。另外,树种的选择和适应性上,个别树种死亡率较高。三、几点建议(-)探索建立稳定的长效经营机制。三年增绿是一项民生工程,其承载的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体现出来。一是要探索工程造林的长效机制,严格工程标准,配套水
9、利基础设施,根据立地条件,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合理选择绿化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达到社会得绿,群众得益,企业得利的和谐局面。二是要积极探索社会化管护模式。探索专业队管护、公司管护、造林业主管护、受益主体管护等多种长效管护模式,健全林木管护资金筹措和保障机制,确保树木种得上、长得好、保得住,最大程度地发挥造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要高度重视造林的经济效益。在突出生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造林单位统筹规划好林产品深加工、林下空间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等林区经济发展课题,真正实现以林养林,永续利用。(二)建立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明确财政资金投入的主体地位。根据生态建设需要
10、列支专门足额的林业生态建设及管护专项资金,稳步增加市、县(区)和乡镇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在市、县政府权限范围内,采取划拨一定比例建设用地、减免企业税收、降低土地承包经营费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引导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以承包经营林地林木、股份合作开发林业产业、建设企业专业院所等多种方式参与林场、林业资源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合理使用好农发行贷款。科学制定工程贷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贷款资金使用范围、额度和审批程序,杜绝贷款额度闲置、浪费现象,充分发挥政策性贷款的资金效益。(三)探索林业生态建设用地新模式。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系统调查,统筹城建、农业、生态等用地需求,统筹城区、农区、沿海等不同区位的生态需求,合理确定林业生态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国有土地划拨等多种形式,将林业生态建设用地进行适度集中,培育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辅相成、适合长效利用的林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