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应急救援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企业应急救援管理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化工企业应急救援管理制度1.1.1 度Ll应急救援责任制1.1.2 事故发生单位:任何发生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向公司通报事故发生的岗位及概况,并按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处理。1.1.3 调度:检查各车间化学事故预案的编制、学习及掌握等情况。紧急情况下,按要求先处置再汇报上级部门。1.1.4 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不断加以完善。每年定期组织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习并及时加以总结、完善。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并提交事故报告。组织进行事故的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执行。经公司批准,向上一级主管部门通报事故情况。1.1.5 生产技术部1.1.5.1 组织人员进行检修抢修,必要时提供陪护
2、人员。1.1.5.2 组织设备的抢修,统计设备及财产的损失情况报公司指挥部。1.1.6 应急救援小组:1.151 做好污染事故的处理,协调社会部门进行危机攻关,争取社会谅解,经公司批准,向周围居民村庄通报事故情况。接待受害人员家属,减少负面影响。1.152 .2提供后勤支持,配备必需的有毒有害物质治疗药品,并负责现场救护。1.1.1 提供车辆、所需物质及其他配合工作。1.1.6 应急救援小组:负责灭火、防汛等事故,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治安等工作。1.1.7 其他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能范围内的救援工作。1.1.8 各车间: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参加救援,妥善处理事故并组织生产的恢复工作。定期组织本车
3、间人员进行事故演习。2 .值班制度2.1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值班室设在公司调度室,实行24小时值班。2.2 公司安排主管以上管理层夜班值班,当夜班出现化学事故后负责协调处理事故。2.3 调度接警后应迅速作出初步处理,然后汇报给生产总经理、召集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3 .化学事故救援物质及药品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应急化学事故救援预案制定守则要求,我公司办公室应与民生煤化医院协商提供以下救援药品。特制定救援物质药品检查制度。3.1 医用担架两副:每季度检查一次使用情况,定期维修部位零件。3.2 医用氧气袋两个:每半月检查一次泄漏情况及是否老化情况。3.3 急救药品:(1)舒喘灵气雾剂数十只,每月检查药品数
4、量,药品的有效期。(2)急支糖浆数十只,每月检查药品的数量,药品的有效期。4 .消防安全制度为了更好地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公司的财产安全,保隙公司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4.1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4.2 厂内所有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由安全部门视各车间部室的要害程度,酌情给予配备。4.3 任何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堵塞消防通道。4.4 设置防火标志,实行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定期对消防
5、器材进行换药、维修、保养、更新。4.5 对员工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消防演练。4.6 进入生产区的机动车辆,必须在西门办理戴防火帽手续,未经许可,任何机动车辆不准进入生产区。4.7 各车间、部室“谁使用、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管理、保养好配备的消防器材。发生火警使用后,应及时实事求是地报告安全部门,以便及时配消防器材。4.8 对违犯上述规定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奖惩兑现。情节十分严重的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 .安全装置与防护器具管理制度本标准贯彻执行原化工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防护装置的范围、管理分工以及安装校验
6、与维修,使用的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全公司各车间、部门对安全防护装置、设施的管理。5.2 范围5.2.1 凡在化工生产中的温度、压力、液面超限报警装置、安全连锁装置、事故停车装置、高压设备防爆泄压装置、低压真空密闭装置、防止火焰传播装置、起重设备行程和负荷限制装置、电器设备过载保护装置、机械运输部分防护装置、火灾报警固定装置、灭火装置以及危险气体自动检测装置、事故照明安全疏散设施、静电和避雷防护装置均属安全装置。5.2.2 凡在作业过程中,佩戴和使用的保护人体安全的器具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防护面罩、过滤式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护眼镜、耳塞、防毒口罩、特种手套、防护服、绝缘棒、绝缘手套、绝缘胶靴
7、、绝缘垫和绝缘台均属防护器具。5.3 管理分工5.3.1 由生产副总经理指定各有关部门分工管理各种安全装置与防护器具。5.3.2 一般分工原则5.3.2.1 凡机械设备上的安全装置,如受压容器上的安全阀、压力表、液面计、起重设备上的负荷行程限制装置等,由设备部门负责管理。1.1.1.1 电器方面的安全保护装置,如各种继电保护装置和避雷装置,由动力部门负责管理。5.3.2.3 凡工艺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液面超限警报装置和安全系数连锁装置,由质检计量部门负责管理。5.3.2.4 凡生产区域中的火灾、报警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其它固定灭火装置,由安全部门负责管理。5.3.2.5 凡在作业过程中佩戴和使
8、用的保护人体安全的器具,如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和长管式面具等,由使用部门负责管理。1.4 维修和检验1.4.1 各种安全装置要有专人负责,经常检查,维护管理。1.4.2 安全装置要建立档案,编制设备检修计划,定期检修。1.4.3 各种安全装置的主管部门,要按有关规程对所管的安全装置,定期进行专业检查和校对,并将检查、校验的情况记入档案。1.4.4 安全装置不准随意拆除、挪用或废置不用,若确有必要拆除时,须经安全部门同意,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拆除。1.4.5 凡经过改选或新设计安装的安全装置,必须经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1.4.6 除安全防护装置维修人员外,其它人员一
9、律不准乱动。1.5 防护用具选用与保管1.5.1 根据作业性质、条件(空气中氧含量、毒物浓度),劳动强度和防护器材性能及防护范围,正确选用防护器材种类和型号,不准超出防护范围进行代用。1.5.2 岗位上配备的过滤式防毒面具,应与毒物的性质和人员头型相适应。1.5.3 凡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体积比)、有害气体含量高于2%(体积比)的作业场所,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代替隔离式面具。1.5.4 严禁使用防尘口罩(带换气阀)代替过滤式防毒面具.1.5.5 使用面具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知面具的结构、性能、使用和维护保管方法。1.5.6 各种防毒面具使用前后,均需仔细检查。过虑式面具的滤毒罐每2个月检查
10、一次;一氧化碳滤毒罐每月称重检查一次,严禁使用失效的防护器材。1.5.7 使用隔离式长管面具将吸气口置于空气新鲜的地方,严禁折、压软管、管长不得超过20米。否则,应强制送风。1.5.8 长管式防毒面具每月进行一次气密性检查。每次用后要进行外观检查,根据情况进行清洗、保持清洁。1.5.9 各种防护面具应定点存放、专人保管。车间、工段、岗位上的防护器材要设专柜保管,按班交接。1.5.10 由个人保管的各种面具应建卡造册,定期检查。1.5.11 安全带用前要仔细检查,用后要妥善保管,防止潮湿霉烂使其强度下降。1.5.12 绝缘手套、胶期靴、绝缘棒、绝缘垫、绝缘台等常用电器绝缘工具等要定点存放和设专人
11、保管。1.5.13 常用电器绝缘工具,要按电器安全工作规程中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耐压试验。严禁使用不合格的绝缘工具从事电器作业。6 .安全运输制度根据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为确保危化品运输安全,当危化品在运输中出现化学事故时能够及时控制并得以处理,特制订本制度。6.1 本单位规定建立安全运输的危化品有:轻油.6.2 对危化品运输车辆建档,包括车辆年审、运输资质、驾驶员情况等。6.3 对重点危化品运输车辆驾驶员、押运员每年进行一次集中宣传、学习。6.4 安全运输制度的内容包括: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性、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向及联系业务电话。6.5 每次运输前,运输单位
12、向驾驶员、押运员告之安全运输制度上有关内容,并将安全制度交驾驶员、押运员各一份。7 .化学事故救援演练制度为保证化学事故发生时,抢险救援人员能够熟悉事故处理程序,迅速到位处理事故从而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特制订本演练制度。7.1 救援演练分两级进行,公司级演练由安全部组织进行,一级是由车间组织的车间范围的演练。7.2 公司级演练的目标确定为重大危险源目标,由安全部负责编制演练方案,组建事故抢险救援队;根据事故救援职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公司级演练每年至少一次。7.3 车间组织的演练目标确定为本车间生产危险源,通过演练选拔出优秀抢险救援队员,组建本车间抢险救援小组。车间组织的演练每年至少一次。7
13、.4 做好演练总结,不断进行完善,并作为安全教育材料组织员工学习。8 .化学事故救援培训制度根据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要求,当发生化学事故时,职工及周边地区居民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特制订本培训制度。8.1 对抢险救援队员的培训每年进行一次,抢险救援人员在车间的生产骨干中进行抽调,要求身体好、素质高、反应快。培训方式:由各车间组织对本车间的抢险救援队进行培训。8.2 抢险救援队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危化品的物化性质、各类事故处理预案、化学防护用品的使用及堵漏、实地演练操作、消防等基本知识。8.3 对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每年进行两次,培训通过集中上课的方式进行,由各车间组织进行,将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基本防护知识发放给员工,让员工学习掌握。8.对社区居民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主要通过印发宣传小册子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危化品的介绍、防护等一些基本知识,使周边群众对本企业的生产有一个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