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按照关于印发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严格管控、激励引导、分类施策、科学利用,正确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切实防止
2、耕地非粮化,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二)工作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抓好以高标准农田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常态化监管机制,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粮食面积稳定、粮食产能增加,充分发挥好粮食主产区优势。十四五时期,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06亿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格管护粮食生产功能区,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坚持问题导向,依法严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肃查处非法占用耕
3、地违法行为,守住耕地红线。严格执行用地过程中的占优补优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坚持实事求是,分类稳妥处置。坚持全面保护,有序修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持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各级政府承担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依法依规落实监管责任,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积极参与耕地保护。二.主要措施(-)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
4、,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食用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按照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在确保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允许耕地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对市场明显过剩的非食用农产品,要加以引导,防止无序发展。在产业扶贫中贫困户占用耕地发展林果、蔬菜、中药材等非粮作物的要加强政策引导,分类稳妥处置,不搞一刀切。(二)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按照统一部署,将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落实到地块。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
5、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的行为,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渔、虾、蟹等综合立体种养,应当以不破坏永久基本农田为前提,必须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标准后方可实施。落实国家有关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挖塘养鱼等的处罚措施。(三)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各市、县(市、区)要组织对两区划定开展回头看,以县(市、区)为单位,在确保划定任务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以及优质耕地未划入两区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作相应调整。要加大对功能区政策支持,相关涉农资金向功能区倾斜,加快功能区建设,实现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
6、设全覆盖。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功能区监测监管体系,定期对功能区范围内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等进行动态监测,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经营主体确保至少有一季生产粮食。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深入分析相关情况,推进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摸清粮食生产实情,切实保护生产功能。(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耦合,引导高标准农田率先实现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全覆盖,集中用于重要粮食品种生产,优化工程建设措施,以节水灌溉、耕地地力提升为重点,因地制宜推
7、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力争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口粮田。禁止高标准农田建设向非粮化耕地布局。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加强已建工程管护和利用,明确管护责任,发挥工程效益。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行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五)不断优化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等粮食关键性增产项目建设,发挥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建设、技术指导与推广。深入开展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广农机新机具,建设新机具推广基地和主要农作物、特色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创新农机服务机制、培育规范规模服
8、务组织,持续提升机插、机收、机烘等社会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生产全程机械化。(六)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引导土地优先向种粮主体流转。对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的应优先给予支持;对违反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的非粮化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纠正,并立即停止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各地要加强对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分级备案等制度,强化租赁农地监测管理。(七)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建立耕地用养结合制度,稳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和利用机制。全面提升灌溉能力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
9、公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加快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按图索粮水平,推动皖粮产业升级。继续推动国家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有机肥施用等技术,稳步提升地力,突出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开展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综合示范,着力解决水稻机插、玉米籽粒机收等瓶颈问题,加快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建立健全各类灾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科学主动避灾。(八)大力培育种粮主体。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种粮主体有序发展粮食适度规
10、模经营,积极创新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引导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创建上,对种粮主体给予倾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支持建设粮食产后烘干、加工设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九)强化种粮支持政策。用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保护和调动各地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农
11、业项目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加快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一季千斤、两季一吨的高标准粮田。统筹资金用于优质专用粮食生产。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粮食作物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国家部署,稳步推进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数每亩1元补助市级管护资金。要抓紧落实农田建后管护资金配套确保管护制度有效落实到位。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建设
12、高标准农田,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市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和上图入库,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到2025年实现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粮食产能明显提高。三、组织保障(-)强化组织领导。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方案,完善保护耕地、支持粮食生产相关政策措施,对本区域耕地种粮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曝光违法行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切实做好相关工
13、作。(二)强化日常监测。按照安排部署,建立监测体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每半年开展一次耕地种粮情况监测。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对本区域耕地种粮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定期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及时更新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三)强化考核激励。在粮食安全责任制年度考核中,进一步强化对防止耕地非粮化、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内容的考核,加大考核分值比重,增强考核评价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对成绩突出的市、县(市、区)进行表扬,对落实不力的市、县(市、区)进行通报约谈,并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四)强化宣传引导。切实做好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宣传,进一步营造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加强典型宣传推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引导种粮主体和农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