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2021年以来,我市聚焦政务服务重难点问题,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向基层延伸,不断健全完善和规范提升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更好更快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一、聚焦“多头跑路”问题,延伸体制,实现“只进一扇门”。针对乡村两级政务服务领域机构不健全、权责不清晰、业务不集中导致的群众和企业“多头跑”问题,*市将“乡镇(街道)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相结合,在乡镇(街道)设立“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点”。坚持“应进必进”的原则,逐步将与群众和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大厅集中办理,实现了办事只进政务服务机构“一扇门”。二、聚
2、焦“多头盖章”问题,延伸事项,实现“只盖一枚章”。为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多头盖章、盖多枚章的问题,*市启用了16枚“乡镇(街道)行政审批服务专用章”,作为乡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专用印章。在此基础上,县级组织、指导乡镇(街道)全面梳理本级行政职权事项,依法编制了权责清单;各相关部门逐步委托下放、延伸下沉相关事项,集中进驻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办事只盖行政审批服务专用章“一枚章”。三、聚焦“标准从生”问题,延伸规范,实行“一套标准”。改革之前,由于各部门职能交叉、边界不明,执行的又多是本系统、本行业的标准,窗口人员、群众和企业眼花缭乱,困扰颇多。对此,*市坚持以标准
3、化促规范化,以规范化促便利化,依法编制、审核、发布了县级“9+X+1”清单体系、乡镇权责清单、村级组织履职目录,全市上下执行一套统一的标准,使办事群众和企业一目了然、明晰易懂。在全省率先开展“无证明城市”改革,对政府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的所有证明材料进行全面梳理、确认、审查,清理了179个法律依据不充分或界定不清晰的证明材料;确认保留的53个中,通过直接取消、数据共享、部门核验、告知承诺、现场核查的方式无需提交32个,群众需提交的仅21个。四、聚焦“信息割据”问题,延伸系统,推动全域“一网通办”。为打破各级各部门信息壁垒,*市依托山西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电子政务外网延伸到乡村,将县级各部
4、门的业务办理系统接入乡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纳入全市审批服务管理系统,积极推动“一网办”。将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的政务服务入口向基层和金融网点延伸,积极推动“智能办”。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使办件量大、办事频率高的事项能够快办、好办。五、聚焦“服务断流”问题,延伸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为解决乡村两级帮办代办服务常态化断流问题,*市深入推进“全代办”服务,全面构建“两不见面、两不跑腿”帮办代办服务网络,打造了一支“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市乡村三级帮办代办服务队伍。在乡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帮办代办服务站,在村(社区)便民服务点安排坐班代办人员,并充分发挥网
5、格员的作用,开展“零距离”咨询、帮办、代办。在市乡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EMS进驻,指导村级设置EMS收发点,开展“政务快递送达”。经过两年多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目前,*市已经基本构建起了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核心,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部门横向联动,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一体化网络平台、帮办代办队伍纵向贯通的“三纵三横”政务服务体系,市乡间、部门间“一对多”“多对一”的运行协作机制渐趋成熟定型,基本实现了简单事项乡村代办、投资项目专人包办、常办事项网点可办,全市政务服务的效能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改革工作汇报去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和市场主体关切的办事耗时长、流程多、事项杂等难点堵点问题,
6、创新推行“全链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有效服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畅通经济社会发展循环,切实以“全链条”的政务服务提升,增强“全周期”的办事体验,构建利企便民、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生态,促进全市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实施以来,每项链条中的基础任务平均减少3.6次跑动次数、4项办事材料、5天办事时间。相关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专题宣传报道。一、强化“业务通”,铸就“集成办”特色服务链条。按照“一事思维、全链通办”的总原则,推出企业、个人、特殊群体、特色产业等四类群体的“集成服务”,实现同类事项“一次办结”。一是完善涉企“集成服务”。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优化利企服务,围绕企业
7、从设立到注销全流程,推出企业开办、准营、运营、变更、注销等关键环节连环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完善涉民“集成服务”。通过数据共享、部门协作,逐步实现个人“生、婚、住、老”等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服务集成办,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完善特色产业“集成服务”。按照“企业服务年”工作要求,组织全市县区(新区)结合地域优势和产业发展目标,围绕汽车、螺娜粉、油茶等10个特色产业需求,提供专业化“集成服务”,为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助力。四是完善特殊群众“集成服务”。以老年人、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创新推出“老年人退休申请+”、“失业人员就业创业证申领+”、“残疾人证核发
8、+“、“退役军人户口登记+”等精品套餐,设立“重点人群套餐服务区”综合专窗,为特殊群体提供“集成服务”。二、强化“服务通”,推出“极简办”高效服务模式。围绕全流程服务提升目标,发挥数据支撑作用,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实现办事渠道多样化、办事方式便捷化、办事过程极简化。一是打造优质标杆大厅,优化线下服务环境。贯彻“优服务、严管理、立标杆”理念,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硬件设施、事项进驻、服务模式、管理制度等关键指标,着力打造一流营商服务环境,*市民服务中心获评为*政务服务“场地标杆大厅”。二是依托“一网通办”,优化智慧服务模式。依托*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探索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集约
9、化管理模式,扩大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范围和智能审批事项范围,推动政务服务由“网上办”向“掌上办”转变。三是搭建智能审批系统,优化“秒办”服务模式。搭建实体大厅7X24小时自助办理系统,提供“智能审批”等功能,利用图像识别、文档识别、表格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强化部门数据共享和协调对接,实现符合条件的事项系统自动智能审批或机器辅助人工审批,实现“免人工”、“秒批”的政务服务新业务模式。四是开设专题服务区,优化帮办服务模式。开设“重点人群套餐服务区”和招商引资企业绿色通道,建立高素质帮办团队,实施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帮助企业群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高效服务。三、强化“区域通”
10、,打造“就近办”闭环服务体系。推进各部门间管理标准化、平台统一化、运行协同化,构建起从“一窗通”至“跨省通”的全方位立体服务构架,为群众架设15分钟“就近办”闭环服务圈。一是深化“一窗通办”。将32个相关部门的办理事项,通过部分委托或全权委托交由市行政审批局办理,推动实现829项事项在“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统一办理。“一窗通办”推行以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事项占比达99%以上,实现群众“到一个窗、办所有事”。二是完善“一门通办”。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推动全市12个县区(新区)的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完成“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能办百家事”。三是健全“全市通办
11、”。在“全城通办”的基础上,优化升级事项清单、受理流程等方面的办理模式,推动更多事项纳入“全市通办”范围,让群众实现“就近办事”。四是推行“全区通办”。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个人服务需求,扩充完善全区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目录,规范受理全流程操作,推动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五是优化“跨省通办”。聚焦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打造线下“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持续扩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健全完善跨地区办事手续、材料和流程,推动更多民生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办”。四、强化“标准通”,形成“满意办”政务服务常态。全面完善考核奖励、问题反馈和组织纪律等管理标准,推动形成标准统一、运行高效、上下联动
12、、服务一体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满意度。一是完善考核改进机制。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监督评价体系,畅通线上线下评价渠道,将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引入更多县区、乡镇(街道),配合加快“12345”便民热线归并,实现热线受理与后台办理服务紧密衔接,不断提升“全链通办”集成改革的水平。二是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务服务单位设立200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直击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真正实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三是搭建考勤管理平台系统。结合管理工作开发定制化考勤系统,实现点位考勤、科室总体考勤、人员单个明细、整月总体统计等多维度查询,以完善的考勤体系,助力政务服务工作人员纪律意识提升,2022年*市政务服务满意度达10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