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登泰山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登泰山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登泰山记为了心中的太阳我教登泰山记北京第一。一中学程翔作为泰山人,我对登泰山记一文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读着“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之句,就感觉特别亲切。这大概就是一种家乡情愫吧。记得很多年前,我提出文中“最高日观峰”是不对的,泰山最高峰应是天柱峰,也就是玉皇顶。当时一位老师说:“不必苛责古人嘛。”我想也对,就没有追究下去。后来,登泰山记在人教版中被删掉,我也就失去教此文的机会,时间一长,我几乎要把它忘了。去年的一天,泰安市教育局长打来电话和我说:“听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登泰山记,泰安人民非常高兴!“我也非常高兴。这不仅是家乡情愫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2、在中国所有名山中,泰山无疑是与中国历史关系最密切的一座。郭沫若说:“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诗经鲁颂眉宫是“诗三百”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其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的记载。历朝君王登基,都要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在这众多佳作中,登泰山记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一篇。现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录此文,尘封在我心底多年的老问题被搅动了。我教学的第一步是请学生介绍作者,由语文课代表完成。她事先查阅了一些材料,给同学们介绍了以下几点:1.姚鼐是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他与刘大槌、方苞被称为“桐城三祖”。本文选自他的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是他的书斋名,惜,
3、就是珍惜;抱,就是双手合抱银杏树的一种健体方式。2.姚鼐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的文学主张。3.登泰山记写于他辞官之后。课代表讲完,我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一生问:“义理、考据、辞章”是什么意思?课代表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于是,我做了简单通俗的解释:义理,就是思想观点;考据,就是用事实说话;辞章,指的是讲究文采。写文章要体现这三个方面。这一文学主张,在今天也适用。同学们的作文,要做到主题鲜明深刻,要言之有物,要形象生动。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这三点也是核心。当然,姚鼐有他自己的具体内涵。教学的第二步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串讲此文。每人一小段,轮流进行,可以随时讨论,随时提出问题。在把课
4、文通读一遍并正音之后,学生开始分组学习。我的任务是巡视、倾听、观察,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登泰山记的字面难度不大,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能够比较顺利地将课文串讲完毕,个别地方我作了强调。比如“阴”“阳”“磴”“晦”“带然”等字词,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至此,第一节课结束了。第二节课开始,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学文言文,我重视集体朗读,一篇课文教下来,少则五六遍,多则十余遍。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三步学生质疑。一生问:“本文的文体是游记吗?作者为何在除夕之夜万家团聚的时候去登泰山呢?”另一生问:“上节课中,课代表说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作者为何要辞官?写登泰山记与辞官有什么关系?”学生问得很好
5、。教师教学用书说本文是一篇游记,学生却开始怀疑了。我也表达了自己的疑问:“泰山最高峰是天柱峰,也叫玉皇顶。可是姚鼐偏偏说,最高日观峰如此明显的问题,作者竟然会搞错,为什么?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为之?”我展示了清代嘉庆年间泰山志岱顶图。我对学生说:“这些疑问启发我们,本文是不是一篇普通的游记散文呢?学生开始摇头,有的说:“姚鼐一定心中有事。”于是我让学生说一说姚鼐辞职的原因。课代表说,她查了相关资料,当时姚鼐正在北京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他与纪晓岚、戴震有矛盾,于是辞官。有的资料还说,姚鼐是因身体不好而辞官。哪有身体不好还在大冬天登泰山的?显然是借口。我对学生说,姚鼐辞职是在乾隆三十九年十月
6、,时年44岁,正是编纂四库全书发挥自己作用的好时候,但他选择了辞官,这要下很大的决心,这在姚鼐一生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登泰山记应该是这个转折点的标志性符号。我翻阅了周中明先生的桐城派研究姚第研究一书。该书引用了姚鼐辞职之际写给好友程鱼门(也是四库馆纂修)的赠程鱼门序。其中写道: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天地万物之变,人世夷险、曲直、好恶之情态,工文章者,必抉摘发露至尽。人匿其情久矣,而或宣之,宜有见恶者矣,况又加之以名称耶?由此可以断定,姚鼐辞职并非因病。学术界对此有多种解释,最流行的说法是与纪晓岚、戴震有矛盾,即所谓“汉、宋之争:姚莹在朝议大夫惜抱轩先生
7、行状中写道: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梧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先生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将归,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对这一流行说法,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比如周中明在姚部研究一书中提出“不堪世用”是姚鼐辞官的主要原因,并引用姚鼐游双溪记中“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早匿于岩爰加以证明。姚鼐七十三岁时写了南园诗存序,揭露乾隆皇帝听任大奸臣、大贪官和珅把持朝政,有“和珅秉政,自张威福”之语;敢与和珅斗争的御史钱泮被迫害致死,姚鼐表达痛惜之情:“悲夫!悲夫!”这也透露出当年姚磊厌恶官场的心境。李柱梁先生在姚鼐辞官原因新探中则认为,姚鼐辞官虽然有对官场的不
8、适应、对仕途险恶的隐忧,以及与汉学家的矛盾等多种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是鉴于学术界和文坛堪忧的现状,他萌生了创立桐城文派的意识,决心另辟蹊径,专心致志于宣扬古文理论,弘扬程朱理学,培养文学人才,以达到“因之承一线未绝之绪,倔然以兴”的目的。我认为,以上观点并不矛盾,可以共存。姚鼐无疑是桐城派集大成者,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古文辞类纂。姚鼐在赠钱鲁思一诗中写道:“门户难留百年盛,文章要使千秋垂。“他对现实不满,加之对桐城派文学旗帜的担当勇气,促使他下决心辞去官职,专心学术。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读登泰山记,感觉就不一样了。这绝不是一篇普通游记,而是言志之作。刘大槌在朱子颍诗序中写道:“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
9、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姚鼐在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中写道:“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嗷。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基于此,周中明先生在姚第研究中写道:“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登泰山记。人们往往只把它看作优美的山水游记其实以笔者的愚见,此文不只是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更重要的是写出作登泰山记的主人姚鼐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获得个性自由的欢悦性情。”又写道:“其在对景物绘声绘色的描写之中,实寄寓着作者辞官之后的万千感慨。其中既有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之后的愉悦之情;又有以对大自然如诗如画般美景的热烈歌
10、颂,来反衬其对官场丑恶的愤绝和鄙弃可见寓有,隐君子之高风,和,幽怀远韵才是登泰山记的真正内涵和底蕴。”以上,是我教学登泰山记的难点。我的教学第四步,是让学生对登泰山记的语言及主旨进行深入理解,进而联系自己的生活。我问学生,开头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与“义理、考据、辞章”中哪一点有关系?学生说,与“考据”有关系,作者在文章中考证了泰山的地理位置,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文中为何把登山的时间线索交代得如此清晰?因为这可以给读者提供考证作者行状并得出正确结论的佐证。试想,如果没有“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
11、二月”的详细交代,读者怎么会将其与他辞官联系起来呢?我又问,“最高日观峰”与后面的什么内容相衔接?学生说,与写山顶观日出的一段相衔接。于是,我抓住这一段,让学生重点欣赏: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并说一说朗读感受。一生说,他似乎感受到了姚鼐的心跳,就是伴随着一轮红日升起,姚鼐内心的红日也升起了。这个回答非常好!有学生进一步说,在此文中,姚鼐就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太阳
12、,所以一开始就定位在“最高日观峰”上;尽管日观峰不是泰山最高峰,但在姚鼐心中,日观峰就是自己心中的最高峰。他自京师顶风冒雪,来到泰安,穿越四十五里艰难山路,攀登七千级台阶,就是要看到心中的太阳。另一个学生说,对日出的描写太壮观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蕴含了作者要扛起“桐城派”大旗的志向,他要让这轮红日光照天下。我很高兴,学生终于走进了登泰山记的内里,走进了姚鼐的内心。接下来,我让学生读最后一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我问学生,这段文字在表达什么?学生说,表面看是在写泰山顶上的环境,实际上暗含
13、了作者自己的生存环境。你看,泰山松,生长在石缝中,却仍然坚强挺立。我的教学目的达到To我对学生说,文学作品是不容易看懂的。作者运用寄托手法,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读者仅仅把登泰山记看成一篇普通游记,那就是深入宝山,空手而归。由此,同学们应掌握一个基本的文学规律:文学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读者要善于通过对文字表层含义的咀嚼,去理解其深层意蕴。这就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自己心中的太阳?你们有没有为了心中的太阳而不畏艰险地去追求的经历?学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我说,你们现在是中学生,等你们长大了,你们心中的太阳才会真正光芒万丈。到那时,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心中的太阳,通
14、过文章艺术地表达出来,就像姚鼐写登泰山记一样。四教学最后一个步骤,是介绍姚鼐古文辞类纂的大体情况,让学生知道这部大书与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我还补充介绍了姚鼐的文学观点,即他著名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字方针,以及“义理、考据、辞章”,并结合登泰山记来仔细体会。比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个“负,字,写出了压迫感和担当品格;一个“烛”字,作为动词,照亮了空中,也照亮了心灵。周中明先生说,“半山居雾若带然”堪称神来之笔,寄寓了作者的主体精神,足以令山河呼应、天地动容!又如开头:“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整饬的句式,鲜明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这就是声律。“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则意境韵味十足。对于“辞章”,我介绍了姚鼐“以诗为文”的特点。他作文讲究“曲而隐”,重比兴,耐咀嚼;表面散文句式,每每富含诗意。登泰山记中某些句子,稍加改造,即可成诗。比如:“极天一线成五彩,半山居雾若带然。日照城郭晚如画,苍山负雪烛天南。”学生如能多一点这样的练习,诗歌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第二节课到此结束。以上就是我教学登泰山记的整个过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