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循环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双循环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十四五”发展的战略部署,旨在构建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国内大循环以提振内需为核心,但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提出了迫切要求,特别是在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方面。随着农村三产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大学生村官作为“三农”人才队伍建
2、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三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提升“三农”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发展格局下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目前,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困境的相关文献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制度改革与创新、媒体传播、身份认同等5个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研究,但还需进一步拓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村官现状的研究,有助于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基于此,以大学生村官为切入点,分析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以深化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的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疏通国内人才内循环,促进大学生村官人才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激发高校对
3、大学生村官人才供给的创新活力,构建大学生村官人才发展新格局。课题组根据2019年广西人均GDP排名,分别选取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级市(即最高的柳州市、中等的桂林市和最低的河池市)为试点地区,进行大学生村官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分地域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法,获取的样本总量中,大学生村官为600份,农户为1280份,70%的样本主要集中在桂林市,其他两市约占30%。总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大学生村官为493份,农户为1032份,有效率分别为82.2%和80.6虬在调查过程中,采取相对高效的调查方式,给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户分发不同数量的问卷以供调查,也对部分大学生村官采取了座谈访谈的方式,以便
4、于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情况,同时也通过座谈访谈的方式向当地的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了解一些政府政策。最后,通过在各地的深入研究与调查,课题组就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测评。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了服务“三农”工作,由政府政策规定选派的或者培养的到农村基层部门担任村干部职务的专科学历以上的应往届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主要履行宣传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服务群众、推广科技文化、参与村务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职责。大学生村官工作是青年学生实现人生抱负的希望工程,引导青年人到农村艰苦锻炼,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改造并完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1995年江苏省实施“雏鹰工
5、程”开始,到十七大中央战略决策的推动,再到目前的蓬勃发展,大学生村官已经有了28年的经验历程。2012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及后续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各地区借鉴其他区域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也因此日趋完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大学生村官演变的特点,将大学生村官政策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各地自发探索(19952004年)、局部探索试验(20042008年)和全面发展推进(2008年至今)11-12o其中第三阶段是以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
6、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为政策蓝本,从国家层面奠定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政策依据,推动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普及与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大学生村官数量达到60万人。由国家政策逐步推动形成的大学生村官,其发展状况事关政策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广西从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大学生村官现已遍及全省14个市13。课题组选取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地级市为试点地区,分别是发展水平较高以工业为主的柳州市、发展水平中等以旅游业为主的桂林市和发展水平较低以农业为主的河池市。通过实地调研数据以及资料分析,发现大学生村官群体存在以下几点的问题。对工资水平的满意度很大程度反映了大学生村官
7、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就调研的范围来看,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工资标准联系密切,例如,柳州地区的待遇水平最高,柳州市的大学生村官平均月工资为2000元;桂林市的待遇水平居中,工资待遇水平一般在1500元左右;河池市的待遇水平偏低,基本上在550元左右。从调研的对象可知,满意度很低和有些低的占比居多,61.74%的大学生村官对目前工资标准不满意,45.95%的农户认为大学生村官工资标准偏低,如表1所示。究其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对大学生村官切身利益考虑不周。社会地位尴尬是三个地市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目前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在大学生村官看来,不明确的身份使得他们游离于工人、农民和政府工作人
8、员之间,既没有享有农民可分得土地的资格,也不享受工人待遇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编制。身份不明确带来社会地位认同的尴尬致使大学生村官陷入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人微言轻,身份不明确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自我定位模糊,身份不明确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定位,一旦自我定位模糊就很难形成良性的职业规划。繁杂的工作致使大学生村官绩效较难衡量。三个地市的大学生村官均面临着农村工作事务繁杂琐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难以很好地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要求,因而很难高效地配合、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从调查中显示,66.8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繁杂的村官工作难度很大,只有L5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很轻
9、松。另外因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也使得大学生村官能力难以施展,如一些有利于乡村发展的项目和想法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落实,这一点在河池市表现得尤为明显。三个地市均存在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脱节的情况,无法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没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合理应用在现实工作中,41.8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程度较低,认为自己专业知识在农村发挥作用程度很低的占比达到了13.08%,如表2所示。专业技能与工作内容脱节说明了大学生村官选聘时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把关不严,没能根据农村现实工作需要选聘到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也凸显了高校人才供给重理论轻实践与农
10、村人才需求的重实践强实践的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特点。大学生村官来自不同的高校,专业结构不同,不能很好地契合农村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农村最需要大学生村官具备的能力的调查数据显示,实用技术能力被列为大学生村官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占比达到41.84%,如表3所示。此情况说明了农村地区亟需具备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生村官专业分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农学专业仅有3%,经管类也仅占23%,如表4所示。高校人才的供给与农村人才的需求发生脱节。如何科学构建双循环背景下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正确引导广大农业院校大学生知农、懂农、爱农,并扎根农村基层,这亟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一规范的高校人才供给和农村人才需求
11、的人力资源市场匹配体系,促进大学生村官跨地区顺畅流动。农村发展前景不明确,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留不下,在这三个地市普遍存在此情况但略有差别。从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村官明确去留的意愿及持观望态度的占比,柳州市分另!为10.11%,80.12%.9.77%,桂林市分别为12.13%、78.19%、9.68%,河池市分别为54.08%、11.23%.34.69%。这说明相比于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的河池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较高的柳州市和桂林市更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村官留村发展的信心。从职业发展动态来看,存在着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的暂时性、自主创业的零星性、公务员首选的拥挤性等特点。职业前景迷茫是大学
12、生村官不愿意留在农村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村官成了大学生缓解就业难的临时跳板,加重了当前双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人才匮乏的现状,不利于建立高校向农村地区输送人才的长效稳定机制14。总体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之困,一方面源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政策制定者缺乏对政策细化环节的思考),另一方面源于高校的人才供给侧和“三农”人才需求侧相互脱节(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没能良好地适应“三农”人才的时代需求)。大学生村官政策自1995年发起至今,在服务“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引领作用,为农村干部队伍和村级班子治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型农民的培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13、通过对广西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地级市的调研分析发现,虽然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及职业去向,但各地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扎根农村基层动力不足的情况,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村官以此为跳板以谋求更“好”发展,如报考公务员、升学研究生等离开农村的职业发展趋向。面对目前新发展格局下以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为驱动的大学生村官群体存在的现实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以疏解大学生村官生存之困。在全社会培养和弘扬知农、爱农、为农奉献的时代风尚,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这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工作,首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重中之重是要把国家和各地政府关于提高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的政策文件落实
14、到位。建立基于“岗位价值+业绩贡献”的薪酬体系,完善人员长效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不高的现实问题,吸引更多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其次,要提高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地位,可引导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国家级高技能领军人才的评选,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15;要提高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纳入党管人才工作范围,支持鼓励高技能大学生村官参与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研发活动等;要提高大学生村官领军人才的社会待遇,使之可以拥有与公务员无差别的待遇,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可以安心服务于“三农”建设工作。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人才的宣传推介。借助融媒体平台生产创作
15、更多以宣传大学生村官扎根“三农”为主题的、群众易于接受的优秀作品,大力弘扬知农、爱农的社会风尚和锐意创新的时代风气。如各地可以通过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增设“知农爱农”频道,积极展示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人物故事、创新创业事迹、荣誉激励及相关的人才政策等信息,全面展现大学生村官的时代风采,形成大学生村官宣传的聚集效应,从而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地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亟需一批知农、爱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也对高校供给的大学生村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立足国内外人才需求的特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村官供需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双循环指的是服务于国内大循环
16、对地方经济的乡村人才需求,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对接拥有国际市场的国外大循环,培养乡村人才的涉外能力。如图1所示。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切实对接“三农”人才的现实需求,加大培养的力度。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重视知农、爱农职业精神教育。各类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要实施系统的劳动教育,在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农业生产、生活及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消除对农业劳动的偏见和歧视,认识到农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劳动者最光荣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二是要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的面向国内外产教融合的“校地企社”合作。1)加强校地合作。让大学生村官熟悉了解地方政府日常政务活动,学会解读国家政策并使用到地方各项建设活动中。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因而要提高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与各大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的关联度。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