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和化工企业排直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率先完成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改造,组织开展马钢集团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排放限值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减排工程,完成脱硫、脱硝、除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项目,宝武马钢累计完成43项共计70%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上牌工作。全面控制城乡扬尘污染,扎实推进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治理工作,禁烧秸秆、烟花爆竹,坚持全天候驻守、巡查和值班制度,实现了烟花爆竹零燃放、秸秆禁烧零火点”的目标要求。2020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
2、.3%;PM10平均浓度为57.7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3天,比上年增加10天。护佑碧水,有效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慈湖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和采石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提升工程建设,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大工业水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辖区工业水污染现状调查,解决八段沟水环境综合治理、采石河路沿线环境整治、落星坝头固废堆场整治等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着力推进城镇水污染防治,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积极实施小区、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雨污分流改造。深入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完成全区范围内农村黑臭水体进行排查
3、摸底,有效管控乱排乱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99.99%;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为100%o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全部以焚烧方式实现无害化处置,有效化解医疗废物环境隐患。严格按照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按照“四分类要求,垃圾分类试点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四分类终端处理设施已基本完成。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成多家重污染企业搬迁入园和改造工作,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数据平台为核心,全力推进以音飞智能、瑞泰马钢、纳百J11等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开展重点用能
4、单位节能监控,配合市局建成市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系统,能耗总量增速明显放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动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能源结构优化。能耗双控”目标全面落实,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和强度降幅全市第一。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助推产业升级,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引进等举措,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用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产业园。开展污水处理厂中水
5、回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工作,水资源消耗明显下降。推进马钢等企业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积极开展领导包保,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与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合力推进抓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实行签单销号,形成闭环管理,一企一策,一案一档,清单列表,挂图作战。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持续健全督察整改制度。探索特色的“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积极推动钢铁行业环保管家”进驻马钢集团,助力马钢精准治污、超低排改造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统筹考虑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要素
6、,深入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逐步形成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升防攵总量控制的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垂直管理改革,强化在线监控监督管理。区委区政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区环保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属地环境执法职能。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初步形成环境在线监管体系,采取全天候大气污染防治值班保障机制,全时段、全路段、全覆盖,确保空气质量稳定。督促企业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公开监测信息,组织开展排污许可执法检查工作、农村黑臭水体校核工作。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区入河排污口2座水质微型站和2座水
7、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工作,强化锁溪河国控站点水质应急处置和水环境监测预警。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提高环境服务能力。大力开展执法大练兵先进榜样前行力量”等活动,多次组织集中学习、培训、专家授课,大力规范提升业务工作水平质量。组织人员积极参加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案件办理情况定期交支队审查,加大与区城管局、安监局、农水局、卫健委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加强与区司法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快案件办理,提高办案成效。强化服务意识,大力规范提升业务工作水平质量,加大线上填报、线上审核和在线监管、视频监控等智能装备技术运用,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在线。落实环境风险应急,加强环境风险研判防控。编制落实市区突发环境
8、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2020年起,积极落实区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截至目前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备案,风险等级为一般风险等级。区积极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全区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市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总体顺利,但仍存在以下方面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全区废气排放总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大,VOCs治理上还存在短板,冬季
9、空气质量仍有待提高;餐饮油烟、建筑施工扬尘、渣土车抛洒滴漏等问题整治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农用车辆运输排放黑尾、超载、巷盖不到位;河断面仍存在月度数据超标的现象,雨污管网错接、混接等情况仍然存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与城市发展水平仍然不相适应,采石河片区综合治理后,仍与中心城区宜居的生态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已完成整治的八段沟等河流返黑返臭情况偶有发生,农村黑臭水体复核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全区固体废物全过程管控还不够精准,一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矿山开发、工业开发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农用地污染防治措施不够到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短板依然突出。向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0、由于百年矿区开采,向山地区的涉地、涉水、涉林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集中,生态环境基础脆弱,近年来为了支持全市发展,又相继投产建设了市危废处理中心、市一般固废填埋场、垃圾填埋场、污泥处理厂等,逐步成为全市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置中心,生态环境恶化。向山地区央企和市直属管理单位(项目)较多,区镇两级没有管辖权限,环保巡查、日常监管不够及时到位。近年来,市、区两级围绕生态修复、矿山整治、国土空间利用等领域编制的专项规划,少数专项规划不融合、建设不同步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一些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项目治理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生态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加快发展
11、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和任务。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环境保护倒逼转型发展,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解决一大t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但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以钢铁、化工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经开区工业企业排查监管不到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风险依旧存在。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距离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资源型工业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工业化城镇化新增污染排放压力较大,减污降碳面临较大挑战。全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升。基层生态环
12、境部门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与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专业队伍人才稀缺,监管执法水平总体不高。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仍过度依赖于主管部门的行政手段,缺乏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公众之间的协作和调动,对运用环保手段倒逼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产业等相结合的未M尝模式。共推毗邻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与南京市的污染源管理制度对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一体化、一致化,实现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统一。共保生态红线,协同推进跨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统一管理机制,积极协助建设长三角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第二节加强统筹调度,探索省际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围绕产业链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产
13、业转移,依托产业琼出优势,引导钢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再生资源等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力争满足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领域的技术装备生产需求。强化主导产业协同,按照国家关于产业转移有关要求,紧盯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布局,细化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目录和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目录,做好协同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拓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园区扩容升级。力争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推动经济示范区共建合作产业基地,将经开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承接高层次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与长三角科技园区、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14、、研发飞地,引导长三角知名高校与辖区企业依托重点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培育市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新认定一批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促进资源要素畅通流动。完善都市圈公路路网,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协助推进宁马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引导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推进线上交易,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坚持走出去战略,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驻点招商,主攻长三角,坚定不移大招商、招大商,积极拓展对欧和日韩招商成果
15、。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人才招引活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打造人才强区、建设美好提供坚强人才智力支撑。第七章深化环境改革创新,健全治理监管体系第一节推进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责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衔接国家、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合理设定目标指标。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落实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领导包保、部门包保、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制,以及核查考核、验收销号、责任调查等制度。聚焦中央及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排查
16、整治,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健全财政保障和考核引导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体系,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金配置,硬化预算和绩效管理“双约束,实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深入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全面实施省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定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目标考核办法,充分运用考核结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责任,建立企业承诺、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信息公开等制度,进一步落实持证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以激发绿色技术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深化实施工业领域节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