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讲义文稿】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稳定器”。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省加快数字强省、网络强省建设步伐,深入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出台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大数据、信创、半导体等高成长性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数字基础设施能力持续提升,数字政府建设迈入快车道,数智赋能三次产业跨越发展。目前,我省“数实融合”已收获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7.8%,位列全国第10位;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52.6,位列全国第17
2、名。8月18日至20日在太原举行的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正成为行业领域交流合作、展示成果、整合资源、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上承数字基础设施,下接社会经济生活,被喻为数字经济的“石油”,是建设“数字山西”“智慧山西”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从“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到关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多次安排部署数字经济发展,收获一批以“筑服云”平台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国家级试点示范及优秀案例,为我省实体经济在数字化转型中用对、用好数据,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本土方案。我们应充分发挥主动精神,认识数据的本体论内涵,明确数据的本质、地位和价值,探索科学的数据实践
3、方法,防范数字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厘清数据本质。数据来自数字技术以数字和符号为中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数字化编码,这决定了数据的本质不是单纯的二进制数字和符号,而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生成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关系,其中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数据脱胎于现实生活,但是不是所有社会关系都能被表征为数据并最终实现数字化。所以,数据工作的任务应是让数据最大化地还原现实、消除界限,解决例如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是否全面、数据分析是否准确等问题。这是发掘和释放数据价值、激活数据潜能、推进“数实融合”的前提。打通数据壁垒。在数据收集工作中,扎根山西大地生动的社会实践,立足山西地方实际,重视以历史思维
4、和系统观念构建山西地方性数据,常态化审查数据对国情省情民情的符合性,确保数出有据。一是,山西地方性数据要符合山西社会经济总体特征,在山西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打通不同领域、场景和部门的数据壁垒,发挥数据在山西文化、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多元优势。二是,山西地方性数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人民生活现状,做好数据下沉,正视人民的诉求,关注人民的需要,重视数据来源的多样化,以能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作为评判数据真值的标准。三是,构建山西地方性数据应围绕山西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乡村的社会结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与城市不同,应发现各地方的差异性特征,遵循地方性规律,努力实现地方数据精细化,发掘数据在
5、地方间的叠加优势,建设立体的、多维度的山西地方性数据库。强化数据治理。加强、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数据治理既要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律,又要符合数字科学技术的规律。通过顶层设计,提升我省数字治理体系和制度的标准化程度,让各数据应用主体能按需使用。完善各级政府对数据的协同监管、探索适应山西经济特点的监管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破解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难题。加强监管之目的在于筑牢数据安全“堤坝”,有效解决由数据引发的社会问题。同时,打通各平台接口,连接实体经济运行中的人、机、物,真正让数据跑起来,以高质量的数据治理推动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使其既满足市场需要,又
6、服务山西人民。构建数据生态圈。用大数据与小数据共同构建全数据生态圈,生动刻画山西经济的全貌,做到用数据全方位服务山西,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精准对接山西经济实体和人民群众需要。大数据不是静态、孤立的技术性事件,而是在事件发生的历史进程中,由微数据、小数据等内容汇聚、演进而来,其中包含了人的目的性行为动机和事物发生的背景性因素。使用数据应遵循数据本身的逻辑,既要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数据富矿,又要从细从深从精地提取、分析扎根于山西经济社会生活的小数据,敏锐捕捉易被大数据忽略但又对经济社会起作用的细节数据,挖掘数据内部的过程性信息以丰富数据内涵,重视个体差异,防范“千人一面”“千企一面”。在此基础上,我省大中小企业作为经济转型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具体行业特点,打造不同类型的一体化全数据平台,将数据转换为新型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催生新业态。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的问题,骨干企业可共享数据资源,提供配套支持,降低转型成本,让中小企业在改造提升企业效益的同时,发挥数据的带动作用,增强企业服务的延伸能力。企业服务也能借此延伸至金融科技平台,根据数据对平台用户进行“信用画像”,向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评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