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提升练(二、三)秦汉至隋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提升练(二、三)秦汉至隋测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阶段提升练(二、三)(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秦汉至隋唐的政治秦律的特点1东汉班固对汉武帝削藩的认识2唐代中书门下机构的出现3唐代科举制的局限性4秦汉至隋唐的经济汉代的市场管理5西汉宫营手工业的发展6隋唐时期手工业行会的发展7唐代的坊市制8秦汉至隋唐的思想文化儒家的天命观9汉代的“外儒内法”10唐代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11魏晋时期文化观念的多元化12综合13、14-、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
2、看待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解析:C结合题意可知秦朝对亲生父子与继父子在盗窃问题上的量刑、定罪方面有所不同,这体现出秦律中的一个特点一一同罪不同罚原则,与此吻合的是C项.A项“规范经济关系”材料无体现,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解;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2、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弹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解析:由材料可知,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就了文帝大业,而
3、武帝实行推恩令,导致“中外弹微,本末俱弱”,造成王莽叛乱,由此可知A项正确.3、(2018皖南八校联考)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觉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解析:D材料反映的中书门卜.”设立的原因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争论不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A项排除;三省制下,唐代即为多相制,故B项排除;材料“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表明唐朝还是实行中书决策、门下审议机制,故C
4、项排除;材料表明在政事堂设立中书门下,是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的争论分歧过多影响决策,故答案为D项.4、19士诙于第*T口小娃丁第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D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子弟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功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
5、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犷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知识纠偏】在学习科举制时,大多认为到唐代科举制从理论到实践已非常完善,是社会上人们的主要入仕之途,其实不然,唐代常科每年应试者多则有两人,少则也有一人,而所收百才有一”“没齿而不登者甚众”.显然,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体系中,唐代科举起着非主流的辅助作用,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宋代科举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科举已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其他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
6、全确立.“取土不问家世”原则、“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在宋代得以实现.5、(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刻发达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解析:D材料中“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6、(2017湖北武汉调研)如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慕葬中的两枚
7、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E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PI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I)、该幕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筋解析:C图中文物字体属于篆体,但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是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对中央集权威胁不熨存在,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
8、大多精美,因此题干中这些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故C项正确;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当时还没有相关记载,故D项错误.7、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刻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
9、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新知生成】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会内纠纷,对外办交涉.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不只限制了H由竞争,限制了从业人员数量,限制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也限制了新生产工具的应用.8、(2017云南大理模)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由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由
10、此可推断,在唐代()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起源于敦煌地区B、所有城市都依照坊市制规划和管理C、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地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解析:C由材料中敦煌县城内坊的设置,可知敦煌县城也实行了坊市制度,因此可以表明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故C项正确.9、(2017江苏南京一模)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愿意讨论死亡和鬼神这种命题,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
11、题放在优先位置;荷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统治天下,应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将天的道德性,与儒家的仁义相结合.故对三者理解正确的是儒家遵循“天命观”,故A项正确.旨在神化君权与董仲舒主张相符,但与孔子、荀子主张不符,故排除B项.三者的观点不存在继承关系,C项错误.荀子的天命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故D项不正确.10、(2017山东潍坊一模)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
12、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箱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A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希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单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能由材料推出,排除.11、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Ik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
13、念渐趋法制化解析:D董仲舒用儒家经典里的事例补充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学理论解释法律,这说明儒家思想被运用于国家法律上,儒学理念逐渐法制化,故D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儒学在确立其主流地位之后的变化,故A项错误: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不等同于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两个文官对法律有影响,不能证明“文官阶层主导立法”,故C项错误.12、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臼由自在.这表明当时.()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解析:A汉朝时期确立儒
14、家思想为正统地位,为官方意识形态.材料体现了除儒学之外的“魏晋风流”,可知文化观念不是单一的,呈现多元化,故A项正确;儒学在魏晋时期,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不是失去,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不能体现C项;D项应指理学的形成,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旅帜加其上,甚壮.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涅水”,于次年攻灭南越,至此整
15、个东南沿海归入中央政府统辖.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随从数万,率船队涉江过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时,“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一度凋敝的工商业又重新繁盛起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东南亚一些国家纷纷派出使柜,沿着新开辟的海上通道来中国朝贡.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也促成了中国和罗马两大帝国之间的往来.浅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后,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奥占斯都曾派出一支专门的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罗马占领一些最重要的港口.之后征服埃及使帝国的航路向东延伸,在鼎盛时期打败波斯帝国,掌握了波斯湾地区的控制权.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城市和巨大富足的市场,无数货物从海上不断地输入这个市场.同时,自由贸易政策也刺激着海上贸易量.在公元前2010年期间,普林尼随船航行至印度期间的相关记录可显示出,在当时希腊和罗马商人已经大致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奥古斯都时期,每年至少有120艘船从米奥斯贺而莫斯港出烛德海峡到达印度,得到了来自中国、印度的第一手货源,在价格上也有不少优惠.一一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