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年11月前言1第一章基本要求2U座界定2.2i晾分类21.3建频则3第二实施52.1 创建目标52.2 实施主体52.3 建设模式72.4 仓U建淘呈8第三章城市新建社区试点113.1 i晾选取113.2 建设指标H3.3 规划引导143.4 搬建设163.5 运营管理203.6 低碳生活22第四章城市既有社区试点244.1 试点选取244.2 建设指标244.3 蝇方案27市既有社区试点建设要以控制和削减碳耳璇总量为目标,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对社区建筑、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完善社区低碳管理和运营模式,推行f氐碳生活方式。1.2.3农村社区试点农村社
2、区是指未纳入城区规划范围的行政建制村域。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要紧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根据本地资源、气候特点,科学规划村域建设,加强绿色农房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行符合农村特点的低碳生活方式。1.3建设原则1.3.1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积极贯彻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战略部署,才髓关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社区规划、建设、运营管!里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13.2科学衔接相关工作部署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结合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智慧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
3、房建设、绿色建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等各项工作部署,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实施,把低碳社区试点打造为集成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的综合平台。133突出反映地域发展特色各地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地理特点、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注重效果,科学确定本地区试点工作目标、建设重点,探索各具特色的低碳社区发展模式。1.3.4注重前瞻创新性探索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贯彻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累社区低碳发展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全国低碳发展
4、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二章组织实施2.1 创建目标21.1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国启动低碳社区试点100o家左右厂,十三五”时期,择优建成一批“国家低碳示范社区工2.1.2分解落实地级以上城市均应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国家低碳试点省市要率先垂范。国家低碳试点省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应不少于50家,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低碳试点城市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应不少于20家,其他低碳试点城市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应不少于10家。2.2 实施主体2.2.1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国低碳社区试点工作部署和统筹推进,将低碳社区试点进展情况纳入国家对各省(区、市)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低碳社区试点评价指
5、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建设的指导,组织相关政策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并落实支持政策,开展“国家低碳示范社区”申报、评审和创建指导工作。2.2.2 省级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推进本地区低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拟定本地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后组织实施。负责本地区低碳社区试点实施方案评审和试点确定工作,加强社区能源计量改造。结合能源系统改造优化,提升能源计量仪表及设备的技术水平,完善水、电、气、热分类计量体系,实现能耗数据采集智能化,鼓励建设社区能源管控中心。推广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或软件,完善家庭能源计量器配备。4.4.4 水资源利用系统给排水管网综合改造。统筹推
6、进供水管网、排水管网、中水管网、消防专项整治等工作,解决给排水管网老化、跑冒滴漏、水质安全隐患、污水外溢等问题,实施住宅小区供水设施综合改造,优化升级社区给排水管网。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建立社区内污水分类预处理设施,尽可能实现中水社区内回用。社区节水改造。考虑平房、别嬖、高层楼房等不同情况完善水资源计量管理,对按总水表计量的已建楼房,实施计量出户、一户一表”改造。推行小区绿化用水单独计量,尽量采用中水。实施社区绿化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和调节控制器等节水器具。雨水综合利用。根据降雨量和地形地貌特点,建设适宜的雨洪水资源化利用系统,通过采取建造蓄水池、渗水井和对硬质铺装地面进行透水
7、化改造等措施、加强相关酉柒输送管网建设,提高雨洪水综合利用能力。4.4.5 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完善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完善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引导标识,加强家庭分类U身装置和社区垃圾分类投放容器的标准化配置,重点第五章农村社区试点5.1 试点选取试点选取可重点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体现所在地区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2)有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或社区管理主体,具备较强的试点建设组织能力,社区居民有参与试点建设的积极意愿;(3)具有开展低碳建设工作的基础条件,能够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4)优先支持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地区、生态移民区的农村社区,优先选取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可再
8、生能源示范区等县(市)范围内的社区。5.2 建设指标5.2.1 指标体系试点建设指标体系设置突出以低碳发展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围绕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设定了10类一级指标口25个二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是试点建设必须要达到目标参考值要求的指标,引导性指标是试点建设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参考值的指标。试点社区应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参照同类农村低碳发展先进水平,在开展现状评估和分析减碳潜力基5出上,确定各项指标的目标值。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异,各地工作。在规划环节.将低顺标要求贯彻到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用地布局与具体安排中;在村庄建设环
9、节,把各项指标融入落实到绿色农房、低碳交通、垃圾处理、水系统设施、环境治理等各领域的具体工作中;在运营管理环节,要按照指标要求完善村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5.3 村庄规划5.3.1 规划编制试点社区要依据所在区域总体规划,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立足农村实际,体现乡村特色,编制符合低碳理念试点目标要求的村庄低碳建设规划。规划编制应突出生产、生活功能分区,科学划定村庄空间布局,建设符合农村特点的基础设施,传承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确定试点目标和改造、新建内容。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鼓励村民参与。对已经编制村庄规划的试点社区应参照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对规划进行碳评估,补充低碳建设内容或制定
10、社区低碳化改造方案。5.3.2 规划落实试点社区所在地相关部门应做好试点低碳规划审查工作,将规划中低碳试点建设相关要求落实到农村士地雌、项目招标和土地审批等具体环节中。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定期评估试点规划实施情况。充分利用村庄广播、村民会议等方式,加强村庄低碳建设相关工作的宣传,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组织作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试点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5.4 村庄建设5.4.1 绿色农房新建农房。按照国家绿色农房建设相关技术导则,对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房提出明确的建设标准要求,对农民自建住房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新建农房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通风
11、,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在满足居住所需建筑面积的同时,提倡紧凑型农宅庭院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住宅产业化建造,组织提供专业的农房设计服务。既有农房。农房低碳改造工作应与危房改造、抗震节能改造、灾区重建等工作统筹推进。既有农房应按照当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展节能改造,推广应用保温隔热围护结构材料、绿色建材产品,加强全流程的改造监管工作。对于改造中的建筑废弃物,倡导转化为可用建材,提高资源化利用率。5.4.2 交通设施在有条件地区,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公交线路,因地制宜开通城、镇、村之间的客运车辆,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条件。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燃油机动车(
12、船)、农用机械。在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1.NG)等清洁能源车辆。在风景名胜区和特色旅游村,全面推广新能源车辆,提供低碳的景点游览和接驳服务。5.4.3 低碳能源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力映淘汰彳领极,积极推进型煤、液化石油气下乡配送,实现农村住户炊事低碳化。在北方采暖地区,结合集中连片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建设集中供热设施,优先与市政供热管网接驳。在农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等生物质资源较为集中、丰富的地区,推广建设规模化的大型沼气场站,推进沼气在炊事、发电、供热、取暖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在居住点较为分散、生物质资源规是较难的社区,推广建设户用沼气池,提高家用沼气覆盖率。在沿海、草原
13、牧场等风能资源丰富区域,推广中小型风力发电和风光互补等技术应用。在地热、水资源丰富的区域,推广应用热泵技术。低碳用能设备。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炊事、采暖、制冷等用能特点,推广省柴节煤炉、节薪灶、节能吊炕、生物质炉、空气源热泵等适宜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促进农村生活用能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大棚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的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设备,推广低碳农业设颁口技术。5.4.4 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回收体系。结合不同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类别和特点,有针对地构建适宜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和分类运输工作流程,健全村域垃圾投放点和回收站设施配置。鼓
14、励以户为单位,配置标准化的垃圾分类收集袋或容器,指导村民科学分类投放垃圾。对距离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较近的农村,鼓励采用资源化优先的村收集、镇转运”的收运方式;对于偏远的农村,鼓励采用无害化的就近就地”收运处理方式。垃圾综合处理系统。加强农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置乡村回收站点,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大褥干露天焚烧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农作哪吉秆循环再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废旧地膜集中回收加工体系。推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加强人畜粪便、厨余垃圾、农林废弃物等有机垃圾的堆肥处理,实现种养殖循环再利用。加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填埋点
15、综合整治,科学建设规模适宜的就地无害化处理与处置设施。5.4.5 水资源利用设施供水设施。力口强安全、低碳、高效的农村饮用水供给系统建设,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率。距离城镇供水系统较近的农村,优先接驳市政供水系统;较为偏远的农村,鼓励建设联村联片规模适度的集中供水系统。对不具备建设集中供水系统的社区,应加强采水点和供水站设施和技术的升级。污水处理和雨水利用。科学建设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优先采用人工湿地、好氧塘等低碳生态处理工艺。加强农村畜牧养殖废水的收集,严格做好污水处理。干旱缺水区域要推广应用适宜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减少耗水物种种植。节水技术和设施。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肥f化模式。推广应用循环水养殖等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5.4.6 村域生态环境环境绿化美化。加强农村自然景观保护,保留有地域特色的田园风貌。立足自然地理和气候资源条件,选用适宜的乡土植物种类,加强村域林木环境、道路林荫和庭院美化,构建不同层次的绿色景观。因地制宜建设碳汇林。生态修复治理。推进农田、水利、道路、林木、村域的土地综合整治,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废弃矿山治理、荒漠化防治、土地复垦等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林草植被的碳汇能力。针对洪水灾害、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问题,在荒山、沟渠、滩涂等区域,实施河道清淤、堤防不审非洪沟建设、植树造林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