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695306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逻辑专题党课在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的共同演绎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改革方案,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形态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不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了在三中全会上重点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作出相应改革决定的工作节奏。因此,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情况的梳理,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改革的逻辑,从而为进一步全

2、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和逻辑的依据。一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人民完成每个阶段历史任务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来指导各项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的,而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社会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曾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开始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力量。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并与之相适应。从历史上的情形来看,根据生产力发展而

3、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和平方式主动调整,另一种是通过暴力方式被动调整。前者我们称之为改革,后者我们称之为革命。然而,不论是改革还是革命,只要能够通过调整和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推动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和发展,其效果都是一种革命性的,因此我们有时候也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之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具有紧密关系,这就意味着,与世界保持密切交往并充分吸收他国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是现代条件下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一个长期处于封闭条件下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对外开放,其本身就是一种改革,一种革命性的行为。从具体情况来

4、说,通过对外开放,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就会发现为了向别人学习更先进的生产力,就需要对已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相应调整,这就是所谓开放倒逼改革。从改革的角度来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需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整体发展的过程,改革工作也是如此。要想顺利推进改革进程并取得成效,就必须从矛盾最突出以及条件最成熟之处开始着手改革,而后不断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通过改革各方面使新要素和新条件不断生成之后,就需要推动改革从量变向质变跃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整体性跃升。另外一方面,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文明形态是整体的,因此要解放和发

5、展生产力就需要调整和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是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不论是革命还是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结果就是推动整体文明形态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就是遵循上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因此,上述逻辑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序幕鸦片战争之后,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随着古典文明的崩塌,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衰落。通过构建现代文明形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经过艰难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领

6、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核心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扫清了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选择了用社会主义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为了克服现代化建设对原始积累和社会组织化的诉求与新中国建立之后“一穷二白”和“一盘散沙”之间的矛盾,我们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经过努力,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我们就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虽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原始积累和组织化基础,但是不能够为我们提供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再加上,由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一些错误

7、,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了挫折。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下两方面重要决策:一是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的决定。全会指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二是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在当时,最紧迫任务就是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因此,当决定要将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农业问题进行研究

8、就自然成为全会的议题之一。随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我们党就开始探索农村农业改革,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三年下发“一号文件”,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党推动改革工作范式和节奏的影响,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维度。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影响的维度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方面通过推动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重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通过审视既有管理体制中的缺

9、陷,找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使改革成为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对党推动改革工作的范式和节奏影响的角度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革,并针对当时最急迫的工作任务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的工作方式,由此成为一种范例,党中央基本上都在陨后各届的三中全会上,研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工作,进而形成了党推动改革工作的基本范式和基本节奏。三、在重点突破与全面改革之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之后,推进改革就成为了每一届党中央的

10、一项重要任务,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惯例,在每一届三中全会上,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部署每个阶段的改革工作任务。分析历届三中全会重点议题内容以及其与每届其他全会的议题的内容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重点突破与全面改革相结合。从纵向的历次三中全会重点议题内容情况来看,主要是遵循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不断推进局部的重点突破,而后待条件成熟再进行整体的全面改革。在十八大之前,主要围绕农村、城市两方面重点突破,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改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改革涉及面比较广,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就被纳入整体改革的范围中,作为其中重点,于是,

11、从大致节奏上,就体现为农村改革与整体改革交错进行。具体情况如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党的中心工作转移以及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基础上,重点推进农业工作发展,随后持续推进以生产责任制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农村改革。在农业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成就之后,十二届三中全会就着手推进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为此,十三届三中全会,就将提出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在农村、城市和相关要素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并不断推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

12、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精神指导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再次把目光放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奋斗目标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解决了农村问题之后,整体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就被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1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将眼光放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从横向角度来看,十八大之前每一届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而展开的,而党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并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党的其他工作也需要随之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在每一届的各次全会,也都会根据党代会所决定中心工作内容特别是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任务,而做出

14、相应工作安排。即使是每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其中心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在会上,也会对这一改革将可能引起的其他方面工作影响进行说明并做出相应安排,或是要求其他方面工作配合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客观上推动了其他领域工作改革以及全面改革。上述这些横向的现象都说明了,我们改革不仅仅只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全面改革,不过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中的基础和重点。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成为了党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推进,一方面,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所提出来的新要求,以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

15、建筑的变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上述这些改革的实践,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摸着石头过河”,遵循着改革自身的逻辑,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其结果是不仅改革了阻碍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且也在此过程中推动了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各要素的生成和发展。具体来说,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四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通过十四届和十六届两次三中全会的推动,使现代市场得以在中国建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党的十五大做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推动了现代国家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推动了执政党建设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市

16、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多样性和主体性开始出现,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标志着现代社会在中国的全面生成。至此,作为现代文明的主体要素的现代政党、现代国家、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全部生成。同时,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要素,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以生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上述要素的生成和发展,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被催生出来的,然后,由于这些要素是在较短时间内生成的,因此存在着两方面不足:一是各要素的功能发育不足,二是各要素之间有机化不足。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发展,已经完成了要素生成的任务,到了需要推动从具体要素生成阶段向整体形态发展阶段跃升的时候了。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着手推进了这一工作。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