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开区园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2篇(含培育新质生产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经开区园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2篇(含培育新质生产力).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目录在经开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在区党工委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在经开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以更大决心、更大勇
2、气和更大力度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落实,切实把党中央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一、要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当好改革的促进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公报全文5000多字,“改革”二字出现了53次,“全面深化改革”出现了16次,“体制改革”出现了8次,“机制改革”出现了3次,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涉及范围之广,可见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当前,我们正迎来长江经济
3、带发展、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等诸多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理应在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市委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战略部署,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之举,全力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二、要突出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决胜之要。近年来,我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
4、要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绿色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必须保持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全力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形成更加集聚化、高端化和智能化的产业生态。要扎实推进全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抢抓产业数字化政策红利,引导*、*等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投资力度。要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等30个项目技改升级,不断挖掘项目投资潜力,实现传统生产力
5、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变。三、要善于统筹兼顾,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把牢工作的底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我们将努力打好安全预防主动战。要抓好消防、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等领域重点工作,加强预警分析研判,强化前瞻治理、前期处置,及时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加大对政治安全、经济金融、地方债务、信访稳定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力度,特别是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
6、险,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严从实、举一反三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和典型案例整改落实。要强化系统思维,整合各方力量,一体推进就业、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各方面民生事业,深入推进道路交通、“九小场所”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四、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大任务,积极回应群众的期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原则。经开区作为全市企业最集中的地方,精准回应企业诉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有力有效提振发展信心就是我们的天职。要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升级一号改革工
7、程,持续完善提升“*”平台功能,加快打造“1+4+N”服务体系。要落实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要求,健全“帮办代办、容缺受理”服务机制,对审批、监督、服务全流程的制度进行杭理完善,最大程度地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推动实现全流程“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起办”。要推深做实企业“大走访大帮扶”活动,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销路等生产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持续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系列政策措施。要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工作,建设“5+2就业之家”,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企业提供“招、培、送”一条龙用工服务,确保企业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以上发言
8、,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在党工委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同志们:产业是生产力的教体,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章部署,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医药高新区将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土体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9、道路。下面,我谈几点体会。客观分析条件与能力,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摸清家底、综合研判,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一是因资源禀赋而宜。*医药高新区不靠大海不靠上海,对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也不是很强,如何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地区“出圈”,形成比较优势?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内涵式熠长、外延式扩张,在招大引强的同时,遵循生物医药产业“研学产”的发展逻辑,通过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成果、落户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成规模、发展壮大”的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共集聚了1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包括14家全球知名跨国药企,累计引进高层
10、次人才4300多名。2023年,中国医药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4个生物医药园区中首次进入前十,排名第9。二是因产业基础而宜。中国医药城自2006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不移集中资源、集聚要素、集成政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生物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体外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四大支柱产业,“特医配方食品、动物保健类药物”两大特色产业的“4+2”产业体系。其中,疫苗产业集聚度在全国最高,拥有5张生产许可证,各类疫苗产品近50个;特医配方食品获批产品数十个,在细分领域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三是因科研条件而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而生物医药产
11、业是最典型的创新密集型产业。因此,我们始终聚焦支撑产业扩张的重大科技平台载体,布局建设了*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医学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药品监督服务综合体、疫苗工程中心等一批平台载体,走出一条“创新空间培育孵化、工业标房中试放大、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新路。同时,在上海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在北京建设离岸创新申报服务中心,推动外埠创新与科技前沿紧密互动。综上,*医药高新区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扎实、科研平台完备、人才质量较高,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有利因素。我们将持续深耕具有比较优势、特色优势的领域,找准突破口、发力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与
12、体系,做到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目前的*医药高新区仍然处在新旧产业接续、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对旧动能较为依赖,而新动能的推动力还不够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先立后破”的现实逻辑,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以新代旧、以新化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力量。一是推动支柱产业价值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对*医药高新区来讲,石化、能源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支撑。比如中海油气(*)石化一体项目,自落户以来累计实现开票销售2400多亿元、利税约430亿元;目前,我们正通过新建二期项目,以润滑油的技术创新拓展产业领域,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在能源产
13、业上,近期我们与国家能源集团筹划实施了百亿级的“国能绿岛”项目,其中,煤炭交易中心是对标纽卡斯尔港的新业态,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碳捕集项目是新动能,绿色低球,能够实现零碳排放;航运一体项目是新业态、新技术,能够推动造船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推动新兴产业争优领跑。聚焦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垂直整合、链式发展”思路,推动化学药仿创结合,重点培育新分子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大力发展高端原料药产业;推动生物药增存并举,重点发展创新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等,提高抗体药集约化发展水平,打造全国疫苗产业地标、全国知名的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推动现代中药传承创新,激活经典名方,发力中药研发,加快布局多领域
14、中药产品线,建设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区;推动特医食品不断壮大,依托省特医食品质检中心,布局创新型特医品种,抢占健康食品产业“新风口”。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立足省“10+X”未来产业体系,结合自身产业成熟度、技术成熟度,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努力催生更多新的前沿产业。加快培育已见雏形的成长型未来产业,发展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精准医疗、新型储能,在技术、工艺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不断突破,力争产业规模在未来实现倍数级增长。同时,加快布局具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前沿型未来产业,发展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等相关产业,在多方向、多路径预研探索上不断突破,力争在未来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建强
15、科创平台与生态,做到扬长补短、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拼到最后就是创新的平台和生态。中国医药城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早于周边的起步和平台生态的构建;今后,要再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中国医药城,更离不开平台生态的全面升级。我们将举全区之力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在原始创新上突出“久久为功”。高度重视“0到1”的基础研究,谋划建设生命科学*实验室,以“*队列”为核心,把靶点发现作为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和核心动力,围绕从队列建设到组学研究、类器官研究到靶点发现,形成创新生态;基于药物靶点、诊断标记物的发现,重点研究化学药物、生物药、创新中药、诊断试剂,应用于慢病防治
16、,叠加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治领域形成亮点。同时,整合功能平台组成科创矩阵,共同打造中国医药城全链条支撵、全要素保障、全生命周期覆盖的高水平科创高地。二是在技术应用上突出“能快则快”。聚焦“1到10”的产业应用,围绕生物医药创新的两大短板,加快完善科创平台。在靶点发现上,支持*大学健康研究院“*队列”建设发展,为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提供数据支撑。在临床研究上,加快*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发展,推动临床试验时间缩短1/3,资金节约1/3,成功率提高1/3;同时,推动公司化运作、项目化落地,引导更多优质成果在*转化、产业化。加快建设中国医药城药物非临床研究中心,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控制研发成本、促进药物产业化。三是在生态营造上突出“审慎包容”。用足用好“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力争今年引进高层次人才600名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入选数20人以上。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推动区内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