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681583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非对称性分析文献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一基于非对称性分析1 .研究目的和意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一一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的或间接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由;在不同的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大不相同,所以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相同幅度的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存在着非对称性。就我国的经济实践来看,在19851989年、19931995年期间,我国出现过通货膨胀,中央通过出台趋紧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19982002年期间,我

2、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此期间,中央银行下调了利率水平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促进总需求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过去几十年货币政策的实践效果,清楚的表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存在着非对称性。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成因及相应的对策,对我国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国内外研究状况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早就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Cover用M1.来代替货币供应量,使用两步O1.S法,考察了美国19511987年的季度数据,检验货币政策对产出非对称性影响的存在性。结果发现,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比同

3、等程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大。D.P.Morgan(1993)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角度,运用了美国19631992年的样本数据,采用了BOSChen&Mi1.1.(1993)的BoSChen-Mi1.1.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基金利率上升对产出的影响很大而且高度显著,而基金利率下降对产出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但不等于零。货币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浮动法,STR模型等都是较常用的方法。KirnD.H.(2002)以美联储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它使用了Hanmi1.ton(2001)提出的浮动法,得出结论认为1979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具有非常显著地非线性特征,即效果

4、不对称,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一特征则不够明显。Sensier,Osbom和Oca1.(2002)采用三个月期基准银行债券利率,构建了模拟英国利率作用效果的STR模型,发现在线性模型中利率的变动是对称的,在经济繁荣和衰退过程中发挥了相同的效力。利率上升,产出卜降;利率降低,产出增加。在单开关变量模型中,利率是开关变量,可以观测到轻微的不对称性,繁荣时期利率的效力较强;在双开关变量模型中,该不对称性则更为强烈。2.2 国内研究现状基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经济快速的发展,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远大,国内学者也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杨宽欣(2006)指出货币政策不是一项万能的政策,它的作用在通货膨胀和通

5、货紧缩卜.呈现出的非对称性具有定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分析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下出现的非对称性时,关键是要先搞清楚产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导性成因是否皆出在货币方面,成因不同所体现的作用也不同。我国产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导性成因通常存在非对称性,所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存在较明显的非对称性,即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明显优于通货紧缩。最后,建议我国在采取货币政策时应该适当的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已达到预期目标。王庆皓(2007)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货币政策效果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东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也远低于东

6、部,这就使得同一货币政策在东部和西部的效果迥异,再加上西部金融机构的落后和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进一步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流畅实施。最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适度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如实行区域性理论政策,给中心支行更大的政策自主权;完善西部商业银行经营机制,顺畅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增强基层央行履行货币政策的能力来改变区域性差异现状C王渝梅(2007)指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与中央银行的职能实现密切相关,文中分别说明了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和信用渠道三种不同观点的传导机制;同时分别从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货币渠道上看,利率非市场化

7、形成机制和经济主体对利率敏感性反应的迟缓制约了利率渠道的作用;从信用渠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最后给出了完善货币传导机制的三点建议:疏通信用渠道传导的阻梗;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强化央行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曹永琴、李泽祥(2007)提出了通过三个层面来解释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形成机理:第个层面:心理层面,主观预期的非对称调节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个层面:传导机制层面,价格粘性是导致非对称性产生的关键因素;第三个层面:市场环境层面,传导渠道和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根源。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银行信贷渠道和资

8、产负债表渠道,这两种方式都存在非对称性。同时,各国发展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存在差异,非对称的经济结构也会导致货币政策出现非对称性。曹家和(2004)指出只要能够满足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这三个标准,使央行调控经济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等条件的中介目标都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货币供给量在通货膨胀时期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但在紧缩时期则对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缺乏灵敏性,因而并不适合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笔者建议我国应准备两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经济中出现轻微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当局应

9、将货币供给量作为当前严格执行的中介目标;而在经济中出现紧缩的时期,货币当局应采用产成品库存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我国学者除纯理论性的研究外,也有很多学者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定量分析。陈德伟、徐琼、孙崎岖(2003)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年一一2001年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构建由(GDPMUN,MUP)组成的VAR模型描述我国的货币供给过程,对GDP进行预测方差分解。实证结果显示,在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相对较弱。这结果也解释了我国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刹车容易,启动难”的现象

10、,从而得出以“单规则”为主,“相机抉择”为辅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是我国中央银行的现实选择。赵丽芬、李玉山(2005)通过构建个真实GDP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货币供给M2增长率、零售物价指数变化率等4个变量的VAR模型,对我国1978一一2004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动态性进行JZ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种非对称性的关系,要增强政策的效率,我们必须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的可操作性。就中国实际而言,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非常i革慎,以减少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3 .国内外研究总结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

11、性的研究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但是目前的研究分析普遍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从理论或者从实证进行研究,结合理论和实证进行综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少。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综合分析愈发重要。尽管定量分析方法种类繁多,但是本人认为采用多元回归模型,VAR模型,预测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分析是比较恰当的方法。通过构建国民生产总值(GDP),消费物价指数(CPI),货币供给量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就可.以判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参考文献1王渝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3).2杨宽欣.浅析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

12、性U1.商业时代,2006,(36).3王庆皓.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性差异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7,(11).4西永琴,李泽祥.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评述J.经济学家,2007,(4).5陈德伟,徐琼,孙崎岖.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6曹家和.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与紧缩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7赵玉芬,李玉山.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关系实证研究一一基于VAR模型的检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6,(2).8严太华,黄华良.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8).

13、9曹小衡,张敬庭,刘雪燕.中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基于ASAD模型的研究加.山西大学学报,2008,(3).10彭方平,吴强,展凯.基于STVAR的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J.系统工程,2008,(3).11粱益逢,张甲芳.基于VAR模型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M.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4).12杨定华.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J.经济问题,2008,(11).13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3).14刘金全,张艾莲.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离散选择模型及其检验M.南京大学学报,2003,(4)15 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

14、究U1.经济科学,2006,(6).16张延.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变化的传达机制缺陷及克服之策J现代财经,2010,(1).17 Cover,J.P.AsymmetricEffectsofPositiveandNegativeMoney-Supp1.yShocksJ.Quarter1.yJourna1.ofEconomics,1992,107:1261-1282.18 ReinhardPoh1.GermanMOnetaryPo1.icy:AreMoneySupp1.yTargetsObso1.ete.EconomicBu1.1.etinJJ,Augus1.1994.19 Kim,D.H.,Osborn,D.R.,Sensier,M.,2002.Non1.inearityintheFedsmonetarypo1.icyru1.ej1.CGBCRDiscussionPaper018,I36.20 Sensier,M.,Osborn,D.R.,Oca1.,N.,2002.AsymmetricinterestrateeffectsfortheUKrea1.economy.OxfordBu1.1.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Ej,Vo1.64,pp.3153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