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提纲第1篇,共7篇党课: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安全逻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这深刻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标识性范畴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以发展为指向的重要命题,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安全逻辑,彰显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要义。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逻辑,才能更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2、,以安全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一、安全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重要作用。对于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由此可见,在发展过程中理念之于实践的重要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在这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安全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总体”理念存在着显著的契合
3、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全局的系统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突出强调“大安全”理念,“总体”凸显出国家安全的全面性、系统性,而在这背后运行的逻辑思维方式正是系统思维,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与之高度一致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亳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同样必须以系统思维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之内涵要义,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本身蕴含着
4、大安全格局下的诸多安全要素。这是安全理念指引之必然呈现。例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其中清晰呈现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大要素”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核心要义,同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路相通。又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通过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唯有正确认识和
5、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安全逻辑,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安全保障。第2篇党课: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重大原则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
6、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冲破“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于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就学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深化
7、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学习体会。我今天准备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些分享。一是介绍一下文化体制改革已经经历的阶段和取得的成绩。二是介绍一下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三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策建议。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指正。一、文化体制改革已经经历的阶段和取得的成就(一)第一阶段:体制性改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自2003年起,文化体制改革先进行试点,至十八大前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历时约10年。我们理解体制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握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理解第一阶段文化
8、体制改革的核心脉络。在基本思路上,这一阶段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二阶段的改革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厘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方向,推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向正确方向
9、前进。在第二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由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25项重点工作,到历次中央深改组和十九大后的中央深改委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加强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由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深化中国文联、作协、记协的改革,在宏观管理方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同时,中办和国办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来指导和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例如,中力、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
10、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逐步构建纵向横向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主体、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剧目优秀、演出质量高、剧种丰富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国
11、有文艺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中办和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国务院
12、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要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壮大市场主体,改善贸易结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因此,第二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文件来指导和推进的。在这两个阶段中,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前后出台了综合性和专门性的文件30多项,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配套政策,以及电影、戏曲、出版、书店、动漫、小微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特别是改革的配套政策,从2003年的105号文件延续到2008年的11
13、4号文件,2014年进一步延续5年,到2018年又延续5年。这项改革的配套政策已执行20年,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阶段。最后,可以用2023年4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表述来总结这两个阶段: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这句话也包含了20年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看,我国已经建成了城乡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包括建成了超过3,300个公共图书馆,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超过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在文
14、化产业方面,文化产业的轻业态、行业带动效应非常显著。据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应该说,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产业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一)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主要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
15、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推动本次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回O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
1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的说明中,也明确提出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都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应该说,党的中心任务也就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的一个新形势。对总体形势的判断就是: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中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