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内在价值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内在价值探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内在价值探究一、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依据史籍记载,大理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主要聚居在“大山之下”“广川之上”的地带,即苍山之下、洱海之畔的缓坡平原。当地居民选择此处作为定居之地,其巧妙之处在于,在生产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他们根据自然条件选择了最适合、最实用、最具价值的区域。古籍中描述:“苍山坡上,凡经古人居住之地,必有阶梯式之平台。从数里之外或高山之巅遥望,平台边壕清晰可见,而近距离观察则不易识别。”这段文字详细阐述了早期大理居民的民居建筑特征:在坡地上建造房屋,以坑为屋,以坑壁为墙,顶棚覆盖茅草,形成了最初的穴居式房屋。在步入商代之后,大理地区的白族生产力仍相对滞后,建筑文
2、化亦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据史书记载,当时当地居民生活在有毒草、沙虱、蝮蛇等环境中,人们依托干栏式建筑共居,需登梯而上,此类建筑被称为干栏。相较于古代民居建筑形式,大理白族民居的干栏架空式建筑风格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复杂化。在战国时期,大理地区步入了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当时的建筑形式主要为“垛木房”,这是前一时期“干栏架空式”建筑的升级版本。垛木房以原木为建筑材料,采用“井干”结构作为造型进行房屋搭建,其结构简洁且便于拆卸与重建。直至唐朝时期,大理地区成立了“南诏”地方政府。当时,大理与唐朝之间互动频繁,交流密切,众多活动不断展开。因此,中原文化广泛传播至大理地区,两种文化逐渐交融。在此过
3、程中,作为文化象征的大理民居建筑亦随之发生变化,逐步呈现“汉”化特点,从而孕育出了我们如今熟知的特色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二、白族民居建筑形式在探讨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时,有必要简要提及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排除迷信因素后,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国传统建筑观念强调满足聚风汇水、财富多进少出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徽州大院,均注重四面围合,尽量减少开窗漏门,并在顶部设置天窗或天井。这种建筑形式即为现今我们所熟知的四合院。四合院不仅布局紧凑,还能有效避免过度光照、风雨霜雪的影响。在价值内涵方面,四合围一院的形式寓意着财运保存,因此得到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应用。现今大理白族的建筑形式主要可分为以
4、下几类:(一)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是大理白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类型,其造型为传统四合院的改良形态。鉴于大理地区海拔较高、温差较大,即便在晴空万里的白天,无阳光照射之处仍会显得阴暗低冷。因此,大理白族四合院针对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将传统两个正坊中的一个去除,改为照壁,即一面白墙。白天阳光照射建筑时,白色照壁反射至屋院内,既减轻了传统四合院围合空间带来的心理压力,扩大了视野范围,又提高了建筑室内温度。从平面角度看,此类建筑以庭院天井为中心,主坊至照壁呈线性主轴,左右建筑对称,极为规整,呈现出典型中式对称格局。建筑分区方面,三坊指主坊及两侧对称的厢坊;照壁为正对主坊的高墙,表面装饰丰富。主坊与厢坊夹
5、角处设有耳房,多用作储物间和备用房;入口通常设在照壁侧边的墙体处,以避免进入院内即直面主坊和大院,从而形成具有相对私密领域的公共空间。这种建筑形式在实质上体现了传统封建思想和家本位等级观念。(二)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是一种较为标准的四合院形式。起初,这种方式的出现是由于家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调整建筑格局以满足需求。如今,它已成为当地家族繁荣昌盛和财富充足的直观体现。从建筑形式分区来看,四合五天井是对传统四合院的一种演变。在保持原有样式的基础上,扩大内部空间,取消照壁,增设一个次坊,从而形成一主一次两厢坊,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主坊仍然是整个大院的主体建筑,由家族中德高望重者居住。次坊正面对主
6、坊,主坊与次坊及左右两厢坊相互组合,形成四个角落,即四个耳房。每栋建筑之间的空隙形成了四个天井,加上中央的主天井,形成了四个耳房和五个天井的平面格局。(三)走马转角楼走马转角楼实际上是指正坊与两厢坊部分或全部合并的一种院落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大院内的建筑往往会消除原有的角落,使楼与楼之间直接相连,并通过廊道进行衔接。其宽度甚至足以容纳马匹通行,因此得名走马楼。转角部分则是指受地形约束而搭建的吊脚楼,楼下通常用作牲畜棚或存放杂物。总体而言,走马转角楼的建筑分区及价值取向与其他两种民居格局基本一致。(四)高台石堡高台石堡是大理白族民居中一种颇为独特的类型。这类建筑坐落于较高地势的山坡之上,由石头和
7、土坯构筑而成,形态宛如堡垒。鉴于地形约束,主坊建于高台之上,而次坊与厢坊则在高台下依山势构建。这种建筑形式既有效地利用了山坡空间,又将坡度融入建筑特色之中,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同时,高台的设计亦提供了优越的视野和安全保障,使居住者能更好地欣赏周边美景,并增强建筑的防御功能。(五)其他类型在白族民居的形式中,除了上述三种占据较大比例的建筑类型,还存在其他形式,如六合同彩、两房一耳、一正两耳等。不论哪种形式,从平面布局上看,都显著地体现出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方”“正”特征。这种特点展示了古代人理性的建筑思想和价值观。“方与正”代表了传统观念中的方正统一理念,因此,建筑多呈现出整齐有序、相互对称的特
8、点。三、白族民居门楼的价值表达(一)门楼的起源在我国,建筑布局普遍采取坐北朝南的格局,这在古代我国主要为“抢阳”之需。然而,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门楼布局却独具特色,多设于东北角,并未直接朝向南方。这一设计从科学角度而言,实为有效避免大理地区西南风透过门楼直接灌入建筑内部,展现了地理环境与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二)门楼的类型在我国大理地区,白族民居的门楼作为一种显著的外在标识,揭示了该民族及家族的特性,其主要可分为出角式与平头式两类。这两种门楼实质上是不同规格类型的建筑,其建造标准因家族社会等级及贵贱差异而异。白族认为,若家族中有成员取得功名文官,则门楼应采用出角式;反之,即便家族财富充裕,但若无
9、知识分子,其门楼也仅为平角式。在白族民居体系中,出角式门楼象征着家族文昌兴盛,因而地位优越,这实则受到中原地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三)门楼的主要装饰在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中,门楼的装饰常采用木头、石块、泥土或砖块等材料,塑造出丰富的立体图案。在此基础上,配以精细的彩绘,使得门楼整体呈现出异常精美的风貌。门楼的牌楼部分多以雕刻为主,主要工艺为木雕,保留了原有的木色。装饰纹样通常为双龙戏珠或动植物图案。两侧的牌楼则采用彩绘,以中间偏暖、两边偏冷的色调为主,描绘出瑞兽和瑞花等图案。白族民居的门楼装饰强调左右对称的平衡美学,结合立体的装饰手法,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感。门楼上的装饰和题字都富含白族特色,同时
10、又融入了汉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白族民居的门楼文化逐渐形成,既体现了白族人的开放和包容精神,也展示了他们追求个人品格美德的理念。(四)门楼的文化意义位于我国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门楼,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门楼既是白族人对家族荣誉与尊严的诠释,又是家族血脉的标识。在重要节日或家族事务之际,家族成员齐聚门楼前,彰显家族团结和凝聚力。此外,门楼亦是白族传统艺术的展示窗口,其精致的装饰和彩绘展现了白族人对美的向往及艺术修养。门楼上的雕刻和彩绘多以龙纹、花鸟等图案为主题,寓意吉祥和丰收。值得一提的是,门楼还体现了白族人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只有家族中出现功名文官,才有资格
11、建造出角式门楼,足见白族人对知识的敬重。综上所述,白族民居的门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白族人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独特魅力。四、白族民居建筑的价值体现(一)社会价值白族民居建筑作为艺术杰作,不仅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还彰显了白族人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白族人民尊崇自然,强调环境和谐,在选址上,白族人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巧妙利用自然条件,使住宅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卷。在建筑风格上,白族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既体现了民族传统,又富有现代气息。此外,白族民居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选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如土、
12、木、石等,既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又降低了建筑成本。同时,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使住宅冬暖夏凉,节能环保。(二)经济价值白族民居建筑的应用已远超其自身领域。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白族民居渐已成为特色旅游景点。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向往一窥云南白族的生活方式及建筑风格。部分独具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亦将白族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如某些别墅即借鉴白族建筑形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为居住者带来独特的居住体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产业进步,并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三)文化价值白族民居建筑的价值与运用,既体现在物质层面,又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内蕴。从历史文化底蕴
13、来看,白族民居建筑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蕴。在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等方面,白族民居建筑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例如,木雕、石雕、砖雕等精美的图案,展示了白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为后人研究白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再次,从精神层面来看,白族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审美特质,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五、当代设计中的启示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接纳新元素,这使得白族民居建筑既具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富有现代气息。通过对白族民居的研究与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白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文化智慧,为当今社会的建筑设计与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白族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我国建筑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