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刚到新年,典籍里的中国一场“尚书的流传“感动了不少人。真的把诘屈赘牙的古籍活了起来!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尚书概况尚书,即上古之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天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论,有典谟誓命训告。而根据所记朝代不同,又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五经”,故又称书经。今古文
2、尚书差别的产生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智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伪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畸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醺从原先的2
3、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部分就以这部孔传作注。孔颖达撰的正义,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其经文并刻入唐石经中。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唐代起,即有人怀疑梅威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宋代吴械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鹫、清间若辣、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如何看待伪古文尚书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虽非先秦原本,但也应该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当代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李学勤先生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
4、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清华简C尚书在清华大学20_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
5、三筲。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
6、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
7、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匿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
8、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箪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普。”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中国;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典籍里的中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故事活起来。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值得我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我来到李时珍身边。李时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他的本草纲目集明朝
9、以前医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点一盏孤灯,伏案执笔,潜行修书,足遍天下。人言:学医难,行医难,编本草更难。李时珍却知难而进,开启了行医之路,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观李时珍历遍天下,品读他正心修书、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仿佛也穿越古今,遇见了李时珍坚定不移的背影,踏上了他求真务实的足迹。李时珍的精神并没有因时间的远去而泯灭于历史的.长河,相反,他永远都是一颗不改颜色的孤星,闪烁着、奉献着、光明着。“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串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国,种色奇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
10、数也。”远行万里,俯身求序,为得一书,勘误十年。李时珍晚年为能刊刻医书,不远万里找到了明朝文学泰斗王世英。请他作序,见面后,二人皆认为此书关系重大,应谨慎勘查。为民众而修本草的李时珍,再次花费十年光阴,怀平生夙愿,查历代典籍,历寒来屠往,修订本草纲目。“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以寿国。”李时珍开拓创新,关心民生。他不仅是古代的医学先贤,更是当今精诚为民的楷模。“医者贵在格物也”,对李时珍来说,格物致知不只是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更是为天下百姓健康探求真理,为编纂出一部能帮助人民的书籍奉献自己的力量。大医精诚,精诚于国家,精诚于民簇,更精诚于百姓。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20年10月19日,今天是来到
11、第三期陕煤集团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班的第五天,根据课程安排,上午我们一起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让我叹为观止,受益匪浅。忠孝美德,千古流传。大禹帝在带领部落的时候,他的人民都愿意追随他,视频中,他帮助老人,爱护子民,大家说出了追随有美德的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心声,这也说明了忠孝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性,这一品德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忠孝品德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忍辱负重,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在逆境中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基本,想尽办法做好本职各项工作的前提下,增加提升咱们班组长的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安全管理等能力,让员
12、工干得舒心,让企业获得效益,才能实实在在体现咱们自己的价值。知人善用,戒骄戒躁。在我们工作中,部分人员或班组长掌握一些技能后,就认为自己行,企业离不开自己,不去学习思考,不遵守劳动纪律等情况时常发生,不去与时俱进,最后很多这样的班组长最终被淘汰。我们作为基层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知人善用,调动团队的力量,激发班组员工积极性,运用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可以塑造英雄,但不能夸大,英雄是一个标杆,抓基础,定标准,知行合一,才能出色完成班组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能让我们大家有方向,有目标地凝聚在一起,干好班组的每一件工作,对于自己的管理也是一种提升。勤思敏学,取长补短。诸多历史人物的
13、成功与失败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得与失,才能不被历史遗弃,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总结前人的得与失让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前人的错误出现在自己身上。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口粮,作为陕媒优秀的班组长,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去学习感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近日,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正热播,第一期节目有关尚书。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黄的史册,阅读经典,知道我们生命缘起何处,知遒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读“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品百味人生。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其历史悠久,尧舜禹夏商周;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古代先贤隼路蓝缕创造的丰富文明:翻开尚书,我品味到青石刻经,青史永
14、存的文化传承当然尚书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翻开尚书,品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了解书的人,必定会熟知“伏生护书”的感人故事。绝不仅浮生墙壁藏书,此可谓,一家其心护书周全一一爱子因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军杀死;妻子一路挨饿受冻仍止其烧书取暧。他们用行动谙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才能有后世“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的高度美誉。中国文化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正是因为无数先贤拼了命也要护其周全的坚定信念。上有玄奘西行“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绝不向东退一步以求生”的信念,使俵教在中国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下有七十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味诗词之美的叶嘉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
15、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使古典诗词,在今天为人熟知,广泛传诵。这一系列灿烂光辉的文明史,离不开一代代文学家们的传承。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文化之屏障,以卓然之姿增补历史的璀璨辉煌,以坚定的信念,让文化之花灿烂的绽放在祖国的沃土上。吾辈青年更要以这种坚定的信念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翻开尚书,品味其蕴含的治国理念一一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如是记载;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连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李世民都在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作为“民本”思想源头活水的尚书蕴涵着如此深刻的哲理。读上尚书,体悟大禹定九州,奥高山大川的气魄:品尚书,感悟武王“称尔干,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英勇。而这都源于对百姓的爱,源于心中的大义。学习尚书,传承经典,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尚书的深远影响,吾辈青年更要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读书而知先贤政治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之要。尚书之正气,像星星一样奔流在那漫长的岁月间,镌刻在了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