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每年都有许多新的网络用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些社会事务也因网络的存在而传播、放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有伴随地震而被炒火的“范跑跑”,有因艳照门事务而被广泛运用的“打酱油”,还有困高校就业难现象而产生的“被就业”等等。国内学者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起先关注网络用语并进行探讨,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探讨的还很欠缺,分析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的文章特别少。本文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动身,着重分析依托社会事务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分析的依据是对本项目所得到的网络用语词条以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数据库的探讨成果。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网民的心
2、理来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同时又针对其中事务依托型的网络用语进行具体论述,以探寻其体现出的社会权利关系改变状况以及其认知心理机制。一、网络用语的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网络用语是“被运用在网络上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用语分为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防火墙、阅读器等;和与网络有关的特殊用语,如电子商务、网吧等。更具有探讨价值的是狭义的网络用语。狭义的网络用语被分为图形符号类、数字符号类、字母符号缩略类、语符混用类、英汉语符谐音类、旧词翻新类、双语语码转换类、语言直译类等。但纵观2006-2010五年中,出现了不少依托社会公共事务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如抱抱团、房奴、凤凰女、打酱油、被
3、就业等等。传统的分类方法明显无法对这类词语进行有效处理。本文认为,网络用语首先从描述对象上分为两个大类:社会事务和新生事物、网络沟通用语。网民的心理背景主要有三种状况:平实反映、戏谑调侃讽刺、求新求异。这里依据网络用语的两个大类和网民的三种心理,将网络用语分为四类(如卜.图):事务依托型、网络依托型、平实描述1型、平实描述H型。具体来看(1)事务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因社会事务和新生事物产生,基于网民戏谑调侃讽刺等心理的用语。它们既能够在网络上运用,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对网络本身的依靠较低。比如“俯卧撑”“70码”等。本文重点论述的正是这类网络用语;(2)平实描述I型,主要指因社会事务和新生事
4、物产生,但是不带特殊感情色调,只是通过缩写、符号化等方式成为网络用语而被运用的用语。它们不仅在网络上运用的很广泛,在平面媒体有声媒体中也同样被运用。比如“拼卡”、“睡眠博客”、“37度男”等。3)网络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网民用于闲聊、论坛沟通、博客撰写运用的社会方言,用以表达独特的称谓方式以及情感,以此获得网民群体内部的认同。比如“狂晕”、“雷倒、倒(n_n)0、“兰州烧饼”等。4)平实描述11型主要指与网络技术发展相关的用语,这些用语根植于网络,没有网络也就没有了这些用语的存在,通常被网民以缩写、谐音等方式平实反映。如“3G”、“云计算”等。二、新势力崛起一一事务依托型网络用语事务依托型网
5、络用语的大量产生并流行,体现出了网民对它方话语体系的不满,以及对于创制民间话语体系的需求和热忱。这种民间文本往往是带着戏谑讽刺调侃意味的,既来自于白.方话语体系,却乂是对其整体戏谑性的解构。这类网络用语正是对网民在心理需求上主动针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并且充溢质疑精神的体现。以“正龙拍虎”一词为例。07年发生的假虎照事务,在08年却因“正龙拍虎”一词成为网络热词。周正龙拍假老虎一案从一起先全部关于华南虎的质疑都是来自民间的,从来就没有官方提出质疑,陕西省林业厅也表示没有接到任何正式的对虎照的质疑。网民对官方话语体系的不满通过草根的权利,弱者的武器一一网络用语宣泄了出来。“正龙拍虎”以成语的形式,
6、成为了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华南虎照事务一步步走向真相的过程就是网络舆论监督战胜官方武断认定的过程。难怪南方周末这样评价说:这一事务的抄底者以网民为主,并最终以网民的压倒性优势收场。这幕大戏与此前非互联网时代时政新闻事务的最大不同是信息的快速传播及海量交叉,并因此诞生了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流行语:“谁说网民是业余的?”通过大量类似“正龙拍虎”的网络用语,可看出,网民的思维特征是以质疑为基调的。究其本质,解构的前提就是质疑,这是对官方化的结构现状不信任,并通过网络用语的形式呈现。“被*”是一个运用频率很高的结构,它衍生出了“被自杀”、“被就业”,体现出地都是对“*”事务的质疑,用一个“被”
7、字充分体现了反讽意味并略带无奈。网民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E创制了事务依托型的网络用语,以此团结力气,要求更多的自由表达,以及通过舆论力气影响问题的解决。三、事务依托型网络用语的认知心理机制新的社会事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层出不穷的,网民们面对这些新范畴、新概念时,不是去创建一个个孤立的新词语,而是利用特殊的认知活动,将意向图式进行匹配,找到已知事物和新范畴、新概念的联系,借助认知方式一一尤其是隐喻,来创建性地运用语言。莱考夫和约翰森在MetaPhorSWe1.iveBy一书中说明说:“隐喻,是一种精神的基本机制,一个使我们能够利用我们对我们的身体和社会阅历,供应了多数其他科目的理解相识。”隐喻思维机
8、制的主体是认知思维,是把一个事物(源域)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事物(目的域)的创建性思维认知过程。人们借助隐喻思维机制,用已知去知未知,由具体明抽象,从简洁见困难,这种超越型的思维,促进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以“*控”类网络用语为例。“控”字本身有六种释义,在“*控”中所用到的是“限制、驾驭”含义的变异含义。“控”字的新用法源于英文单词COn1.PICX(情节)的前头音(con),日语先借用过来,依据日元语法形成“某某控”的语言景观重构,并通过闻名动漫和嬉戏传入大陆。新的“控”是一种新式的社会认知的自我投射,人们沉醉其中,好像被某物所役,但事实上“所役”等同于“所自役”。在“*控”结构中“控”字
9、所表达的含义有以下三种:(一)宠爱。“控”所表达的宠爱之意没有排他性,而且被宠爱的对象特别的广泛。例如:“苹果控”、“萝莉控”、“萌音控”。一个人可以既是“苹果控”也是“黑莓控”,可以既是“美剧控”也是“泰剧控”。(二)占有欲。“控”的这个含义被充分的被商家利用,以煽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例如:包包控”、“罗马控”(指一种罗马风情的女鞋)。(三)极度了解以“星座控”为例,只知道十二星座的人是算不上星座控的,了解火土水风四种类型只是进阶,只有那些对星座学问了如指掌并且特别重视星座对人影响的群体才能成为星座控。这三个含义都是由原本的“限制、驾驭”的含义生发出来的。“*控”和“限制、驾驭”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像性使它们建立了联系。可见隐喻的确是无处不在,隐喻足人们思维过程和思维表达形式的基础。在网络用语的产生、理解和发展过程中,隐喻思维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就是它的基础。四、结语语言是时代的镜子,是社会的浓缩,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网民的心理背景,正是这样的心理和社会现实产生的碰撞,引起了事务依托型网络用语的产生。它们有的生命力很强,渐渐走入日常用语;有的则随着所依托的事务的过去而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不行否认的是,这部分网络用语都有着自己的全盛时代,它们是我们相识人和社会的工具之一。我们应当仔细地分析网络用语,以深化理解互联网对人、对社会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