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是他们心目中的法律,好像足以与帝国法律抗徒.尤其生要的是,侠名盛行之时,也是政治权力衰弱,帝国法律弛坏.批后等更猖5S之时:这时,本若“替天行迫”这一最高的“道义侠客的行怏仗义也就有了正值性和合法性的基础。总而自之,侠客的“私权”与国家的公权”始终里于相互冲突之中,始终勉于此消彼长的拉锯状态之中;而这,恰好是帝国法律不能容忍供客的真正缘由之所在。其次.侠客活动的社会空间是江湖,是绿林.这些都是帝国权力雉以深化,也无法进行有效限制的地方;那里,也是帝国法律不到的去必。在某种程度上,江湖和绿林乃是一个隐喻.意涵一个与“庙堂之上”相对的地下社会我者隐私社会:由于怏客的使命是铲除奸邪、消退不公、匡扶正
2、义,因此,江湖和球林也是一个志向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尚有依据智天行道”、“兄弟公义”、“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杀富济贪”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江湖规则,一套详细而微的组织机构和行为规范。这种法律就是与国家法相对的民间法。在传蜕中国社会,一旦王朝霭出推展欲坠的迹物,江湖世界绘第成为民众憧憬的志向世界。那些组织严密的江湖社会或者螺林世界.尽管不乏李逵“杀到东京,守了鸟位”的本能和冲动:然而侠客基本上都遵守“只反贪官,不反呈帚”的伦理准则,甚至抱有“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眉烈愿望,希望自己能为圣君效力,携个封龛璃子”的结果。一部水浒传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从江湖英雄到朝廷1犬的侠客故事。还有一些绿林英雄,也
3、每每成为清官手下的爪牙,诸如三侠五义、彭公案.地公案之类,皆是证据。最终,尽管侠客之仗义行侠不乏自报冤仇的情形,比如水浒传所述“武松杀嫂”和“血滋蜃密极即是闻名例证:然而.赴他人厄维.却是怏客朦得世人烫美和祟敬的根本缘田。这是因为,社会总有不平,人间总有果暗:尤其是在王纲解密、法律废弛、拈德沦丧的时候.状况更是如此。恶霸欺凌良濡,强梁压样贫弱,乃至权贵苛利细民之类的事情,总是难免。一如张潮幽罗影所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N;世间大不平,非剑不就消之。如若遭受这等厄困,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小民百姓惟有期盼侠客驾临.铲除强暴.杀坏权贵.挽救自己。我们说过,平民百姓羯到权参势要、贪官污吏、地皮流氓的
4、欺凌,清官就是他门的救星:但是,清目的作为只能依据法律而不汨超越法律之外。据此,保定屐到王法治他不得”的情形,那就只好求助侠客的解救.所谓“幸亏有那异人.怏士、剑客之旅去整理他.”(注:荔见际平原七剑十三侠,隔岸原小说史论集一武侠小说类型探讨(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40页。)在这个慧义上.小民百姓诉冤的途径,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阶梗:首先是官府、其次是清言、噩终是侠客。这就是说,假如在门里够平静百姓的冤抑,那么涌官也就无关紧要:一旦衙门腐败黑暗,制造冤抑,那么泊官就是平反冤抑的志向人物;终归,清官也是可遇不行求的“珍稀“人物.这样一来,侠客即是小民百姓的最终的一点若望。当然,这并
5、不是说.怏客就是施灵可见的英翩英斑;其实,他们也是“珍稀“人物。如若侠客果真能够“赴士之厄困”而仗剑行侠,自然很好,仅得仰恭:但是,也有一诳一味快意恩仇、睚眦必报、Bi血成性、自掌生杀权柄的所谓侠客.他们的存在唯恐只能说是国家与社会的灾难。传蜕中国文学名著M水浒传3所写武松和李拄,尽笆我们也能看到他们行侠仗义的行径,然而其中表现出来的是IS血成性和洸杀无军”的特征。例如.武松为替施恩报仇而“酹打落门神”尚有一丝侠义心肠:说究竟,其实也是江湖上的“黑吃黑”罢了。武松替兄报仇而“暴爆”乃是因为阳谷县官收受贿赂,拒绝受理案件.“杀搜纯属福通无奈.所以,也有官定的合理性和正值性。但是.武松为己报仇而“
6、血班鸳建楼”,只能说是滥杀无辜、哧血成性。(注:恩曼:武松:英凑建是旅逑?,中山高校法律评论1999年第1桂,法碑出板社,1999年。)再如,小说七十三回有一故事.说是李遑杀了通奸的一对男女之后.因为“吃得饱,正没消食必”:于是乎“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双洋,君若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翻了一阵。“这简直是把杀人当儿戏。梁山英旌当中不乏开K店.劫客商.吃人肉的行止:也不乏些小眠肋.动辄杀人的举动。(注:哥见患蹙礼法的话语与实践:水浒与女性.中山S5校法律评论200C年第1,法律出版社,1999年。)据此,对侠客的仗义行侠我们不彘一味赞美,只有它的正面慈义。与清官信仰一样,尽管侠客有着“
7、安得到仙床下士,人间避取不平人”(注:(明)冯梦龙:C醒世恒言30.)的匡扶正义和扶助弱者的主动意义,然而,侠客信事实上反映出来的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文化的真正悲剧。诚如学者所说: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方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拂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魅全,存在若过多的依算心理。(注:脓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42页。)二、报仇与报应(一私的伸冤途径:报仇在法律史上,无论中外,不论古今,报仇都是一个基本回国。说究竟.法界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皆与报仇有尖,报仇就是法律的一种原始形态-
8、部落法或者习惯法:有所不同的是,谁来报仇?依据哪些准则来报仇?遹过什么途径来报仇?在初民社会,由于尚无公共权力,由个家族成员都有报仇的权利和义务(强制性的义务:限者公共权力的出现,报仇渐次受到限制,乃至完全禁止。在现代社会,好像己及没有报仇存身的可能.但是,报仇的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逝。况且“罪罚相当”这棒的刑法原则,其实与以牙正牙,以眼如眼这种“同态报仇”像则有若内在的安联.可以说,只是“同态报仇”原则的自然延长而己。现在.社会成员自掌生杀的报仇权力,已被国家独占:国家”收缴民众的报仇权力,乃是为了密开由“冤冤相报而造成的社会灾难,换句话说,国亥取代原本属于民众自掌生祭的报仇权力,是出于避开社会
9、因为毫无节制的报仇而同归于尽。值得指出的是,报仇制度本身也有一种”平衡“机制要求社会成员不要无窣侵扰别人,否则将会遭到对方的报仇。正是这种约束机制.给社会带来了秩序与和平。在这个意义上.报仇成了法律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也正因为如此,察阿斯认为法律起源于报仇。(注:爹见(关波斯纳法律与文学(增订,),中国政法高校出版社,2002年,第63页。)早期中国的国家斑生于西邦之间血雨腥风的杀伐争故,血缘冢族构成了政治国家的基础,因It,报仇这一氏族社会的部落法或者习假法得以保留下来。在中国,报仇不仅是法律的原始形态,而且也是文明时代法律和道德的玉要内容。约珞来济.先系基本上是报仇的自由时代.然而周礼。t
10、eg.调人对报仇已经有所制的,有所规范,实行“避仇”和书士”的方法。针对报仇可能造成”冤冤相报”的危害.孟子自说I”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注I孟子。尽心下)。)汉馥以隧,报仇逐步爆到国家法律的禁止,当然,也有例外。(注:事实上,汉代的报仇风气正是特别深厚的。魅见日】牧野汉代的报仇.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至要成果选译。通代先至泰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34-501页。)元朝法律规定,儿子为父亲报仇,杀死仇人,不必抵罪,只交五十两烧埋银;明涌法律稍加变通.准许儿子登时杀死仇人,否则治罪。(注;母见国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第?九
11、、79页。)在道谯上.报仇依旧受到赞许。这种法律与世镌之间的芮离,诚如转S3所说:“不许报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许报仇,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只端矣。”可问融是:”礼法二事.皆王教之跖.有It异同.必资论辩。”(注:详细内容参见旧唐书。刑法志)另外,传统中国法律尚有“私和人命”的禁令。这一律条的愈困不外乎是要求被占之亥通过司法途径报仇伸冤,然而也有引法报仇的意味。(注:f英)斯普林克尔:清代法制导论,张守东译,中国政法高校出版社.2000年,第94页。)这种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药典,法律自身的模棱两可恰恰表明,报仇乃是传貌中国血绿社会百姓大众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报仇问题上.精英官僚与平
12、民百姓的想法比较一样。信家虽说、仁者.爱人:但是,也讲“爱有等差在传统中国的“伦理社会”中.报仇也有等差。在礼记。搐弓)中,孔子指出I父母之仇,建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造市朝,不反兵而斗。兄弟之仇.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从父昆弟之仇,不为魁:主子旎,则执兵而陪其后。(注:为了保持文理通顺,引文稍有调整。)而礼记。曲礼说:、交游之仇,不同国。”可见,报仇同样必需遵循“伦理”的要求。伦理差序不同,报仇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差异。当然,在日常报仇过程中,这一除则并非那么教条。就法律而言,延置方法也有不同。比如周礼。地官。调人记有: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
13、之仇,不同国:岩之仇视父,师氏之仇视兄弟,主友之仇视从父兄弟,弗熊.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后世法律亦然.(注;盾律议。贼落”祖父母父出夫为人柒,宋刑统。贼盗)“茶属被杀私和大明律例。刑律。人命“尊长为人杀私和大清律例。刑律。人自、尊良为人杀和和“。这一等差的道德基设即是“孝道”。公羊传。障公十一年)所谓、子不报仇,非子也”表明,报仇是神圣的义务,强制的费任。对有仇不报的子孙来说.便是“忍辱之子”,“无耻之孙安得苟活入世之间。流传广泛的“赵嫌报仇故事便是一个例证。赵娥的父亲赵安被李寿所杀,三个兄弟相缄居故,作为弱女的赵煨矢志报仇,“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季寿不死,携亲祝息世间,活复何求?今
14、虽三弟身死,门户泥绝。而婚亲犹在.岂可信手于人?”于是日夜磨刀帘第,雄终手刃李寿,却下苜节,到官自首。(注:【普I皇甫遗:列女传,我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隼书局,1981年,第76-77页。)特殊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孩堇也能时刻牢记报仇的剧烈责任和神圣义务。依据瞪书。列女传记我;王某被兄嫂所系,1有三女,分别只有七岁、五岁.二岁,却也次藏报仇:长大之后,姐姐与二妹密谋:”我无兄弟,致使父仇不报,吾辈虽是女子.何用为生?我欲共汉报仇,汝惠511何?“二妹泣从姐命.是夜垃墙而入.杀了仇人,祭告父亲,到县诂罪。(注:尊见:B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第70-74、79页。)这
15、两个事例虽然引揩正史,但是却能反映平民百姓的扳仇意识。终住在于:第一,她们都是幼国女性,尚且牢记“父母之仇,势不两立”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赵娥自首,乡民百姓陵城往观,而目”为之悲喜慷慨联叹”和赞美做例,正可说明报仇是何等深化人心。(注:关于报仇的资料,参见王立、刘卫英编著中国古代很仇故事大猊.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报仇,除了孝的盛德基础之外,尚有、义”的伦理基础。(注:在传城中国社会.、仁”虽然披孔子视作最高的道意规范或者境界.然而义却是建构社会帙序的一个基础性的伦理准则。君臣之义,父子之义,夫妇之义,兄弟之义,挚友之义,师生之义,这是中国社会秩序的怆理左础。其他义田、义仓、义冢、义事
16、、义士、义兵、义举之类,不一而足。详细的探讨,琴见刘伟航三国伦理探讨,巴荀书社,20Q2年,第192-264页。)对报仇者来洪,报仇乃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货任。赵堆报仇,、,海内闻之.莫不改容费苦,离其大义。“苟悦也说:“犯王禁者罪也.报仇者义也。(注:汉)苟悦:d申鉴二“时字)这里的“义“既有相宜”的意思,它说明白报仇具有正值性和合理性;也有道义“、“柒誉”和正义的意思,俗话、不报此仇,翁不为人”就包含了这些意思.报仇是,为人的前棉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法律禁止报仇,但是“道义”要求孝子必需报仇一这是伦理的建制:否则,即是没有荣誉不知、35愧的猪狗,法至猪狗不如。孟子管说人与统善之间的区分”几希而“几霸”的内容就是人知道伦理道意。他说:“着恶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对孝子来说,父母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