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票赋与条件第二节现状与问题第三节挑战与机遇第二章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总体定位第三节基本原则第四节战略目标和任务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第一节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第二节完善陆海统筹、点面结合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第三节构建两心三圈四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第四章塑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农业空间,支持乡村振兴第一节构建水土协,调、多元复合的农业空间格局第二节强化“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第三节全而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第一章规划背景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
2、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立足省情客观实际、注重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而临的挑战,提高规划解决空间问题的能力,加快构筑江苏发展战略优势,为全省区域更趋协调发展提供空间支撑。第一节禀赋与条件江海河湖汇聚,光热水土条件优越。江苏位于江、淮、沂泳泗流域下游,东临黄海,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拥有太湖、洪泽湖等大型湖泊,河渠纵横、水网稠密。地势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构成,呈现“一山二水七分田的特点。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总体光热水土资源的时空组合相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人口、城镇密集
3、,综合发展实力较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8474.8万人,较2010年增加608.7万人,人口密度为792人/平方千米;城镇化率73.4%,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高密度城镇网络,正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27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12万元,在全国省份中位居第一。生态环境优美,海洋资源禀赋独特。海岸线总长852千米,滨海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海岸类型以淤泥质海岸为主,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的1/4。拥有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海洋浮游动植物丰富,紫菜养殖全国领先。拥有全国第一个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
4、地。共26个海岛,集中分布了海州湾、辐射沙洲和长江口北支。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丰富。江苏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典型承载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南秀北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是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我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专栏1全省主要自然资源总体状况土地资源:2020年,全省耕地408.51万公顷(6127.70万亩)、园地22.91万公帧343.58万亩)、林地7841万公顷(1176.58万亩)、草地9.18万公顷(137.68万亩)、建设用地245.55万公顷(3
5、683.19万亩)(以上数据含与山东省未勘定界线段涉及的92.58万亩范困内数据)。水资源:全省划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和长江、太湖、淮河、沂沐泗四大水系,拥有太湖、洪泽湖等湖泊154个,京杭大运河、淮河等省骨干河道723条,形成路江滨海的河网水系格局。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39.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五分之一。地表水资源量年内分配不均且年际变化大。能源和矿产资源:全省大型矿床少,资源储量在全国排名前2位的有银包矿、玻璃用大理岩、凹凸棒石粘土、钛矿(金红石)等矿产。目前开发利用的以能源、建材、化工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煤炭、水泥用灰岩、岩盐、芒硝、凹凸棒石粘土、金红石等。煤
6、炭和铁、铜、钳、锌等金属矿产供应主要依靠省外、国外供给.加快形成沿海陆海统筹带。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构筑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与滩涂资源利用,加强侵蚀海岸综合治理,加快淤涨海岸湿地保护。合理利用盐碱地、滩涂资源,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建设江苏大粮仓。提升沿海港口服务能力,完善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和港口集疏运设施,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培育壮大临港新城,引导港产城融合联动,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整合打造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加强大运河沿线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综合土地用途管制、生态环境管控和河湖水利工程管理等确定分类分区保护要
7、求。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岸线整治,在保障运河防洪、输水、航运等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滨水绿地、绿道等,着力打造“江苏美丽中轴努力建设陆桥东部联动带。保护重要湖泊湿地资源,加强跨界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协同共保。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着力提升出海通道功能,提升国际货运班列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推动连云港海港、徐州陆港、淮安空港协同建设,集约节约利用产业用地,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沿线城市联系,引导城镇点轴集聚。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除外。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岸线修复、生态复绿,保护洲滩湿地、入江河口、长江江
8、豚密集活动及水生生物栖息地等所涉岸段。鼓励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推进堤岸生态化改造和绿色港口建设。做好长江江苏段沿线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发掘,保护燕子矶、北固山、江阴要塞等重要水文矶头和文化节点。严控贴岸高密度城镇开发,增加城乡居民游憩亲水空间。保护水资源,促进水土关系协调。加强重点水功能区的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行蓄洪区、长江洲岛、沿海滩涂等管理,提升太湖丘陵绿心地区水土保持能力,加强水源涵养区建设。充分协调南水北调、江水东引、临海引江、引江济太等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实施黄淮地区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采补平衡,促进地下水位回升;增强沿江、环太湖等重点
9、区域水污染治理能力,解决局部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着力构建水土关系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用水总量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约束,科学配置水资源。结合人口、城镇、产业布局,合理调整沿江城市取水口,积极推进沿海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优化形成“扎根长江、依托三湖、江水北调、南济东引”的饮用水水源鼓励利用地热(干热岩)等清洁能源,持续提高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省矿山数量控制在320个以内,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比例达75%以上:到2035年,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矿业空间布局更加科学,矿山规模结构优化合理,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稳定
10、。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质量水平,新建矿山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生产矿山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矿山保护与生态修复,持续提升绿色矿也发展示范区建设水平。探索矿产资源开采与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和整治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矿业开发模式。创新矿业废弃地复垦利用新机制,统筹规划矿区资源,优化矿区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实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第四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安全水平。以构建和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修复重要生态空间和受损空间为核心,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围绕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资源保护修复、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进行生态
11、空间整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针对生态损坏地区开展生态重建,加快恢复基本生态:生态脆弱地区开展生态修复,改善生态质量;生态重要地区进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人类活动,促进生态保育。科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在东部近岸海域、沿海湿地、西南部低山丘陵、重点河流湖泊等区域开展典型调查,进步摸清生物多样性特点与区域分布特征。明确丹顶鹤、麋鹿、长江江豚、宝华玉兰、勺嘴鹤、中华虎凤蝶等重点保护对象,摸清其种群数量、趋势、分布差异、栖息生境等现状,评估分析珍稀濒危物种受威胁程度,形成江苏省物种红色名录。以沿江、沿河、沿湖、沿海等水域和低山丘陵的生境破碎化区域为对象,建设生物迁徙廊道,加强栖息地的连
12、通性和稳定性。聚焦长江、大运河、太湖、洪泽湖、沿海滩涂、露天矿山宕口等区域,利用城市公共绿道、城区公园及水体等公共开放空间,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第六章构建紧凑集聚城镇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衔接全国“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深化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立足省内南北城镇化发展特征差异,以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城镇带和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淮海经济区为主体,有序构建多层次、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促进全省城镇空间高质量发展,为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支撑。第一节优化带圈集聚、协同发展的城镇空间中心城市带动、聚焦同城化,推动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
13、升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产业支撑、资源组织、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交通枢纽辐射能力,构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通道,带动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以宁镇扬、宁马滁等同城化发展为重点,保障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省内同城化地区设施联通、产业协作、环境共治、民生共享等用地需求。网络化链接、一体化整合,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创新发展。加强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互联互通,推动市域轨道交通、国省公路和快速路体系的对接和通道预留。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都市圈内调剂使用。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重大研发平台共建和协同联合攻关机制,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共同打造江南水乡古镇(
14、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强化中心城市、促进联动发展,增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和公共设施辐射带动能力,引领淮海经济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促进县城、重点中心镇等发展。承接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强化产业发展特色,沿区域重要交通通道布局产业协同和开放创新载体。创新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跨省产业共建园区发展。提质增效、跨江融合,促进扬子江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以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构建以区域轨道为主导、干线公路为补充的区域交通体系,提升城市群内轨道交通的公交化运营水平。促进人口向重要交通走廊地区集聚,整合中
15、心城市和临江地区的空间资源,优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临江开发水平、带动纵深发展。构建跨江城市组群,加强城市间的优势资源统筹、区域设施共享、相关产业协作,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建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县城强化专业配套功能,强化产业链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化功能,支撑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提升。提升重要节点县城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培育壮大强县富民产业,完善各类服务设施,更多吸引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引导涉农市辖区服务周边农村发展,有序布局适宜产业,强化涉农产业平台建设,引领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培育重点中心镇城乡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增强都市圈和城市群地区重点中心镇特色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功能,支持把重点中
16、心镇培育成为服务周边一般乡镇和农村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的完善。引导其他城镇特色发展。坚持集约化、差别化发展导向,城镇密集地区的般城镇在功能完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成为高品质的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地、服务农民的地区中心。第三节保障城镇产业空间高质量发展需求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进重点集群和产业链建设,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行动,创建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挥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提升全省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构建覆盖设计、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扬子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