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为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医疗
2、卫生服务体系进步健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医疗卫生服务更加系统连续。到2035年,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二、促进资源扩容与配置优化,提升现代化服务能力(一)建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强基工程,加大基层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招引培育,实施“杏林工程”,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医学科技创新精神和研究水平的医学学科带头人、医学领军人才,不断优化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持续开展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项目
3、,定向培养更多基层医学专业人才。实施“医师下乡”工程,持续推进“首席专家下基层”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全面实行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儿科、重症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精神科、中医学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开展全科医生培训项目,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以基层为重点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到2025年,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县招镇用”“镇聘村用”o鼓励基层卫生人才提升学历层次。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建设,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市卫生健康局、市教育局、
4、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二)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市、县、镇三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级分类组建规范化的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标准化建设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提升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能力和应急能力,支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测培训基地。加强县域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推进县级疾控中心核心能力提升项目
5、。强化突发性急性传染病源头治理,巩固深化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统流行重大疾病防治成果0优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综合防控,支持梅县区建设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建设精神心理专科联盟,建立精神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规范患者管理治疗,推广使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第二代长效针剂,支持市第三人民医院创建省高水平精神专科医院。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实施市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卫生应急、救治中心等设施,重点建设市人民医院传染病院区(市应急收治中心)、市中医医院热病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以下简称“
6、粤东医院”)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市卫生应急中心等。建好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粤东医院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定点医院。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贯彻落实“百县干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新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年)行动计划,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快市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立三级医院与县镇医疗机构衔接有序的双向转诊机制和诊疗服务体系。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提升
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及社区医院建设,开展千项卫生健康适宜技术下基层项目。创新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使用机制,落实边远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倾斜政策,深入推进“县招县管镇用”改革,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和管理,统筹使用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遴选6个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包括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院等)纳入“百县工程”项目建设范围,加强薄弱专科建设,强化内科、外科、妇科、儿
8、科、中医、康复等级诊疗核心专科建设。推进分片区协作帮扶,持续实施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县级公立医院,为县域培养本土化医疗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县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中心”,以及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中心”,提升急危重症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鼓励依托现有资源建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专病中心,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力争到2027年,全市不少于5家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
9、工负责)(五)巩固医疗卫生高地建设。加快推进粤东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持续加强2家高水平医院建设,支持高水平医院合理规划建设多院区、疑难复杂专病及罕见病临床诊疗中心,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和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联动建设高水平医院,推动内部治理、医疗诊治、学科发展同质化。深入实施高水平医院跨区域“一对一”紧密型帮扶项目,带动提升市级医疗水平。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到2025年,创建至少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每年建设不少于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市卫生健康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推
10、进健康湾区建设。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与港澳共建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三甲公立医院或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推动医疗服务行业规则互通,推进医院质量国际认证衔接贯通。促进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推动科研合作、平台共享和成果转化。完善区域内重症传染病人会诊机制、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鼓励发展高端健康管理、医疗旅游保健机构,培育大湾区健康产业集群。(市卫生健康局、市委台港澳办、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巩固分级诊疗建设成果,构
11、建整合化服务体系(七)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专结合、医防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健康处方等融入签约服务全过程。建立健全二、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医师下沉基层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原则上要将至少30%的门诊号源、1/4的住院床位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卜沉,建立基层转诊签约居民优先检查、住院等“绿色通道”。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按照国家、省的工作部署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制
12、度,强化医保协议管理,完善结余留用激励政策。畅通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结算渠道,落实签约居民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差异化政策。(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按照网格化布局,由市级、区级的三级综合医院牵头,联合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组成城市医疗集团。市级医院以业务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为纽带,加强与区级医院的分工协作,探索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形成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探索由粤东医院、市第二中医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鼓励社会办医疗机
13、构牵头组建或参加医疗联合体。(市卫生健康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基本达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县(市)积极申报省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实行县镇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在人员招聘、收入分配等方面赋予医共体牵头医院更多自主权。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进一步规范双向转诊就医管理机制,参保人在县域医共体内上下转诊,视为同一次住院,参保人只付一次起付标准费用。建立健全
14、医共体内部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益共享和激励分配机制,完善以医共体为单位的绩效考核,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和患者向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下沉。(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等按职贵分工负责)(I-)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制定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将公共卫生履职情况作为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开展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试点,并逐步完善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县级医院、乡镇干.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片区责任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人
15、员编制不低于总编制数的30%O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人才流动、交叉培训、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等机制。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服务。提升工程,力争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室、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室设置比例不低于80%o提升客家中医药软实力。加快市中医药科学院、南药种植与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建设。开展中医重点(特色)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骨干、“岭南陈氏针法”非遗传承等培养项目,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市卫生健康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
16、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质量安全与技术创新,提高优质化服务标准(十四)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建立高水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覆盖主要专业的市级质控中心。持续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检食检验项目质量控制。完善医疗服务行为规范,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点评制度。持续落实短缺药品联动会商机制及短缺药品省级储备,优化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科学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市卫生健康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强化医疗卫生技术创新。全面开展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推动建立临床研究联盟,协同开展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深入推动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治疗、精准医学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支挣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科研平台建设,优化高等级实验室布局和体系。加大生物医药领域科研项目立项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