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笔记(最新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笔记(最新修订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历史性、民族性、阶段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永恒性、生产性。(快速记忆法:历民阶继长相永生)三、教育的基本要索: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2、受教育者3、教育媒介I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四、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四书I大学中篇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3)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欧洲奴
3、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I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4士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和辩证法)四学(算术、儿何、天文、音乐)(4)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教育国家化(公立教育崛起)初等教育义务化(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七、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口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八、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终身化、科学化、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
4、全民多终科全现信)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最早系统论述终身教育。九、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十、学习教育学的意义I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津,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货技能.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十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的教育原则有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
5、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孟子持性善论、荀子持性恶论、墨子提出人性索丝说。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三、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四、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五、学校文化最早提出者:华勒学校文化的构成: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教职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
6、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七、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八、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三、教育目的的意义I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四、教育目的的作用: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
7、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五、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分三层: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与它们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六、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啡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
8、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九、什么是素质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索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I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索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索质和社会任务.十、素质教育的意义: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十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
9、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十二、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
10、门人员。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是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的。二、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I卢梭和杜威十五、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走平等的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十六、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十七、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帅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
11、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十八、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2)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十九、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协调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第五章课程一、课程词最早见于唐宋期间,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
12、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二、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处指某一门学科。三、课程的意义I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四、课程的类型I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者,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降性课程.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
13、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也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才小,志、。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六、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创始人是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七、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求当代社会的需求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八、三雒课程目标I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九、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是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教材是课程
14、标准的具体化。十、课程计划:是根据,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十一、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义务教育的性质: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和基础性.十二、课程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是编写教科书和
15、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十三、课程标准的结构:i果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五部分组成。十四、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十五、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十六、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十七、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