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2024年6月第一章中国候鸟保护概况5第一节中国候鸟资源5第二节中国候鸟迁飞通道6第三节彳耕恻9第四节面I砒势H第二章总体要求13第一节指导思想13第二节邮原则13第三节彳同目标14第三章总体布局15第一节的匕区16第二节钩匕区16第三节蒙新区17第四节青藏区18第五节西南区19第六节华中区20第七节华南区20第四章主要行动23第一节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建谢翎23第二节关键栖息地修复行动24第三节调杳监测能力提升行动25第四节人鸟友好行动27第五章保障措施29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29第二节完善投入机制29第三节强化科技旗29第四节拓展国际合作30
2、第五节积极宣传引导30第一章中国候鸟保护概况第一节中国候鸟资源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为鸟类生存繁衍和自然进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鹦超过8(X)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53%,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45种,涉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以下简称【UCN名录)极危(CR)鸟类8种、濒危(EN)鸟类16种、易危(VU)鸟类45种。另有大量物种被列入政府间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双边协定。我国候鸟中约有水鸟280余种,约占我国水鸟
3、种数的96%、候鸟种数的35%,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2种,IUCN名录极危鸟类7种、濒危鸟类8种、易危鸟类26种,代表性鸟类有鹤鹳类16种、雁鸭类54种、鹤鹊类78种、鸥类39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3种,IUCN名录极危鸟类1种、濒危鸟类8种、易危鸟类19种,包括鸣禽类384种、猛禽类66种、陆禽类18种、攀禽类50种。种。有陆鸟510余种,约占上陆鸟和嗷的45%、候鸟种的65%,第二节中国候鸟迁飞通道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一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一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一澳大利
4、西亚迁飞通道。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途经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区域,南至东南亚和大洋洲,涉及22个国家及地区,是世界上受威胁种类最多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我国,此通道主要覆盖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南海以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区域。有280余种迁徙水鸟和510余种迁徙陆鸟经过此通道J弋表性水鸟有勺嘴H、丹顶鹤、卷羽鹏鹏、东方白鹳和中华秋沙鸭等,代表性陆鸟有大鸨、红翅绿鸠和黄胸鸣等。中亚迁飞通道。北起俄罗斯西伯利亚,途经中亚,南至西亚和南亚等地,覆盖3()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此迁飞通道主要经过中部西部地区,主体包括青藏高原和新疆。有180余种水鸟和420余种陆鸟涉及此通道,代表性水
5、鸟有黑颈鹤、斑头雁和蓑羽鹤等,代表性陆鸟有猎隼、玉带海雕和黄喉蜂虎等。西亚一东非迁飞通道。d国俄罗斯,南至东非,途经萨雅克一北哈萨克干草原与湖群以及肯尼亚湖泊系统等重要栖息地,涉及5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此迁飞通道主要经过西部区域,特别是新疆地区。以雀形目和猛禽为主的200余种陆鸟和140余种水鸟经过此通道,代表性物种有白头硬尾鸭、波斑鸨和红脚隼等。西太平洋迁飞通道。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美国阿拉斯加的北极和亚北极区域,经过美国夏威夷等太平洋岛屿和太平洋西部区域,南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此迁飞通道主要覆盖东部沿海地区及包括东海、南海诸岛在内的太平洋岛屿。此通道以海
6、洋性鸟类为主,代表性物种有斑尾腾鹤、白额箜、红脚鲤鸟和中华凤头燕鸥等,总计约100余种鸟类。图1中国候鸟迁飞通道示意图S.wIP.OOO.Pft第三节保护成效多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娟推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加强濒危鸟类及其重要栖息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鸟类调查监测网络初步构筑。近20年来,我国开展了以候鸟种群数量为主的调查监测活动,包括全国水鸟同步调直、全国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全国越冬鹤类调查等,调查监测物种不断增多、萄盖地域持续扩大。全国鸟类观测网络共建立380个观测样区,包括2516条样线、1830个样点,涵盖森林、草
7、原、湿地、农田和城市等典型生态系统。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114家单位参与鸟类环志工作,累计环志鸟类845种4(X)万余只,年环志量10万余只,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10()多种候鸟进行追踪监测,获取了准确的迁徙路线和物候信息,为促进候鸟研究、加强栖息地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重要鸟类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自1975年建立青海湖鸟类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2(X)0余处涉鸟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初步建成了由82处国际重要湿地、58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129处省级重要湿地构成的重要湿地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国正在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进一步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8、并统筹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我国重要鸟类栖息地保护框架已基本形成。濒危鸟类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截至2021年,我国共对70余种珍稀濒危鸟类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对20余种珍稀鸟类实施了系统保护,有效促进了相关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长。如白鹤种群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百余只,增长到5000余只;黑嘴鸥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000只,发展到超过22(XX)只;黑脸琵壁由上世纪90年代的500余只,增长三6000余只。鸟类疫源疫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我国已建立720处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搭建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初步建成全国候鸟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体系。成功控制了青海湖
9、野鸟H5NI高致病性禽流感,遏制了多起野生鸟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与传播,为候鸟迁飞提供了疫源疫病防控安全屏障。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已批准实施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等30多项环境相关多边公约,率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以本国实践助力各项国际公约发挥更大效力。近年来,我国先后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及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为实现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多边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推动通过昆明宣言武汉宣言,为昆明一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最终达成做出积极贡献。
10、此外,我国成功推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白鹤等多种珍稀候鸟保护案例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在国际合作中的主动性和深入水平明显提升。第四节面临形势当前,我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呈现总体改善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候鸟迁飞通道涉及范围广、保护对象多,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部分栖息地面临威胁。全国候鸟重要栖息地中,仍有相当部分存在保护管理空缺,且大部分栖息地较为分散,调查监测设施不完善。外来物种入侵、湿地萎缩、水质污染、人为盗猎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候鸟的活动范围和栖息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二是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长期以来,我
11、国候鸟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白鹤、东方白鹳等少数濒危物种和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局部重要栖息地上,保护措施也较为单一,全过程、一体化保护局面尚未形成,栖息地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升,科技支撑不足。三是资源监测能力亟需加强。囿千度鸟的迁飞特性以及调查监测手段落后,鸟类调查覆盖种类和范围均有较大局限性。各地候鸟资源监测存在同步性和连续性较差,数据获取和共享困难、分布不均衡、可比性和兼容性不足等问题。禽流感等疫源疫病威胁较大,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四是社会保护氛围有待提升o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共识日渐增强,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过度挤占或不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空间的现象,捕鸟毒鸟事件仍未禁绝
12、,局部地区鸟类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间的矛盾不容忽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庄严承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工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和修复工作,系统提升度鸟重要栖息i蝌学管理水平及调查监测能力,切实履行我庄严承诺,需全面启动实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行动,推动形成统一有序的候鸟及其栖息地协同保护格局,积木附了造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亮点,为引
13、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鸟友好为目标,力瞅构筑系统完整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切实提升关键栖息地生态系统质量不畸定性,着力补齐候鸟保护管理和调查监测短板,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力瞅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第二节基本原则蟒系统保护,协同推进。针对我国候鸟种类多、迁飞线路长、覆盖面积大等特点,开展候鸟生活史各阶段完
14、整保护和迁飞通道各节点协同管护,综合推进多种举措,形成系统保护合力。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围绕候鸟迁飞通道的主要问题,重点关注旗舰种、伞护种、濒危种、优势种和生态价值突出的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合理确定保护修复措施和任务。坚持统筹兼顾,和谐共生o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统筹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候鸟保护与社区经济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模式,平衡区域长远利益和社区近期发展权益。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积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大人工智育第技术,完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着力推广国内外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为候鸟迁飞通道保护提供创新发展动力。第三节行动目标到2030年,将90%的
15、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后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栖息地生境质量明显改善,基于自然的栖息地适应性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关键栖息地候鸟数量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多元共享的全国性鸟类及其栖息地调直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站点布局更为均衡,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爱鸟护鸟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推动我国由全球候鸟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第三章总体布局根据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全国可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等7个动物地理区,综合考虑受威胁候鸟物种数量、候鸟种群数量占全球(迁飞路线)比例和候鸟数量等指标,筛选了821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通过全面强化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对我国4条候鸟迁飞通道的整体协同例户。I东北M*KIN船期HJRjHxIbKfidIiJKKb*na9fitIC怯江G醛&艮V八M1.MB*1.V!IRvmetVhMwm11nruumh*hI1.1.簟aM目inm.*9Xet1aMM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