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年危机.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IEZxXZZOaM人1.1.JZIXZERSITY二十年危机(19191939)读后感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国际政治年级:2012级学号:1207424044姓名:杨云二十年危机(19191939)读后感作为一名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在高校的已经过去三年中,看过并系统学习过从1648年以来的国际关系史。在这段历史中发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一次、二次大战带来的深刻历史教训,让我不禁始终在想一个问题“在国除社会中,如何能消退斗争,实现永久和平?”带着这样一种疑问,我读完了爱德华卡尔先生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卡尔先生本人在该书的第一版序言中说道:“对于探讨世界将来的和平缔造
2、者而言,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这二十年的危机更能够使他们受益我因此愿将此书献给将来和平的缔造者。”很明显,作者的写作也怀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消退斗争,迂立和平。本书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一种深刻的现实感,它“旨在反击1919至1939年间英语国家国际政治思想中明显且危急的错误,就是几乎完全忽视权力因素。”作者首先批判了乌托邦主义的各种弊端,说明国际危机产生的缘由,进而唤起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揭露了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政治的实质,即权力与道德的结合,然后分析两种因素在国际政治实践中的诸多体现和不同作用,最终提出要将权力和道诧两者相泌调,并对国际新秩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3、。不难看出,权力和道德是本书论证的重点。首先来看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作者就此提出了一个中心命题,即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素。其中,政治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在国内政治中,权力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的统治上。这种统治可能充当限制的功能,也可能充当管理或者协调的功能,但不论这些功能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不论一国选择的政治模式是极权型的还是民主型的,其统治阶级所代表的权力都是一种名正言顺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之所以能够在国内政治社会中建立,就在于一国内部有一个中心政府可以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力气来保证这种权力的实现。因此,国内政治中的公共权力具出名义上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与国内
4、政治不同,国际社会被公认为是一个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它不存在一个中心权威,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来维护整个国际社会的秩序,当然也就不存在一个国家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另一个国家的合法领导。所以,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国内政治中的“权力”并非同义,此权力非彼权力也。那么,这种权力原委指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它指的就是一国的实力,用今日流行的话来讲就是综合国力。一国只有具备了确定的实力,才有资格获得与此相匹配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明显不具有合法性,因为尚不存在一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明确规定一国可以获得多少权力,应当怎样获得权力以及如何支配这种权力。它也就更谈不上权威性了,除非一国有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
5、中心政府。这样一来,结果可想而知:基于生存、平安、发展或者其它的目的,全部的国家都会想方设法、想方设法地扩大自己的权力,发展经济、扩充军备、结盟、寻求大国庇护等等。总之,都是权力在作怪。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权力在国际政治中是具有确定性的。把权力抬到如此高的位置,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好像就不足为谈了。其实不然,权力和道德应是国际政治这个冲突体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须要一种“默契的”协作。试想,一个国家若在国际社会中赤裸裸地追求权力犷张,势必会引起它国的联合反对。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接着证明,这样的国家注定会以失败告终。道德在国际政治现实中原委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南色?我想,不妨打一个比方:假设政
6、治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假如说权力是这个人的肉体和躯干,道德则是此人身上所穿的衣裳,一个人倘如不穿衣裳就走在大街上必定会遭人潮讽。换言之,由于穿上了道德这件衣裳,权力才能够堂堂正正地走入国际社会,进而得到别国的认可。道德使权力由“原始”过渡到了“现代”,由,野蛮”步入了“文明”。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国家须要借助这样一种身份融入国际社会,更好地服务于自我权力的实现。不过,与权力区分为国内权力和国陆权力一样,个人道德亦有必要与国际道检区分开来。作者为此列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人为他人的福祉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行为在道德上会大受赞扬。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假如放开国门让难民大量涌入,因此
7、降低了本国百姓的生活水平,这就不是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义务。”同样称之为道德,两者之间的差异缘何如此之大?缘由是国际道德观的动身点是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印当一种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不道德的行为出现在国家身上时,只要将这种不道德归咎于国家利益的名下,这种不道德就能轻而易举地转化为道德,国际道德终究是与利益相连,终究是为权力服务的。谈到这里,作者试图向我们展示的权力与道能之间的关系就比较清荒了:任何一个国家行为体都绝不会只为了实现道他而去追求道德,追求道德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利益的动机,不管这种动机是甚于短暂的利益让渡还是局部的利益长报,它都毫无疑问地指
8、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促进长远利益或整体利益的实现,扩大、增加本土的权力。本文到此好像应当结束了,但我仍旧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没有解决,而且这个疑问与本文一起先就提出的问题是冲突的:只要条件具备,全部的国家都会披着道德的外衣谋求自己权力的扩大,这种彼此权力的扩大迟早会导致利益冲突的发生,假假如真如此,世界的永久和平岂不无法实现?国家之间斗争的根源原委是什么?可以确定地说,仅仅基于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和对现实主义的关注是不够的,单纯考虑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也不能揭示这一根源之所在。不过,作者在本书最终一章提到的主权概念倒是再次启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主权的相识还主要局限于一种客观的主权概念,例如经济主权、领土主权菩,却忽视了人的主观建构对于主权概念的影响。作者引用了瑙曼的一句名言:“主权,就是自由地做出重大历史性确定的权力”.这个定义完全打破了我的思维定势,它丝茏没有考虑主权的界限问题,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而这一点对于我理解国除道德迟迟不能超越国家利益的理念是特别有益的:事实上,与其说我们死死揪住国家利益不放,不如说我们真正担忧的是国家主权受损。主权的传统定义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能否跳出这个图子,把主权概念置于一个更大范,国进行再思索,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对将来和平的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