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x(6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 .指导方针2 .发展目标3 .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 .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 .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三)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 .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熨市建(15)海洋生态与
2、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 .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 .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 .交通运输业(34
3、)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 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 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 .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痛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 .城
4、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 .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 .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2 生物技术(I)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13 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 F1.组织网络技术(
5、8)虚拟现实技术14 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II)高效能源材料技术15 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16 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17 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18 激光技术19 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 .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 .科学前沿问题(I)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
6、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7、(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 .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 .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 .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 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 .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 .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 .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
8、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 .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 .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 .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 .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 .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 .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一、序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
9、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乂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扩大劳动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从国际上看,我国也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优势的H大压力。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统筹全局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民主法制,加强社会管理等。与此同时,我们
10、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
11、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贡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H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
12、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F1.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需要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同时也有着诸多有利
13、条件。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H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坚持对外开放,口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五是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只要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
14、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奋起立追、迎头赶上,经过15年乃至更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科技成就。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 .指导方针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H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
15、,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和倡导F1.主创新。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装备,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事实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