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情景 培养计算能力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生活情景 培养计算能力 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巧用生活情景培养计算能力【摘要】敖的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最多的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掌握不好直接导致了对学习兴趣的迂立,让学生滋生有一种负面情绪,让他们的计算能力成弱,将影响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计算的教学一定要注意生活化和有效性。教师应从为学生负费的角度出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把计算教学与日常生活实除迸行有机结合,设计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场景,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斛决现实问题,最终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关键词】小学教学:计算题:生活化教学;有效探究计克题在小学各个学段教学内容中均有此现,掌握数学计算是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强学生计兑能力提升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开发,夯实基础,对今后阶
2、段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生活化联系,把数学问题引入生活实践,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来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一、利用贴近生活的数学案例,对计算进行剖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学习数学”。如何将计算题变为有效性、生活化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对题目进行生活化案例的预设。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层的思考,IH知识的迁移,达到化难为易。例:在教学二年级d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比如,“王老师有100
3、元钱,为庆祝“六一”制作学校宣传海报,而每张海报的制作价格是15元,一共可做几榴,还剩多少元?”通过这样的生活案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再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列式100+15=610,得到结果:一共可以购买6幅还剩10元。再举例:“南湖小学共50个班级,六一联欢会给每个班级送桶装水(每班一桶),学校总务处次只能运9桶水,需要运多少次才能送完?”列式计算09=55.分别说明商5与余数5各自意义,商5表示运5次,而余数5表示还剩5桶没有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醒余卜的5桶水也需要搬运,还需要再来一次,最终得出是5+1=6次。再如教学“五(5)班有四十几位同学,他们在分组讨论时,无论是
4、6人一组还是8人一组,都正好少2人,五(5)班有多少名同学?”这类题目的出示,学生们会积极思考,认真投入到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得到统一的认知,题目是求6和8的公倍数,列举出它们的公倍数:24、48、72再根据题意,选择公倍数48减去2,便可以算出五(5)班人数是46人的结论。教师通过一一列举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并在计算过程中,结合班级人数的范围进行合理思考,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二、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深化理解计算教学中,教和应当巧妙地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于生活,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喜闻乐
5、见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情境。只召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更体会到计算题的趣味性、生活性。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还满足提裔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迫切需要,最终达到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再如,在教学d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把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搬到课堂里,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来构建生活化情节.开始,小组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和楝客,教师准备两种卡,一种卡代表着金钱,另一种卡代表着物品与标价。学生要购买铅笔袋4.5元,自动笔3.6元与笔记本7.8元。先提问:应该付多少钱?列式算4.5+3.6+7.8=15.9元。然后模拟付款。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选20元纸币卡片进行付账。得出算式:20-15.9=4.
6、1,追问:如果有疑问怎么办?再列式:15.9+4.1=20。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利用生活化情境,多角度理解题目的算理,让学生在参与小数加减的运算中体会、感悟,最终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这样设计不仅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而且增强了解答计算的实际能力。三、运用牛活化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根据小学生好动这天性特点。教师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天性,根据年龄特点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利用身边的生活化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亲身感受,进行实操,让学生自主生成计算思路,获得实际生活的经验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校
7、情景创设。出示情景图,儿童节到了,张老师为班级3名学生过一次集体生日会这种生活化的情景。再出示:现在把生日蛋糕平均分成8等份.其中一个同学吃1等份,另外两个同学吃J2等份,三名同学一共吃了这个蛋桂的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怎么分合理,可以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分分、拼拼、撰撰。这样学生在切分的过程中便已经深入到了问题情景中,再通过说一说,议一议,对问题进行实际的探究,计克1/8+2/8+2/8等于5/8,得出所吃蛋样占整个蛋耗5/8的分数比重。通过整数加法意义的迁移,过渡引出分数加法的意义。并I1.在计算时,先猜测再验证后总结,得出分数加法的一般规律。这部分考虑最多的是计算结果的脸证,“
8、孩子们的智慈来自于手指尖”这就话不虚。学生利用了图示法和列举法,再比较,规律自然而然一呼即出。四、抓住关键,灵活思考,强化对生活化计豌的应用能力如今小学数学的教材中随处可见情境图,其中计算题教学中也大量出现。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会正确分析、思考,从中提取选择所需的信息,找出对应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利用课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动画使课堂变得生动、仃趣,贴近生活方便学生学习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生活中的计算。如教学因素与倍数.应考虑本单元的概念多,有时很容易混淆。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华提公因素和公倍数的概念,而且要把握关键,灵活思维,从
9、而正确解决问题。【问题1】“滨海市游1路、游2路和游3路公交车早上8点同时从火车站出发,游1路车每10分钟发一班,游2路车每15分钟发一班,游3路车每20分钟发出一班,至少再到什么时候又同时发车。”根据题意,从第一次8点发车,到卜.一次再同时发车,相隔的时间应是IO的倍数,乂是15和20的倍数,即相隔的时间应是10、15和20的公倍数“出示列举各自发车时间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最终发现是120.追问:120是不是三辆车发车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早上8时同时发车,经过120分钟就是10时同时发车,解答:10、15、20=120,120分=2小时,8+2=10(时),因此三种路线的车至少再到10时又同
10、时发车。【问题2】“幼儿园买来50个梨,75个苹果和100个桔子,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若干个小组,保证每组分得的梨、苹果和桔子的数量相同,最多分几组?每组中三种水果分别有几个?”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的三种水果的个数也相同,说明小组的个数既是50的因数,也是75和100的因数,也就是50、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再看问题要求“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小组”那么小组的个数就是50、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再用每种水果的总个数除以小组的个数.可以分别求出每个小组中每样水果的个数。解答:(50、75、100)=25.一共25个小组。因此最多可以分给25个小组,每组中有梨2个,苹
11、果3个,桔子4个。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解决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最大公因数和的最小公倍数意义,然后根据题意灵活分析,把握问题本质,确定解题思路,最后顺利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灵活思考,有效参与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强化了计算的应用能力.总体来说,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更多个角度来创设的教学环节。对教材进行有效的生活化案例拓展,引导学生对计算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促进计匏思维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多多利用生活实例,内化学生的问题联想,有效地运用探究能力,从而保证学生数学计免水平的提升。【参考文献】1黎志诚.小学教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基W教育课程,2019.32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会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