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古诗教学模式改革浅谈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高年级古诗教学模式改革浅谈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中高年级古诗教学模式改革浅谈摘要:很多老师在古诗教学叶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这样的:锋彪,介绍作者及背景一驿字释词理解诗意总结中心思想一朗读,背诵,状写。然而,学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学会沽歌的表现方法,理解诗欹的情境,受到诗歌情境的陶冶并学会运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邕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技历,对以往的古沽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文引路,巧妙春意:启发入境,美吟诗文;总然购美,评述背景;扩展练习(说写他用)。关钝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古诗教学模式改革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占诗,都是古诗文中的经典之作.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叙事抒情,情真意切: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管是内容,还是艺术性,都堪称
2、一流。然而,很多老师在古诗教学时教学效果欠佳,难以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难以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其原因何在?归纳一下他们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这样的:粹;S,介绍作者及背景一一解字释词理解诗意I-总结中心思想一一朗读,背诵,默写。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择题目或介绍作者、背景是这一模式的笫一个环节,接下来便是“生硬”的,让学生害怕的古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没有古汉语底子,所以学起来费劲吃力,如建空中楼阁。尽管老师费尽全力,但在古汉语这块“硬石头”面前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老师尝试若从查字、词典入手,先解决字词,然后根据古汉语句序特点,结合插图、课件及其他手段方法理解句意,并且也取得了一
3、定的效果,但耗时较多,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生硬地理解了表面意思,难以达到学诗的较高境界-一体悟诗的情境。再看一下,“明读、背诵、默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说理解了诗意,会朗读会默写就行了。然而,学诗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学会诗歌的表现方法,理解诗歌的情境,受到诗歌情境的陶冶并学会运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以上这种教学模式本身的目标就是不准确的,更不用说过程是否优化以及能让学生得到什么了。针对古诗本身的文体特点,小学中海年级知识结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行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耍求,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对以往的诗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文引路,巧妙释意教学诗文
4、之前,老酎j先准备篇精美的,语言规范的,和诗文的背景、意思、情境相关的现代白话短文,从理解诗意、情境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短文。这部分教学大约需用八分钟,这样做,学生再学诗就比较容易了。1 .短文可以提供某些古字词的意思。学诗的时候看到相应的古字词,学生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不感到太生疏,消除/学生学“占文”的畏惧心理,同时也不用着学生花大屋的时间去查资料,节约了时间。2 .短文为学生理解诗句,究述诗句提供了规苑的句式和明确的思路(短文只是包含着诗意的部分,并不是全包含,而是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去理解、想象、梳理、综合。所以短文并不是供学生抄袭的范文)。有些诗句可以直译,而有些诗句则
5、需要意译,这是教学时的难点。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引导学生诗、文时照,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去择意。比如,教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诗时,让学生对照短文(我虽身在京城,离家千里,但是我却知道家中的亲人们,此刻一定每个人都浑身插满香草,登高望远。他们是多么的快乐,只有我一个人客居他乡,孤独寂寞。)吟诵学习。这段话没有采用呆板的直译法,而是巧妙地换了一种说法。学生反更对比诵读理解,不光可以顺利地领悟诗意,而且还能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并逐步掌握意译古诗的一些方法。3 .利用短文激情激趣.自然导入.在学完短文之后,教如可以让学生再吟诵(也可教和范读)短文,体会意象、情境之美,激起其学习
6、的兴致。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诗文教学。比如,在教学G落江吟诗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短文,并适当加以渲染,让学生闭上眼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诲象,并构思画面。结果90%的同学都能进入情境,在这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刚才大家学的是老师写的一篇短文,你们觉得怎么样?(生:好,很有意境。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生:想Q著名大诗人白居易”这几个字我有意进行了强调,让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那样一位大诗人写的诗当然会更好。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急于想知道诗歌写的到底怎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从而使学生的情感、理性能同时参与学习。4 .所选用的短文,是语言规范优美、结构严谨的
7、美文,意象清晰,意境感人,而这些与诗人所反映的意象、意境基本相同。所以找到这个切入点,文、诗对照,反应吟咏、想象,学生很容易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中的情境.5 .所选的短文,有的故事性很强,在故事当中自然地介绍诗人及诗歌的背比。学完了短文,学生也就基本上了解了诗人及诗歌的背景,教师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单独介绍诗歌背景了。所以短文乂起到了介绍背景的作用。先学文,再学诗,文诗(图)对照,不仅可以利用“文”介绍背景,巧妙地过渡到“诗”,更为学生学诗作了铺垫,在已知与未知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二、启发入境,美吟诗文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并能入情入境,这只是只是内化,
8、并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究竟知识掌握得怎样,情感体会到了什么程度,还要通过学生的读、说、写、画(知情外化),才能真正看出来。能否正确、流畅、有感情地吟咏诗文,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得一个重要标志。所以美吟诗文是古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的做法是这样的:1 .从“面”上解体感知。前面已经说过,所准备的短文是和诗文相关的美文,掌握J这则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已经大致把我了诗文的感情基调(利用短文的这个而把握诗的面),但这并非是诗文的全部,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只是在学生学诗、诵诗之前,冥冥中搭了一座桥。它是模糊的,粗路的。要想清晰地把握诗的情感基调,还必须深入到诗歌内容的理解体悟中。掌握
9、短文的情感基调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诗的情感基调。中年级初期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知道掌握短文的情感基调的目的,随着经脸的不断积累,学生学短文时就会主动、有意地去理解短文的情感基调,为吟诵诗文服务“2 .清晰意象,让情感从点上内化,理解情境,再从整体上把握。教师利用短文、字词典、课件、录像等各种手段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词、句,真正把握诗中反映出的每一个遨思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色,亲感其情。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把内心的体会、感受说出来,这样便确定J朗读的基调.在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尝试感情朗读,师生评议后再读。如果效果还不太好,教师可以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
10、边听边体会,然后再读。比如教学暮江吟诗时,我准备了篇短文,两幅投影片(残阳铺水、月照露珠),梢助学生理解字词句,进而理解想象“残阳、月亮、露珠”等形象,并通过观察投影加深理解。这时我一边更述诗意,一边引导学生看投影,启发学生想缴这些事物的形象,切身感受深秋时节大自然的清新和美丽,从而激发其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这个时候,我马上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Z:夕阳的余晖照在江面上,个“铺”字让我觉得江面上一点儿风都没有,很平,很静,给人的感觉很柔和。Mi:所以,这个“铺”字该怎么读?这句呢?学生Z:都应该读得很轻,很静,很柔。学生B:我觉得傍晚江面色彩很明丽,江水半红半绿,像双色的彩带轻轻
11、系向大地母亲的胸前,很柔美、可爱.如:那你认为怎样读这一句?学生B:我认为在“群、轻、柔”的基础上,还要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生1.:我觉得九月初三夜晚的月儿特温柔,色彩淡淡的,线条柔柔的。在月儿的照射下,露珠显得特亮,给人总的感觉是很恬静。师:如果让你读,你会怎么读?学生1.默默了几秒钟,读出了很好的感觉。如生总结:明读这首诗的基调应该是轻、睁、柔、喜悦.师:看来大家对诗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现在同学们再来看两幅投影,然后再把眼暗闭上,让我们跟随白居易的笔,再回到唐代。(教师语言叙述,叙述整体构思画面,想象情境)。在学生清晰、真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感情练读,不断地琢磨、体会,然
12、后再请学生一个一个地感情吟诵(诗人情感的再现指导学生美吟诗文,既可穿插在理解诗意时,也可以在理解诗患之后,也可二者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需要去定。三、总结归类,评述背景到了中高年级的时候,学生课内外接触的古诗已经比较多了,信息储存量已比较大了。在高年级初期,教师就要把所学过的古诗进行归类。按照作者不同但立懑相同,可把所学过的古诗大致分为写凫状物诗,思乡诗,爱国诗,哲理诗,送别诗等。这样一妇类,学生就很容易从整体上去把握一首诗。写景诗往往是通过对及物的描写,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E暮江吟2游园不值山行3等都属于这一类“思乡诗往往叙事、写毋,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
13、瓜洲等都属于思乡诗。教学完首诗,就让学生绐它归一卜类,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对同一诗人的诗作进行归类,从整体上把握该诗人的风格特点。如李白的夜宿山寺朝发白帝城赠汪伦,通过分析就会发现,三首诗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喜欢用夸张的学法,想以奇特丰富,新奇奔放.关于“评述背景”这一环节的安置,个人认为应该是比较灵活的.根据诗歌类型的不同、教学的需要可适当进行调整。因为本模式的第环节是以文带诗,文诗教学索紧连在起,所以只好把“评述背凫”这环节放在了后面,这非常适用于写景状物类诗歌的教学。仃时所准备的短文就包含了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学完短文也就了解了背景,
14、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前面。有时还可以把诗歌背景穿插在理解句意时讲,有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四、扩展练习(说写画用理解J诗敢的情境,并能感情明读,这也还不是学诗的最终目标,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会说、会写、会画、会用。对于些故事性较强的诗(如杜甫的春里),要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结合课堂上的所学,把它进行再加工,编成故事,理相传讲,加深对诗、诗人及那个时代的了解。对于诗中有画的诗,则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想象凝于笔端,见于纸上,成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样既学了诗,又练/画,还培养J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历的提高。画完之后,还可以激励学生从书法的角度
15、把诗的内容写到自己的画上。对于一些意境深远、语句凝练优美的写珏诗,在充分理解诗歌情境的基础上,我乂引导学生想象,丰常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增进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让学生先说、议,然后再写。在诗情诗境的启发、引导下,不少学生都写出了优美的、有创造性的优美散文。比如我让学生根据“一枝红杏出墙来”写一篇短文,结果有位同学在他的文中写到:高墙上那枝沐雨的杏枝,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翁,手里拄者拐杖,像是在春雨中凝视远方,又像是在沉思前程、往事出丁原句但又不I可于原句,想象丰富,很有新意。还有些诗,学完之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去使用。如老师给学生写评语,往往会用上“希望你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再如我们常讲的一句话:你之所以不了解自己,就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就是为了用,学生会用自己所学到的古诗,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喜悦。“扩展练习”之一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放在活动课上去上,或者是放在习作课上去上,这样就不单独占用课时/0这种不同于般的古诗教学模式,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是为了用”、“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原则,在实际操作上很科学、灵活、实用、有效,符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理念。当然,我的这种故事教学模式改革肯定还会有一些缺点,但我会不断深入地做下去,反思、总结、实践、提高,争取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