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估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估报告“十四五”以来,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分工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质量为先,增强服务能力,强化发展保障”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并切实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今年是规划执行落实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按照相关规定和关于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安排部署,对纲要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对2025年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分析,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十四五”以来,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扎实推进,教育面貌
2、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深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将教育发展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部门牵头、社会各方参与、上下协调联动、城乡发展兼顾、注重长效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规划实施,教育发展有序推进,总体实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五年规划目标任务预期能够完成。截至2023年,有各级各类学校1.1万余所,在校学生500万人,在职教职员工4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6%,义务教育巩固率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二、重点任务实施情况1 .教育强城全面推进。按照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建设教育强城工作,成立教育强城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通过深入调
3、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了解掌握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为研究制订加快建设教育强城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奠定基础。坚持根据发展趋势开展教育基本建设的原则,前瞻性规划和布局教育基本建设,建立教育基本建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完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聚焦入学入园矛盾突出区域和资源相对薄弱地区,优化基础教育设点布局。建立适应高等教育事业规模调整扩容、内涵发展、布局调整的校舍资源保障机制,有效保障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重点学科科研用房建设,进一步优化高校空间布局结构。鼓励各区将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在高校内,探索学校文体设施建在社区,促进资源共享。推进美丽安全校园建设
4、,完善现代化的学校后勤保障体系,提升校园基本公共服务能级。2 .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融合发展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工作体系,深化高校课程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改革,完善高校育人和中小学校育人机制,健全大中小幼纵向衔接、课内课外和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丰富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注重职业教育与
5、产业需求侧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文化基础,加强技术技能训练,培育工匠精神。强化高等教育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建构经验。推动中小学创新创造教育,开展项目化研究型学习,推进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创新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打造一批基础学科基地学校和项目,重视信息科技、科学实践、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教育。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推动体育特长人才跨学段、跨体系的贯通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基础教育体育课刚性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
6、身心特点,突出体育素养培养重点,引导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美育教学工作,推动各学校坚持以艺术课程为主,开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艺术课程,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设五育融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创新校内劳动实践,繁荣校园劳动文化,重视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开展多样化社会劳动实践,建设若干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在劳动中激发创新创造力。3 .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全面
7、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启动实施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家庭科学育儿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为适龄幼儿家庭提供有质量的育儿指导,引导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念、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扩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提供以普惠性为主的托育服务,构建托幼一体化体系,完善托育服务综合监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托育机构。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科学规划资源布局、创新办园体制机制,确保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开展教、养、医融合的科学保教,以常态化、过程性质量评价为重点,推进优质园创建工作,巩固幼小衔接成果,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双向衔接,杜绝幼儿园小学化便向。鼓励各区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
8、均衡发展区,强化优质资源带动辐射作用,增强学校内生动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学区集团和新优质特色学校,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持续推进初中强校工程。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秩序,开展中小学特色学校和项目创建工作。促进义务教育提质增效,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加强教考一致的教育教学管理。持续推动创新创造教育发展,深化小学低年段主题综合活动课程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创造力研究和实践项目。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办学定位,依托规定课程,推动普通高中由标准化、同质化向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
9、化发展需求。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所有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严格落实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标准。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师资、校舍、设施设备资源,满足选课走班等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设点布局,启动融合教育实验校建设,应设尽设特教资源教室,进一步健全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学段特殊教育有效衔接。提升医教结合服务能级,拓展医教结合干预支持范围,建立,一生一档,动态跟踪机制。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课程支持体系,建立融合教育分层支持体系,改进特殊学生评价机制,切实推进融合教研,畅通课程与资
10、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强化条件保障,加强师资配备,推进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努力满足各类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稳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引导高校专注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鼓励引导高校立足办学定位、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冷门“绝学”学科,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急需领域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培育紧缺人才。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相关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为破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和管理难题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探索基础学科和关键学科长学制培养模式,开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加快建设一
11、流本科教育,加快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持续完善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分类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精准指导服务。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精中职、做强高职、建设若干新型职业院校,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持续完善贯通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基于能力本位一体化的贯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动市级规划教材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融媒体教材,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创
12、新。强化校企双元育人,健全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根据专业特点及行业需求,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发挥职教集团集聚资源的平台作用。健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督导评价制度,重点考察学校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能力。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形成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4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加快完成中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推动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加快高中学校学科教室、创客室、多功能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以满足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强化普通高中共同体建设,推进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等各方面资源共享。
13、深入实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大力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探索实施分层走班教学,适应高校制度改革需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找准学生学科定位、专业定位、方向定位,促进学生全面、终身、个性发展。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组织并巩固拓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持续开展教书育人评选等活动,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加大自主培养和引才力度。优化实施学者计划,
14、实施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行动,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团队,发挥高校创新人才警水池”作用。推进人才数字系统建设,为科学遴选人才、准确评价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健全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实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引航工程培养计划。聚焦青年人才培养,深入实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推进教师产学研践习、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计划。深化实施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加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高校强师工程,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水平。至2023年,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占比为90%;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占比为85%,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65%,提高了6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教师硕士及以上占比为7
15、5%,提高了5.5个百分点。6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建设,稳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推广教育改革经验,总结推广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经验,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成果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重点评价学校落实全面领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学、安全稳定情况,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一线学生工作。改革学生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完善义务教育“以
16、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镇(街道)办初中、小学以市(县)、区举办为主。完善普通高中管理体制,加强对普通高中的市级统筹指导和管理,推动中心城区普通高中划归市管。支持符合条件的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扩大社会参与,培育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着力形成共治共享、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7 .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构建规范、智能、可持续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提升数字教育资源高质量、普适化、个性化水平。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库与学校校本资源库,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教材与教辅资源、职业院校实训资源和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发。构建“平台+资源+智能应用”的资源创新与流转体系,提升智能课件等新型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和个性化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共享共建、多渠道供给的资源建设模式,引导学校综合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监管本校资源建设情况,借助数据支持发现薄弱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质量。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人的现代化,统筹推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