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设跆拳道课程的对策研究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开设跆拳道课程的对策研究 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开设跆拳道课程的对策研究【摘要】:跆拳道运动具有独特的内外兼修特质,继承并发扬了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通过跆拳道练习,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做强拼搏精神,提高道德案虞,完善人格品质.教育部最近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除情况在教孕中适当选用新兴运动项目”。这为跆拳道进入中小学提供了政策依据。【关彼词:跆拳道JJi目;中小学体育:可行性:对策【正文】、跆拳道项目1.跆拳道运动独特的内外兼修特班跆拳道是一项运用手足技术进行搏击格斗的朝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功能。跆拳道的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不仅蕴藏着价值追求和道
2、理闸糅,还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正义精神。因此练习跆拳道可内修精神、品质,外修技术、体质。练习跆拳道既可以锻炼身体.乂有助于在青少年的成长期培养出坚韧的意志品侦和忍让谎恭的美德。2.练习人数广泛跆拳道运动自1992年传入我国以来,发展非常迅速。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于1992年IO月在北京成立,同时跆拳道运动被纳入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它集运动、娱乐、艺术于体,是文明社会里的种时尚活动。目前大众跆拳道馆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学分以中小学生为主流.二、中小学体育1.中小学体育课堂的特征中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有必要仔细研究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规划教学内容,引进更多新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渐爱上体育。2.国家对体育课程的相关政策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3(以下简称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舞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JR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遨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三、跆拳道运动
4、进入中小学的可行性分析(一)跆拳道项目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屣1.跆拳道运动可以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健康跆拳道的练习内容丰富,包括基本技术、品势、实战、特技、功力检测等.可以满足学生们的不同练习需求。跆拳道是项较全面的运动,练习时需要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它涵盖r上下肢的运动及配合,可以发展和提高人体的各项机能。2.练习跆拳道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跆拳道在练习中要求发声声势。在踢击脚靶和实战练习中大声呼喝,这样可以增加攻击的力量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兴奋性,使练习者更快的掌握正确的动作,并提高练习者的斗争勇气,培养其不服输,不害怕的精神,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的大声叫喊和快速有力
5、的踢击脚靶都可以发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二)跆拳道运动有利于中小学生塑造健美身形跆拳道是一项比较全面的体育运动,在练习过程中要求练习者上下肢要协调配合发力,各个肌肉群体协同运作。长期进行科学有效地练习,可以消耗部分脂防组织,使身体变得轻盈敏捷,通过踢腿、闪腹等动作使下腹的肌肉更加紧凑强健,减少腹部赘肉,特别是对女性群体有很好的塑形功效。跆拳道特有的俄炼功能H至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不凡气质.(三)练习跆拳道的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身修养前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说过“跆拳道机动灵活,勇敢减强。学习跆拳道能健身、防身、修身”。世界跆拳道联盟副总裁李仲佑说:“跆拳道是行动哲学,跆拳道是正人之道、
6、育人之道”。跆拳道中的“道”,慈敏若种精神追求和信念,就是具仃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人正直、献身社会的崇高信仰.(四)通过观赏跆拳道竞技,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跆拳道集竞技、健身、品势和个人晋级为一体,因此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及休闲娱乐性。比赛或者实战时,双方队员一边要斗志斗勇,同时还要展示自己的高超技术动作。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跆拳道的功力检验(击碎木版或比砾),更加精彩绝伦,所以具有很高的欣觉价值。可以培养小学生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跆拳道具有智育功能,跆拳道运动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方的一举一动,并迅速思考对
7、策,研究战术。这能全面发展观察力,促进思维和应变能力的提高。可以训练记忆力和提高思维创造力,以此促进智力的提高。这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相呼庖。(六)练习跆拳道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跆拳道的练习内容很多,包括各种踢法、拳法、防守反击的技法以外,还可以练习兵器、I禽拿、摔锁、对拆自卫术等防身自卫功夫。可以使者少年身手敏捷,提高防身自卫能力。(七)政策的可行性教育部最近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全国体方局长会议上强调:“坚持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
8、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跆拳道进入中学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四、促进跆拳道进入中小学的对策1.保证体育课的上课时数按照国家课程的规定,中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很充足,可以在完成传统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课是青少年参与体育假炼的主要途径,学校应该根据国家文件要求,落实好体育课的上课时数,确保体育课的保侦保量的实施,使学生的跆拳道学习有课时的保证。2 .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跆拳道运动应该是一项在室内进行的运动项目,要求光脚在跆拳道训练垫上进行练习。光脚练习一方面可以使练习者很直观的感觉到脚用力的部位是否正确:另一方面,练习者最大限度的增强踝关节以及脚背力量,使动作舒展、自如。
9、因此必须有宽敞的教室口铺上跆拳道垫子,需要脚靶,在实战时候需要护具对学生进行保护,3 .加强跆拳道知识宣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跆拳道的求知、求学欲望。平时学校应该做好跆拳道运动的宣传工作,在学校可以开设跆拳道社团、跆拳道辅导班、兴趣班,并且定期的在学校组织比赛或者表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的方式,吸纳更多的练习者.4 .提高学校领导对跆拳道的重视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跆拳道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可能性。首先应该积极向校领导宣传跆拳道知识,使他们更深入了解这个项目,认可这个项目在中小学开展,其次平时在校内多开展各种有声仃色的表演和比赛,甚至组织他们多
10、参加各种级别的跆拳道比赛,取得一定的比赛成绩,促进学校领导对跆拳道的全视.5 .加强对册资培训深造,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内部的跆拳道教师严重短缺,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1)邀请跆拳道馆教练经常到学校培训。(2)为本校体育教师多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3)引进退役跆拳道运动员,以及优秀毕业生,目前我国各师葩院校体育系都已开设了跆拳道专业课,这对解决跆拳道教师有了很好的保证。6 .加快教材的建设,安排教学内容体育教材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体育教学思想和社会实际需要,为教师指导教学和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活动、培养体育意识和能力
11、所编写的文字或图片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及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载体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聘请跆拳道专家、教授、学者研究制定跆拳道体育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形成完善的教学机制,为跆拳道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全面开屣奠定基础。同时要规范教材的使用以及加强对跆拳道教学的监督,督促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7 .拓宽跆拳道进入中小学的方式为了促进跆拳道进入中小学,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跆拳道作为基础课程进入中小学,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对跆拳道的需求。(2)针对有蚂开展阻力的较大,但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学校,可以先把跆拳道作为兴趣班或者课后补习班的形式引进中小学,然
12、后随着时机的成熟,把跆拳道列入学校的常规体育课教学计划中.(3)有些学校由于学校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场地,器材,教肺都严重不足,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可以在学校通过兴趣班或者社团形式开展。五、结论与建议1 .中小学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认知程度很高,他们都认可跆拳道运动对中小学生的价值。2 .通过调查统计跆拳道进入中小学的优势有:课时充足、场地设施比较健全、学生的需求强烈,动作简单易学,安全性较高:劣势有:校领导支持中小学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并不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统一的教材。3 .在校内多开展各种有声有色的表演和比赛,取得比赛成绩,吸引学校领导对跆拳道的重视。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3、,完善教材、拟定教学大纲,解决跆拳道进入中小学的主要问题。4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把跆拳道项目引进中小学:(1)作为基研!课程进入中小学,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对跆拳道的需求.(2)先把跆拳道作为兴趣班或者课后补习班的形式引进中小学,然后随着时机的成熟,把跆拳道列入学校的常规体白课教学计划中。3)有些学校场地、器材、师资都严全不足,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可以在学校通过兴趣班或者社团形式开展。【一考文献】1中隼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仝民健身计划阚要M.1995.2中华人K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牧音及羊全面拒递素质教育的决爰叫.1999,6.3中华人K共和国我弯部.全日制义务技Ir小学(1一6年级)体育中学体H与健家(8-12年次)课程标准(实年槁)M.2001.8.4马振水.胎本道运动风施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心势J.河无体育学浣学报.2001.4.5李艳.昭拳道1.M.西安:百安体有学废教材处.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