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摘要:i目工作是学校的灵魂,它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课是中学他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其注重的是道德知识的讲斛,忽视道憔情感的陶冶和激励,导致课堂上讲解的道德知识不一定能够内化成为学生的道镌信仰。因此,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显性课程,具有一定局限性。隐性课程的提出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隐性课程能够借助学校内的切有利因素,使道谯教育生活化、现实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从道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看,中学隐性课程的镌目功能表现为:引导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激励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学校应进行周
2、密的设计开发,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要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学隐性课程德行功能开发一、中学隐性课程的内涵1(一)中学隐性课程的由来2(二)中学隐性课程的特点2(三)中学隐性课程的范困3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4(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4-)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夭然联系5三、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6(一)引导道德认识的功能6(一)陶冶道德情感的功能7(三)激励道德意志的功能7(四)培养道德行为的功能7四、发挥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策略7(一)加强美丽校园速设7(一)重视制度管理科学化9(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9(四)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功能9五、结束语10参考文献1
3、1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降性课程的思考。多数人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版性课程被提出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正规课程之外,还学到了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易被察觉,却影响深远,这就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无形课程等。隐性课程从萌芽时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已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对于隐性课程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颇有分歧。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一)降性课程的由来最早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杜威和克
4、伯屈,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学生在学习正规课程的同时,还学到了有关学习态度、价值、信念等情意方面的东西,即“同时学习”,其学生克伯屈继承并发展r这思想,提出了“伴随学习。”1966年,美国学拧杰克逊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认为,的性课程是非官方的隐含的信息,即学校和教市里存在的人际关系、奖惩制度和权威影响,学生从中获得忍耐、等待、驯从等社会化必具特点。美国学者范兰丝(YauUnCe.E.)在1991年将隐性课程界定为“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行实践和结果隐性课程被认为是不公开的、非预期的,隐含的或未被认识的.我国学者对院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5、。班华认为潜在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唐晓杰将其界定为“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靳玉乐先生认为:“隐性课程是处于相对哙蔽的状态、无明确的教学计划,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固定的课堂,但是潜敕在校园的方方面面中,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痂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仃意或无意地传递绐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赳冬莲.国外Iattijt和浅析U).IS外职业数育,2003(02)7-6.,郑金洲.M1.fi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U1.外国教育动态.1989((三)W65
6、0,Hf华.电性深W1.j个性储热形成U1.数有研究.1989(12):1-25.,强晓杰.西方“跄IKi果程”研究的探析1.J.华东伸范大学学报,198(12):13-55.(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以上学者的解样中可知,他们阐释了哙性课程某些方面的特点,从教育内容上看,隐性课程包含价值、经验、观念等学术和非学术因素:从课程设计方面看,隐性课程无明确的教学计划,无法预期潜在的教育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是在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的:从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教科书,却可以认识和把握它的作用,若教师善于利用隐性课程的规律,就会对学生
7、产生各方面的影响。二)隐性课程的特点根据除性课程的内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预期性隐性课程的非预期性是指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受到教育,教育者无法预测和控制教学活动中的所有教育要素和状况,没有具体的计划,也无法预料其教育效果。有时隐性课程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教师通过教学智急巧妙地利用和处理,都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持久的影响。2 .潜在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具有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其外显性和计划性显而易见,而解性课程是在校园环境、情境氛围中存在的,是学生在无意识的、非预期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影响。3 .多样性
8、隐性课程缠含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底缢,物质环境、管理体系、人际交往、精神和价值的追求等,包含学校环境的各个方面,受到校园之中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4 .易接受性相对于强制的、死板的知识,隐性课程往往以学习匏围、生活情境、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形式存在,在渐进、黑陶、激励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中的内容和体验。5 .深远持久性学生对于个老师的深刻印象往往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等,而很少是这个教师所教的知识,同样,显性课程中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忘却,但对于随性课程而言,它是通过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牛.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会深远持久地影响人的一生。新JE
9、乐.潜在课程将论J.课程.教材软法.19M(O6):18-51.(三)隐性课程的范IS1 .学生在学校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对丁中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习和自我认识的形成.中学生总是通过同辈关系来认识自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形成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不稳定的时期,虽然他们对独立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思想缺乏全面性,该特点助长了观念的极端主义和分裂。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师生交流对话等,从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我们知道期
10、待与赞美,暗示和诱导能够激励学生,除此之外,礼记中说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师生间良性互动能促进教学相长。因此,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2 .在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化、非制度化的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是以校园文明、校园精神为特征的集体文化。如学校班级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作为成员共有的信念、价位观、态度的集合体,不以人意志的转移而存在,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院性课程还包括在学生课余活动中体现出的校园文化,如诗社、棋社、文学社、体育竞赛等等,最能体现校园精神和风气。优秀的校园文化会促进学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
11、道例素质的提升,塑造良好的道优情操,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校园精神翻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年累月,会形成有进取心、有知识有素养的良好品质。3 .校园环境中的物所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所处的物理环境,涉及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园教室的设计安排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学校宿舍是否舒适,影响学生的休息状况,学校食堂是否供给卫生、营养丰常的伙食,学校基础设施的质量聘影响学生对于学校的看法和反应,随之影响价值观念和态度。“物理环境对人的思维有较大即响:单调、阴沉、刻板的环境使人的思维难以展开并产生一种忧郁的心情,而丰富的视觉环境能够提供大量的
12、视觉提示,使人精神舒畅、思维清晰敏捷。就物理环境而言,学校应该提供宁静优美、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的学习场所,有很多学校强调绿化就是为了创设一种绿树成陶、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给师生提供有益的、健康的心理体验和态度。总的来说,隐性课程包括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学习,其强调学校物质环品也显.潜在课程初探U1.枚肝研究,H7(I1.):48-62.境、校园文化、同辈团体、教师的人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德育工作在系列改革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中学第育管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攻克这些问题,必须
13、从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入手,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与现实去活联接起来,而不是将道勰认识与道德情感割裂开来,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重视“德”的地位和作用,修身明诬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目标中,不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是培养四有新人,都将“德”放在首位,坚持德育重要地位,培养镀才版备的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家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福建设,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和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奋斗在教育一
14、线的政治教师及憔育工作者不断深化课堂改革,重视馅育理念与实践的结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学谯育工作仍存在种种问题。1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时难以改变自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与原来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至大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学校镌目工作方面,中学德目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镌品质、个体心理素质等等,缠育目标层次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全面,但教育考试制度的功利性导致r重智育轻憾育的问题,评价一个学生的案质仍然将成绩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局面时难以改变。2 .学校德育工作浮于形式,实质意义不大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很多,包括中学各科教学、共青团和班集体活动、学校开展
15、的教育活动等等。无论哪种途径,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学校德育的实施,影响若班风、班级舆论的产生,与家长沟通监护工作,而班主任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学校德育活动繁杂,许多德育工作计划往往浮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实施意义。3 .部分教师思想停滞、教育方法不当教育解决的三大问题是“为什么教”、“用什么教“、“怎么教”,即教育目的、内容和教育方法,教白方法受到目的和内容的影响,反过来为目的和内容服务。数育方法要科学而灵活,如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等,如果只是单调说教,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应对,那么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中学德育工作现存的种种问即说明:德育
16、工作的展开,需要拓展新的领域,开翎新的视野,采取灵活的方法。从隐性课程的思路入手,教育者要注重知识与道撼的同步发展,从潴输知识、埴鸭式教学的走出来,使他们从学校生活的气氛、人际交往、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这正是发挥隐性课程的特点。(二)院性课程与德育的天然联系1 .降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观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人类社会中,价值观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知道,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史杂的实践活动,具有很明显的价值性,而随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传递给学生的经验、观念、态度等内容恰恰具有价值性,对于正处于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