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恩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2024年6月目录一、“十三五”科技发展成就1二十四五”新机遇和新挑战5三、“十四五”科技创新新使命7(一)指导忍处7(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9四科技创新发展新举措10(一)加快提仆自主创舟能力10(一)支撑创新型娇济发展12(三)加创新奴体Jt谈14(W)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珑谀15(五)充耳科技创新服务体系16(六)优化创新创文环境19(七)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It设20(八)提升民生和拥军科技水平22五、保障科技创新发展24()加强组织领导24(二)加大科技投入25(三)克4创新政策25(W)加强科学技术的及和宣传工作26(五)广运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
2、流2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机遇,落实“江门科创十条“,以创新驱动“八大举措”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紧紧围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重点,以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以高效、优质的服务态度,激发全市科技创新积极性;以健全、公平的制度规范,保障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科技投入取得提升。2020年度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达到2.53亿元,是2015年1.12倍。“十三五”期间,政府科技累计投入达2.69亿元,为恩平市科技创新发展落实资金保障。一一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至2
3、02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2家,是2015年(9家)的10.2倍。2020年度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4.95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0.34%,比2015年提高了12.59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果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授权专利3826件,其中发明专利77件;广东省、江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累计立项72项,组织和指导全市50多家企业或团队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江门赛区)、江门市“科技杯呛I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累计获省级奖项4次,市级奖项12次。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至2020年,全市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江门市工程技
4、术研究中心67家;江门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60.16%o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全市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孵化器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众创空间3家,众创空间面积0.4万平方米。建成恩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珠西声谷科创园动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载体、孵化育成体系平台日趋完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通过深入加强政府、企业与省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与交流,创新合作机制,与广州大学共建恩平市-广州大学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与五邑大学共建恩平市-五邑大学产学研创新联盟、恩平市全域旅游研究院,与贺州学院共建贺州学
5、院一恩平市“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建设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恩平工作站、广东海洋大学校外实训基地,为我市企业搭桥引线,不断为我市企业导入先进技术、优质项目、高层次人才等方面资源。人才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成立全国博士后创新(江n)示范中心恩平分中心,打造泉林人才驿站,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服务力度。2019年3月,开设“贺州学院恩平市电声班”,开展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博士8人(含在站博士后5人),硕士10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2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867人,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3人,高技能人才473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竞争性扶持县级重点人才项目2个、
6、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个、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1个、博士后扶持项目3个;江门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工作站2家。推进科技金融融合。2018年,成立首家科技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江门恩平科技支行,为科技企业享受科技金融政策提供便利,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政策“四链融合”,“十三五”期间,组织企业累计备案江门市科技金融扶持资金贷款贴息项目33家,扶持企业9家,扶持金额达56.125万元。2020年,全市共92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和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共计享受减免税额2330万元。农村科技推广成效显著。恩平市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与省农科院、
7、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基地3个,成立江门市第一家民办农业科研机构一恩穗农业科技研究院;重点组织实施了优质稻产业带项目等一批校企和政研企等协作示范共建项目,设立新技术新模式攻关点6个,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恩平市丝苗米产业园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创建江门市级农业产业园5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省级农业特色产业项目15个,地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1个。“十三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与实现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8、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成果少,重点行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严重不足,核心技术攻关的积极性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动力不足,产品多是低端模仿和代加工为主;二是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相对较少,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科研资金投入额差距仍然明显;三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人才保障有待落实,人才流失问题仍待解决;四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高,素质较强的创新载体基数小,部分企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仍较落后,还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技术部门和制定健全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五是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建立。2 .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一是扎实开展小微双创工作。围绕全国小微双创示范,
9、建成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核心和重点基地,加快形成完善的孵化育成体系良好的小微企业生态,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三大工程。大力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抓好科技型小微企业认定和名录库动态管理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均可享受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二是提高创新创业大赛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宣传企业产品形象、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建立投融资对接渠道的作用,为企业、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大赛宣传推广和投融资对接工作机制
10、,组织更多科技型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三是探索众包、众创、众筹、众扶四众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等推动创新创业模式,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机制,以四众促双创。牢牢把握“互联网+新业态下的发展机遇,推进科研众包,用众包思维解决科学技术难题。拓展众创空间,用众创思维开拓全要素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发展科技众筹,用众筹思维加速科技与金融的广泛融合,发展众扶平台,用众扶的思维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难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体系,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培养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新办学模式,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三是充分发挥全国博士后创新
11、(江门)示范中心恩平分中心作用,加快推进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建设,引进培育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推进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建设,健全海外侨务资源网络,挖掘侨智侨资侨力,吸引更多侨乡资源参与科技创新。3 .实施人才工程计划。鼓励广东道氏、百强陶瓷和锦兴纺织等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国家、省和江门市重点人才工程,积极构建海内外引才网络,常态化拓宽高端科创人才引进聚道,力争在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方面实现突破。(八)提升民生和拥军科技水平1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和植保站等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新
12、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设施农业,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升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围绕水稻、筋菜、生猪、水产等产业,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全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以“恩平大米、筋菜和马铃萼”为重点着力抓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镇(村)。抓好优质马铃薯种植,以水稻品牌提升、良种良法、“五位一体”等项目为抓手,创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活动,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再夺丰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恩平筋菜、马铃著、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加强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
13、院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转化与应用。鼓励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通过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等系列措施,健全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新型民营农业科技支撑机构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开展多元化农技服务。2 .加强生态环保科技支撑。重点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防治、塑料污染防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引进与示范推广。持续推进科技支撑节能减排行动,加快开发环保材料、清洁能源等领
14、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和设备,按照“成熟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加快推动生产设施的更新换代。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监测及预警平台,加强社会环境与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提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3 .加强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领域科技支撑。围绕食品安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中医药服务”、“职业病防治”、“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及消防、“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应急救援、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科技行动计划,努力推进全市人口与健康、中医药发展、食品卫生、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体育事业等领域的科技进步。4
15、.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积极开展科技拥军工作。加强军地合作,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协助部队开展科普教育、科技攻关,传播世界军事科技的前沿知识;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帮助部队人才培养、科技练兵、战备执勤等提供技术指导及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帮助,解决科技练兵中遇到的困难;根据部队建设需要,协助部队进行装备革新和技术改造。5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信基站规划建设,加快5G通信基站建设和网络应用,实现5G网络镇村全覆盖。推动5G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开展跨产业、跨领域的创新合作,加快建设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增强高端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
16、能化升级,加快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管网、智慧物流等设施部署。围绕公共卫生、工业生产、公共事业、公共安全、智慧农业等领域和场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拓展应用,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慧灯杆建设。五、保障科技创新发展(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定期研究、谋划和部署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市科技管理部门统筹职能,加强各部门和各镇(街)、园区的合作,完善市、镇两级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十四五”科技发展重点工作。各镇政府(街道办)、市各相关部门要强化职责和协调配合,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职责,加强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强化工作监督考核,确保各项行动任务和具体目标得到认真落实。积极争取国家、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