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ppt(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我院儿科临床疗效分析u 万古霉素是20世纪50年代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 抗生素,主要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u 早在1956年,本品就开始应用于新生儿,但由于其突发的皮疹和静脉炎(也称红人综合症)、耳聋和肾脏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1960年其禁用于新生儿 u 80年代起,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菌群,加上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出现,万古霉素开始在临床重新使用。 万古霉素是各大权威指南收入的用于治疗MRSA相关感染的一线用药-欧洲心脏协会(ESC)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指南-美国抗感染协会(IDSA)关于肿
2、瘤病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指南-美国抗感染协会(IDSA)关于导管相关的感染治疗指南万古霉素类别抗菌谱适应症糖肽类抗生素革兰阳性菌是治疗MRSA感染的一线药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在20世纪50 年代中期,国外学者提出,对万古霉素推荐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 也有研究认为,万古霉素的TDM 在肾功能正常患者中没有必要,根据现有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公式和医师经验给药,基本可以控制患者血药浓度在达标的范围内 万古霉素药动学:万古霉素主要为静脉注射,体内极少代谢,大多数以原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万古霉素的药动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分布期(t1/2)和消除期(t1/2)分布 :成人0.51小时 儿童最短 0.0
3、50.49小时 ,最长4小时,平均2.83.7小时 清除 :成人t1/2为46小时 ,儿童的t1/2为410小时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5m,4.6 mm250mm);流动相:乙腈:KH2PO4溶液(0.01 mol/L)=10:90;柱温:30;检测波长:236 nm;流速:1.0 ml/min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用万古霉素治疗的儿科患者239例: 1、性别:男124例,女115例 2、年龄:1月-12岁 3、诊断:肺部感染181例,败血症56例,其它2例 4、细菌培养+药敏实验(217例细菌培养呈阳性
4、,100%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 5、合并用药情况(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舒普深、马 斯平、凡林或利尿剂等)我们对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相关研究万古霉素疗程用药前至后Scr,BUN,Ccr合并肾损的危险因素观察指标观察指标高血压 糖尿病 肾毒性药物血清谷浓度病例数(n)百分率(%)10 mg/L4117.25-10 mg/L4518.85 mg/L15364.0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布情况 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 239例患儿滴注万古霉素后,血药谷浓度都很难达到文献推荐的治疗窗范围 ,且变异系数较大 说明万古霉素的代谢个体差异显著,仅通过药物说明书和医师经验给药,很难使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范围,必须借助血药浓度
5、监测来实施精细调控。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临床医师普遍担心万古霉素用量过大使患儿出现药源性损害,经验给药剂量偏小,造成血药浓度都普遍低于治疗浓度范围,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必不可少 。 统计发现,有41例(18%)患儿谷浓度17.2 mg/L,虽未发现明显肾毒性,但远期损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出现的不良反应:239例患儿中出现5例腹泻;25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1例2个月,5例4个月,6例9个月);最新研究Guidelines for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MRSA in
6、fections in the UK(2006)We consider the evidence is that the upper limit of vancomycin pre-dose levels might best be set at 15-20 mg/LGuidelines for UK practi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RSA infections presenting in the community (2008)万古霉素谷浓度应为 15-20 mg/L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in adult patient: A consensus review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 the 万古霉素谷浓度应维持在 10 mg/L以上在万古霉素的治疗过程中(包括长期治疗),使谷浓度精确地维持在10mg/L以上是取得临床治疗成功并有效地防止耐药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