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焦虑与应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焦虑与应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焦虑与应对网络圈群作为高校贫困生重要的社交载体平台与资源获取渠道,同时也给其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新媒体时代圈群文化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心理焦虑。应在学生层面注重三种“网络内涵”的培育,学校层面发挥三个“网络育人”的作用,社会层面实现三方“网络责任”的联动。后脱贫时代高校贫困生仍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多来自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加强其培育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战略性任务。以资助育人为主体,以心理育人、网络育人为两翼,探索此“一体两翼”模式下高校贫困生个人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是现今资助育人的主要共识,而其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素质与能力
2、培养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新媒体时代网络圈群已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诱因。1对新时代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焦虑的研究,可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与路径指引,也可完善并丰富高校心理育人和网络育人的方法内涵与理念创新。应对网络圈群下高校贫困生心理焦虑的意义1、心理育人的贯通作用:从“育人”到“育心”高校贫困生在求学期间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心理焦虑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身内心世界不够强大、心理素质不够过硬。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贫困生未来成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贯穿其人生发展的始终。因此,只有更好地重视好、研究好、利用好
3、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才能让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现从“育人”到“育心”的跨越式发展,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基础与保障作用。2、网络育人的助推作用:从“助人”到“助能”网络伴随着现今大学生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未来与发展,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亲密无间的“伙伴”与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作为自身资源有限的高校贫困生。让网络成为帮助高校贫困生完善知识体系架构、弥补资源获取渠道、拓展自身视野眼界的重要技能,是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绕不开的话题,只有加强网络素养培育、注重网络技能提升,才能更好发挥网络育人的助推作用,使资助育人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资助育人的铸人作用:从“成长”到“成才”随着现今资助模式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迎来了新发展,既要托底解决“有学上”,还要助力“上好学”,最终实现“能成才”的目标。新媒体时代万物互联,资助育人工作也需要创新求变、多维探索,使得高校贫困生在网络圈群文化背景下做到破圈知物、提高认知。此外,正确认识网络圈群有利于高校贫困生高效率应对其情感同步化、关系网格化、身份拓扑化、形象虚拟化等带来的困扰,这是互联网时代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路上必须勇敢完成的挑战。新时代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1、对圈群内部信息的猎奇性高校贫困生由于先天经济因素,导致自身知识涉猎较窄、接触资源有限、社会阅
5、历缺乏等不足,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的好奇性,相较于其他普通同学更强烈、更渴望、更关注。而网络圈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内部信息交流保密性,也是网络圈群文化所体现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图群信息的不对外性对当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黏性,使得高校贫困生对各种网络圈群趋之如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自身的心理需求暗示自己不希望被孤立,需要积极融入更多的网络圈群,能够与同龄人一起谈论共同且有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网络图群已成为网络时代社交的重要平台,网络圈群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对于资源匮乏的高校贫困生来说更是如此。加入更多的网络圈群意味着第一时间可获得更多的信息、机遇等,因而网络圈群自然而然成其生
6、活中少数有效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对自我精神情感的慰藉性大学时代是当代青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也是精神与情感的懵懂、焦躁、波动期,特别是恋爱等不可回避的话题。高校贫困生在自身遇到精神匮乏、情感枯燥时,网络圈群成为他们寻求心理慰藉的主要去处。一方面,高校贫困生因其经济因素导致的自卑、月食怯的心理特点,甚至会伴随着人际交往等心理焦虑问题。他们中的社恐现象更为普遍,比如他们同样渴望爱情,更希望得到异性的认可,只是困于经济等因素羞于表达。另一方面,网络圈群有其固有的文化属性与图层价值观,网络圈群文化包含着高校贫困生共同的话题、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等内容,为高校贫困生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7、资源。这些也给正处在精神与情感困惑中的高校贫困生,提供了心理慰藉。3、对个人困难挫折的治愈性网络圈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团队与集体的概念,群体在某些时候扮演团队与集体的角色,特别是在个体遭遇困难与挫折等心理焦虑时。一方面,从自身原因看,贫困家庭的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自身可提供应对的资源有限,加之自身心智不够成熟、心理素质不够过硬,此时寻求圈群内部同龄人的帮助与意见成为最佳选择。另一方面,从家庭原因看,现今高校贫困生与父母沟通交流存在隔阂,如部分高校贫困生来自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原生家庭的矛盾使其对从家庭成员获取帮助、倾诉烦恼失去信心。此时,网络圈群的这种集体与团队归属感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对高校
8、贫困生的烦恼与困惑起到心育作用,也是高校贫困生重视网络圈群的原因之一。网络图群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焦虑的表现1、认知方面:与人比较的倾向人都有攀比之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攀比之心比较严重,特别是高校贫困生因自身条件有限,思想容易偏激、钻牛角尖,如产生嫉妒的心理、对当前自己处境较为失望,甚至有时会对眼前一切比自己好的事物怀有不友好的态度。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固有的习惯性认知下,网络圈群是日常生活中炫耀自我、张扬个性的理想平台,如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等。高校贫困生在自己所在的网络圈群中通常看到的都是比自己优秀的人或事,极易与自身的现状进行联想与比较,不可避免地产生失望情绪等心理焦虑表现。另一
9、方面,中高消费人群和贫困群体在大学校园的出现,也是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在高校校园的延伸与体现。高校贫富学生在网络圈群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社交、性格、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是他们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射,这种贫富差距对高校贫困生思想认知与价值引领容易产生消极影响。2、行为方面:现实社交的缺失当今在校大学生有太多的标签,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网络“原住民”,网络伴随着他们的出生、成长和未来。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们花费在网络世界中的时间占据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现实沟通、社会交往反而不够。高校贫困生在现实中因人际关系障碍、沟通能力欠缺、见识面较窄、自信心不足等产生的心理焦
10、虑现象更为普遍。面部表情、四肢形态、语音语调等也是现实交流的一部分,且传达的信息更丰富,与面对面交流容易焦虑相比,高校贫困生更愿意选择网络交流。同时,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网络圈群会耳闻目睹一些不公正待遇,行为容易被错误的论调与杂音带偏,从而加剧其心理焦虑负担。甚至容易削弱法律意识,有时会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违背社会良俗与道德规范,最终误入歧途。3、个性方面:自身特点的淹没现今大学生虽个性张扬,但有时合理地表现自我也有利于自身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网络圈群虽不排斥个体自身特点的展示,但其具有一定的价值同化作用,这对高校贫困生自身特点与特长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
11、作用。一方面,高校贫困生由于胆怯、自卑等心理焦虑带来的自信心不足,同时也会因为顾虑太多,臆想积极表现会招来圈群内部人员的妒忌、孤立,担心被迫移出圈群,从而较少展现个性。另一方面,网络图群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贫困生在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的重构与延伸,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圈群的组织方式来维护自己相对较少而简单的社会关系。相对于积极展示自我个性与特长而言,更在意自己的网络圈群内的社会关系。总之,网络圈群作为新媒体时代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高校贫困生谨慎经营圈群内部的社会人际关系已成为其心理焦虑的原因之一。4、思想方面:独立思考的匮乏网络圈群内部同化性导致个体独立思考辨别能力的匮乏,即个体的决策与行为很大程
12、度上受圈群整体价值评价与导向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对人际关系很敏感,相较于同龄人自身圈群较少,过度看重所处圈群,自己正确或应该坚持的决定往往因与圈群内的“主流意见”不一致而怯于表达,出现类似于道德绑架的现象。个体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会渐渐地退化,甚至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圈群内部所谓的“领导意见”会左右个体的观点,高校贫困生涉猎面较窄,更易被带“节奏”。此外,以网络图群为媒介,许多要求点赞、关注等网络行为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在消耗他们的精力。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高校贫困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会产生对现实的迷失、对未来的迷茫,进而将这种焦虑传导至自身的人生规划、就业等各方面
13、。长此以往,自身心态失衡,容易出现对生活失望的片面认识和负面情绪。网络圈群下应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焦虑的举措1、学生层面:注重三种“网络内涵”的培育加强网络育人内涵培育是根本。网络圈群已成为现今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基础,提升网络修为是解决网络圈群带来的心理焦虑的治本之策。第一,提升网络素养,正确看待网络圈群。网络作为高校贫困生完善专业体系、促进思想开放和拓宽知识眼界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资源有限的短板,但不能忽略过度依赖网络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努力提升高校贫困生的网络素养,做到扬长避短、正确使用和辩证看待,让网络真正成为其弥补自身知识与视野短板的有力工具。第二,减少网络社交,回归现实社会活动。
14、网络圈群作为新媒体时代一种社交组织形式,不是也不应该是高校贫困生社交的全部。作为高校贫困生应该把贫穷当做人生奋斗的底色,而不是心理负担,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到用勤奋创造未来,用人文滋养智慧,用成功提升信心。此外,高校贫困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活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利与弊,培养自己理性平和的处事心态。第三,严守网络规则,做到文明绿色上网。网络已成为人社会的“第五空间”,需要规则与制度约束与维护。2大学生作为未来网络空间的主人,需具备较强的知敬畏、守底线的网络规则意识。高校贫困生在面对精彩与虚拟同在的网络世界时,要抵得住诱惑,稳得住心神,守得住清贫,
15、耐得住寂寞,管得住行为,做到依法用网、绿色用网、文明用网,让网络规则意识成为高校贫困生自我安全的保护网。2、学校层面:发挥三个“网络育人”的作用发挥高校网络育人作用是关键。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拔节孕槐期,可为一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思想与道德修养基础。3第一,发挥网络思政的引领作用。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首要环境”,也是贫困学生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高校要积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加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网络建设,做好思想与价值引领导向工作。特别是对高校贫困生,要在关爱、规则与价值的培育中,通过学生群体融入学校公共生活,提升情感维度上的安全感、精神
16、世界上的丰富感、价值志趣上的方向感,导正其人生发展方向。4第二,发挥网络心理的基础性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贯通性与基础性作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健全“互联网+”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5发挥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作用,如开展立志成才典型宣传,让高校贫困生学有榜样、做有模范。另一方面,建设“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培、管、用、评,提升网络心理育人的观念和能力,并制定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项计划。第三,发挥网络文化的感染性作用。高校不仅是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殿堂,更是人文与思想交流的精神圣地。因此,需要努力建设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网络文化,6引导高校贫困生对积极向上的文化世界敞开心扉,将文学、科学、德育、美育等文化艺术与贫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切实提高其获得感,构筑超越网络快餐文化、不良文化的精神高地,消除网络圈群带来的“心理痛点”。3、社会层面:实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