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提纲.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三个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1、表现:冶铁一一铁制农具:牛耕对于解放人力、农田开垦和耕作方式的进步有划时代的意义。2、影响:土地开发、兴修水利、人口增殖: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发展:导致土地制度变化,促进赋税制度调整:加快社会阶层流动,自耕小农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立国基础,土阶层活跃: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战争促进改革:思想界活跃:中国社会大变局(社会转型)二、社会政治秩序的急剧变化(礼崩乐坏)】、政权下移,从争新到兼并(战争破坏旧秩序)礼乐征伐自天子(西周一一诸侯(春
2、秋)大夫(战国)出春秋五蜀一一尊王攘夷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2、华熨认同:区域统一和民族融合春秋时代的华夏和诸夷区分,并非种族上的不同,而是文化上的差异。大抵文化水平较高,或遵行周礼的那些地区及其居民,都属于华夏;反之都是诸夷。“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通过百年战争和融合,明确了“我是谁?”3、各国变法(政治制度全盘转型)卷秋时期的改革:应对争霸需要,重点是落实赋税征收和扩大士兵来源。战国时期的改革:应对兼并需要,主旋律是富国强兵,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受歧视(无宗法、轻伦理、重功利的文化特征为六国不耻),常年内乱,国势削弱:外争失利,兼并受阻。(2)内
3、容:第一次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编制户籍,什五连坐,邻里监督;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第二次改革:“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普设县制。(3)影响: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层层分权和血统世袭特征的政治体制逐步为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所替代。(弊端:崇尚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缺乏人文精神和自由,民众成为国家的工具)三、百家争鸣(德国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和美国帕森斯“哲学突破”)1、概念:春秋战国的转型时期,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的局面。(注意时间段一一春秋战国;主要派别一一儒墨
4、道法;共同背班一一社会转型:相互关系和而不同)2、形成原因(背景)(1)根本原因:社会转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剧变)(2)经济因素: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生产力进步。(3)政治因素: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分封制瓦解(4)文化和阶级因素:礼崩乐坏(礼乐制度崩溃),私学兴起,造就土阶层。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四、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先秦儒家1、孔子一一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政治思想: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是内在的道德自觉(2)“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一一强调等级和秩序,是外在的行为约束(3)以“德
5、”治民,推行德治,为政以德(不要和孟子的“仁政”混淆)(4)重视政治和人,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开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贡献:孔子编写了六经:言论被弟子编成论语。2、孟子一一“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礼智的“仁心说”一一仁政论(1)主张实行仁政(是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反对以刑治国,注重教化;(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主张“性本善”,人皆可为尧舜(4)倡导“养浩然之气二注意:“仁”和“仁政”不同。“仁”是伦理道德观念;“仁政”是施政纲领。仁政是对德治的继承发展。3、荀子一一王霸并用,提倡以仁义教化和刑罚加强统治,德治法治结合是其思想
6、特点哲学思想(1)唯物主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有规律。人有作为。)(2)“性恶论”(但教化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1)主张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一一倾向于教化,礼为最高目标。(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二)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宇宙本源是道(否定“天命论”:道是外在的,体现客观唯心主义)一一事物关系是辩证(互相转化)老子抉择是“弱者道之用”。政治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一一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彩民”的社会)。2、庄子哲学思想:道(道是内在的,体现主观唯心主义)一一“齐物”(任何事物在木质上都是相同的)一一“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一一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7、一一“自由”(养生主:追求精神自由)政治思想:窃国者诸侯,窃钩者诛。(三)法家一一韩非思想主张:(1)重农抑商,奖励耕战。(2)严刑酷法,奖罚分明。(法治观)(两面是奖、惩:三刀是法(刑法治国)、术(君主驾驭群臣之道,是心术、权术)、势(指君主的威势,是贯彻法、术的前提条件)。(3)加强中央集权(集权观)(4)强调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改革观)(5)主张思想定于一尊,禁止私人讲学(禁言禁事,这是愚民政策评价:其理论对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和秦统一全国起了重要作用。在西汉以后,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四)墨家黑子(与儒家相对立的思想学说)思想主张一一“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儒家重视等级名分、重义轻利。墨家讲究人无差别,讲究实际功利)评价:体现底层利益(统治阶级不满):要求严格(强调自我牺牲,常人不易做到)。(战国兴起,战国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