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口县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交口县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我县是山西省地质灾害较为严市的县(市)之一。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危害大,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极大,特别是因矿业开发、切坡修路、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为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卬发山西省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22)1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交政办发(2014)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交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布山西省交口县地质灾害
2、防治规划(“卜三五”)的通知(交政办发(2019)53号),做好我县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2021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2021年9月25日晚我县回龙镇石咀会发生黄十.崩塌和2021年10月3口晚石口镇后西村发生滑坡,提前撤离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2022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一)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根据2017年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结果,全县范围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78处,其中:滑坡33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8.54%:崩塌18处,占10.11%:不稳定斜坡94处,占52.8%:地面塌陷16处,占&99除地裂缝15处,占&43%:泥石流2处,占1.
3、12机从险情等级划分,特大型1处,大型1处,中型8处,小型168处,经我县聘请的技术支撑单位对全县高陡边坡进行排查后,有康城镇南故乡和北故乡2处列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管理,在地质灾害排查摸底中,有水头镇搭上村和温泉乡响义村共2处列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管理,现全县按地质灾害进行管理的隐患点共有182处。我县全境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39%,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2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39%。(.I)全县降水趋势预测情况预计2022年全县气温普遍比常年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季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其中春季、夏季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偏少,秋季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偏
4、多,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秋季大部分乡镇平均气温偏高,易触发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直等强对流天气。(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根据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和发育规律,结合2021年气候预测和我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降水气温关系的分析研究,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冰雪冻融期(35月),这-期间内气温升高*土体解冻,受土体冻融及土体中的地下水作用的影响,易发生坡体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是主汛期(69月),在时空上降水量分布不均,局部连续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四)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加了对农
5、业、交通、居住条件的需求,为了解决人口不断增长、生活基本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大量的坡地、林地被开屋、被消切,农业开发、交通建设、房屋修建不仅破坏了原有植被,增加了水土流失,而且扰动了斜坡结构的完整性,破坏了斜坡的稳定。在暴雨或灾害性天气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三、2022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受地形地貌、地质结构、降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大麦郊河、双池河和石口河、回龙河河谷两侧及煤矿、铝矿和铁矿开采区的梁状黄土丘陵地貌地带,主要分布于温泉、桃红坡、双池、回龙、康城、石口和水头各乡镇驻地及附近村庄。该区总面积约470
6、.8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7S该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公路有209国道、340国道和224省道,以及多条县乡级公路;主要煤矿、铝矿、铁矿及石料厂均处于该区,主要乡镇驻地及人口密集区均位于高易发区内。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点165处,其中滑坡32处,崩塌19处,不稳定斜坡82处,地面塌陷15处,地裂缝15处、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点密度约0.342处km20该区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亚区,分别为:温泉东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桃红坡镇东南部大麦郊一双池镇大部一回龙乡中部一康城镇东北部一石口东部丁家墉不稔定斜坡、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水头镇南中部一石门乡西部不稳
7、定斜坡、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周边l-4kn范围内,温泉乡中部、桃红坡镇中部、水头镇东中部、石口乡南部、康城镇中部、东北部、回龙乡西部、东南部。地貌类型主要为溶蚀侵蚀低中山区,局部为溶蚀侵蚀中山区。该区面积约294.9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0%。该区地形复杂,地貌单元多样,细小冲沟发育,斜坡受水流侵蚀作用明显。该区人口较密集,人类活动较强烈,以修路、建房、建窑、农耕活动为主。该区内发育地质灾害点15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11处,地面塌陷1处,地裂缝1处,灾点密度为0.047处km20该区进一
8、步可以分为三个亚区:温泉乡中部、桃红坡镇中部、回龙乡西部、水头镇东中部、石口乡南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石口乡东南部、康城镇中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康城镇东北部、回龙乡东南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境内的溶蚀侵蚀中山、低中山区。多为被森林漫恙的基岩山区,面积约494JI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0%。地貌类型主要为溶蚀侵蚀基岩中山、低中山区,山高林密,人口稀少,为县域内主要国有林场和原始森林分布区,植被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相对较弱,偶尔分布小型石料厂、铝土矿和陶在土矿点,均为露天开采。区内发育地质灾害点3处,其中滑坡1处,
9、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1处,灾点密度为0.006处km20该区进一步可细分为3个亚区:温泉乡西部、桃红坡镇西部、水头镇北部、西部滑坡、崩塌低易发亚区,水头镇、石口乡、回龙乡、桃红坡镇四镇交界区滑坡、崩塌低易发亚区,石口乡中部、康城镇西部、水头镇中部突出区滑坡、崩塌低易发亚区。(四)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在大麦郊河、双池河和石口河、回龙河河谷两侧及煤矿、铝矿和铁矿开采区的梁状黄土丘陵地貌地带,主要包括温泉、桃红坡、双池、回龙、康城、石口和水头各乡镇驻地及附近村庄,区内常住人口较为密集,人口流动较频繁,该区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分布有公路、城镇建筑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工程设施、厂矿
10、企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该区总面积约492.26km2,占全区面积的39%。发育地质灾害点168处,其中滑坡32处,崩塌19处,不稳定斜坡85处,地面塌陷15处,地裂缝15处,泥石流2处。威胁对象主要有居民、房屋(土窑、砖窑、砖房)、厂矿建筑、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镇、乡村道路)及其过往行人车辆、耕地、林地等。地质灾害点密度约0.333处km20该区灾害点险情等级特大型1处,大型1处,险情等级中等8处,险情等级小型172处。威胁人口3102人,威胁资产12872.9万元。重点防护道路两侧边坡因雨水渗透及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各矿山企业及周边地区,重点预防因雨水沿采空地裂缝渗入引发地面塌陷
11、,进而对村庄和乡村公路造成损害;特别是河流沟谷沿线的矿井,要预防废弃矿渣堆放河道和沟谷引发泥石流;各类工程建设重点预防汛期采场和工程深挖削坡诱发地质灾害隐患或造成滑坡、崩塌灾害;高陡边坡下乡镇、村、学校、矿山企业、居民点、工矿临时生活生产区,防止春季解冻期和汛期山体滑坡、崩塌灾害。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科学部署防治工作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县自然资源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做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承担全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承担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县应急管理局要负责
12、组织编制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组织编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工作;承担县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救援和日常综合性工作。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应急管理局要加强沟通协调,落实部门职责,厘清“防”和“救”的工作关系,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合力。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条例实施意见具体要求,明确职能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强化阵地意识,依法依规做好矿山开采场地、交通干线、水利设施、旅游景区、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移民搬迁工程等各类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切实关注重点环节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高度关注
13、冰雪冻融期、汛期两个重要时段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好冻融期和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并加强督促检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在汛期对全县进行全面督查、检查。做好预警预报。应急、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做好协作联动,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值守值班制度,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出动、巡查排查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并积极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做好隐患排查等工
14、作。(三)全面做好群测群防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为保持监测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工作积极性,为隐患点配备基本的监测预警设备,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要及时补充完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数据,制定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明确防灾贡任人、监测贡任人及技术负责人,并挂牌、公示,不定期进行抽查。(四)持续深化高陡边坡隐患排查和分类处置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专门排查队伍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排
15、查黄土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城中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并扎实开展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坚决做到全覆藕、不留死角,查清安全风险,摸清隐患底数,圈定重点防范区。同时,要把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作为重点,密切关注高陡边坡附近建筑物、街区排水系统是否完备,认真仔细查看用水是否直接排入地下及边坡中。对于切坡建房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治理或针对性的排危除险,切实消除隐患威胁0要对2021年已排查出的高陡边坡隐患加快推进分类处置工作。对纳入工程治理及避让搬迁的重要隐患点,要落实资金,倒排时间表、
16、任务图,明确责任人,要专人监督、挂牌督办,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确保治理到位;对纳入日常监测的隐患点,要明确专人盯守,严格落实监测监控措施,发现情况变化要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群众避险撤离。(五)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力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省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制作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活页、挂图、短视频等防灾减灾宣传资科;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两微一抖”等媒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深入每个隐患点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宣传,加大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频率,充分利用“422”“512”“625”“1013”等时机开展广场式防灾减灾宣传,发放科普读物、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口号,提高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