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58564 上传时间:2024-06-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摘要】从“生产”观照审美主体,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之处。因此,明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其二,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引导人恢复健康、理性的精神消费,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关键;其三,以恢复人性化、自由的审美,作为审美主体的旨归。如此,艺术生产才能真正具备现实的人的温度。【关键词】马克思;艺术生产;审美主体众多学者丰富发展着马克思艺术生产中审美主体的理论内蕴。在西方,布莱希特强调艺术生产的集体性和开放性,审美主体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参与者,而不是孤立的个人。本雅

2、明对艺术“光晕”的消失表达了一定的担忧,但他也肯定了技术对艺术的可复制性,大众也可以接触到艺术,开始成为审美主体的一部分。在中国,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文艺创作内容要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实现生产与再生产的和谐交互。文艺生产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才是真正的审美主体。1姚文放认为人的自由本质得到实现,艺术生产才能获得自由,从而满足审美主体的需要。2刘方喜认为审美分享主义的建构对推进“共享发展”有重要意义。全民皆参与,拒绝了少数人垄断审美标准,让审美主体真正回归于人民群众。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在新时期仍有重要的意义,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理论,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艺

3、术生产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离不开人这个主体。重申将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艺术生产的主要目的,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对恢复人作为艺术生产的真正“审美主体”至关重要。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人要实现自由的、人性化的艺术“生产”,当务之急是夺回生产主体位置。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迅速发展。然而,工人的生产不属于他自身,反而加剧了自身贫穷。工人以活下来不致被饿死为奋斗目的,无力反抗被剥削的不公平命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能力低、懒惰等因素是贫富不均的主因。马克思指出他们忽视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生产关系形式有所差别。将抽象出的“生产一般”的规律固定化、永恒化,嫁接到具体的、

4、历史的、运动的现实生活中,以此维护资本主义生产的合理性。工人并非不努力,他们越勤劳就越贫穷,越没有“自由时间”。是否普遍占有“自由时间”,成为衡量人能否恢复生产主体地位的重要考察范畴。“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4214资本家掌握剩余价值,通过劳动雇佣节省出劳动时间,因此有更多“自由时间”在其他领域创造价值,去发展提升自身素养。工人阶级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出卖劳动来争取更多“自由时间”。机器不但没有解放他们的双手节省出“自由时间”,反而导致机器取代工人造成失业。工人处于一种“失位”状态,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生存境况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人在物质得到保障

5、的前提下,才会从事艺术、文化等活动,才有“自由时间”去发现美、创造美。“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5263资本主义体系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被看作是生产环节中无创造力、只负责加工生产资料的工具。拥有大多数财富的少数人,不仅要剥削工人的生产价值,还要侵吞他们的精神财富。资本主义企图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界限相混淆,将艺术生产看作是“生产劳动”而非“非生产劳动”。“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卷可以原谅的。”6348资本家的目的是财富的无限增殖积累,必将把艺术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部门来获得剩余价

6、值。艺术只是物质生产的一种手段,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商品的“形式包装”。从业者为了谋生,不得不按照资本家所规定的秩序范围再加工“艺术”,创作空间十分受限。掌握着多数生产资料的人也垄断艺术评价的标准,艺术生产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7192诗人为了生存,无法成为“为艺术”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6346文艺作品需要通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审查,其看似“自由”的部分仍受到压抑,被资产阶级大量垄断的文化、教育等“精神生产资料”所支配。无论人代表何种阶级,都难以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裹挟。尽管资产阶级意识形

7、态内有缝隙,少数人可以发挥才能,创作一定程度上摆脱资本家制约的文艺。工人阶级更加困难,极少数人能抽出时间进行创作。大多数人为了生存,花费的劳动时间必将挤压其自由时间,无法成为审美艺术、创作艺术的人。因此,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都看不到自己的主体位置。马克思认为消灭分工才能恢复人的生产主体。“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4165这说明固定分工使工人变为单向度的人,压抑了工人在不同领域的创造力及无限潜能。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使分工更具流动性、自愿性。人告别了旧有的固化生产关系,可以自由支配有闲时间。机器与人和谐共处,替代人进行物质生产,不再与人相敌

8、对,节约出更多时间供人休息思考,在其他领域发挥创造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物质、精神上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437自由生产让人体验到作为人而非机器的存在,人人都具有无限潜能,将时代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去积极创造。人参与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个人审美素养,内在越发充实,越能感受到美、发现美,形成审美自觉。人掌握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二、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关键:恢复健康、理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作为人的审美需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检验人是否能成为真

9、正审美主体的关键一一即人的消费行为,是否以满足自身审美需要为目的。如果人只是为了彰显财富和社会地位,炫耀对艺术的“符号”意义占有,人不再是审美主体,取而代之的是货币。谁拥有的金钱越多,谁拥有的权力越多,谁就能买到美、定义美进而生产美、消费美。正如马克思所言:“货币的力量多大,我的力量就多大。”837这说明马克思认为人在消费时将货币功能无限扩大,金钱成了支配消费的决定力量,它能化丑为美,消灭人的本质力量,无所不能。了解物的基本属性及特点差异,可以帮助人适度消费,辨清消费时的真实需要。“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9250

10、马克思所说的“物质个性”指的是物质未加工时的自然属性,此时的差异只是物质原始形式天然的不同,还不具备人所赋予物质的“物质个性”。然而,在资本主义构建的生产秩序下,资本家将艺术呈现的“质料”符号化,即艺术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时尚昂贵、是否能彰显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和审美品位。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垄断自然科学话语,将自然属性原料,赋予“物”先进的、文明的等意义,以实现剩余价值再增殖。“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4204“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0776资本重视的是消费差异而非个性差异,“科学”为资本利用,

11、通过人的消费差异区分人。只有回归“生产认同”,认同他人和自己的创造力,通过个性的“生产”来丰富艺术表达,用美的眼光去欣赏,形成不依赖于物去关照自身和他人的“生产认同”一一即生产实践检验美。诚然,在消费社会,精神消费也是种商品消费,但不完全是物质消费。如果“艺术”的商品价值压倒一切,将抹掉生产者凝结在其中贡献的艺术价值。因此,人在精神消费时,需斟酌审美价值是否退让给了展示需要。人的精神消费,原本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认可与充实生活的方式。它肯定了审美主体的感觉与激情,使对象作为一种感性的存在为人所占有、享受,体验到属于人生命的特殊性。资本为了利益最大化,必然以满足人虚假的精神需要为驱动力,生产以“艺

12、术”为幌子的商品让人沉溺享乐,从部分自暴自弃的无产者手中榨取利润,集中规模再生产大量低俗“艺术产品”。消费社会形成一个享乐场,异化的精神消费成了娱乐至死的新方式。人的精神消费体验只是资本逻辑自身循环体系的一部分,不被看作是精神消费的主体,而是这种异化消费生产活动的发生条件之一,被用来再生产欲望。有产阶级自然也会沉浸在这种享乐中,但马克思看到了不同阶级人的“异化”差异:”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11261资本家达到了财富增殖和享乐的双重目的,而无产阶级消费者要自食苦果。因此,人要想真正成为审美主体,需要在精神消费的实践过程中不

13、断反思,保持独立性。三、人作为审美主体的旨归:恢复人性化、自由的审美马克思人性化审美是种生产性的视角,它试图把人的审美需求和体验放到生产的层面。马克思多次提到古希腊文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了人的生命力极致绽放所迸发出的魅力。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虽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却与自然联系紧密,在劳动中进行雕塑、口头诗等文艺创作。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火神和风神等形象都体现了神的“天真自然”的气质。马克思也以“儿童的纯真”来描绘古希腊文艺中蕴含着人性审美中纯粹、自然和美好的特质。物质生筐先进的现代,艺术发展不一定繁盛。古希腊时期和现代经济相比是落后的,但出现了神话、史诗等灿烂的文化。如今文艺同质化、批量化

14、现象严重。审美主体看似选择多实际无选择。物质生产能够被量化,其产量通过数据可以直观把握。艺术生产虽能通过技术对艺术产品进行大量机械复制,但其中被量化的部分只是它充当商品的“物”性部分。“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297凝结着的“人”性的审美部分,是无法被量化的。人可以从“人”性的社会普遍性的感悟中,逐步过渡到基于他自身社会实践劳动的审美感悟里,从而领略到人作为审美主体的独特权利一一即人可以赋予事物不同的美的人文内涵。马克思向往古希腊,正是提醒我们现代文艺以技术为媒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并非意图让人退回传统社会生活模式去寻求艺术,而是强调新的生产方式,应将人天真活泼、美好的精神通过技术传递出来,

15、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性化审美复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才会导致文化深度不足,沦为消费主义的噱头。人性化审美的生产方式,会架起一道沟通历史的桥梁,古代社会中人寄于自然的自由纯真之情,在现代社会只增不减,让不同时代社会及人产生精神共鸣。恢复人自由的审美同样重要。“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没有色彩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137马克思认为艺术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人不应被固定的审美标准束缚,要勇于创造基于自身经验的独特表达,加以创新。因此,尊重艺术的自由表达,利于克服审美偏见。多样化的审美氛围能够让人更深刻地认识社会、掌握事物的本质,促进不同文艺形式交流和互补。在商业

16、化的驱动下,媒体强加对大众的审美标准,导致人审美单一化并缺乏自由选择。因此,马克思早在他的时代就呼吁新闻、书报等机构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尊重人的审美和表达自由。总之,恢复人性化、自由的审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多元和自由的审美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人作为真正的审美主体。参考文献:1谭好哲.毛泽东人民美学建构的理论贡献和意义一一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j.东岳论丛,2022,43(07):15-24.2姚文放.两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2020,(06).3刘方喜.审美分享主义:物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伟大复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05):82-8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