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帝祈雨灵验现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皇帝祈雨灵验现象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除皇帝祈雨灵在以农耕为本的社会里,严重的旱灾,轻者导致农业生产的歉收,重者甚至会引发政局动荡,历史上天旱之际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即是明证,退步讲,即使没有揭竿而起,为谋生路而流离失所的流民也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可以说久旱无雨是事关天下的大事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方法,降雨作为大气层内发生的现象,属于气象学研究的范畴,气象学与天文学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在北宋时,观云、占候、占星都应归入笼统的天文学范畴,陈遵妫先生称:“从我国历史来讲,天文学实际是研究星象和气象两门知识。”(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当然当时所谓的占星、占候之学与现在学科意义上的天文学又是截然不同的概
2、念,有学者将其称为“天学,见江晓原:天学真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宋人邢禺曾指出:民之灾患,大者有四:一日疫,二日旱,三日水,四日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早咦为甚,盖田无吠洽,悉不可救,所损必尽。传统儒家认为,灾荒的降临应是地上的统治出了问题,所以上至皇帝下至殷官吏都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过,及时改正,力行德政。2皇帝作为一国之主,不管是出于敬畏上天的心理,还是从维护自身统治的角度笔者并不否认在面临持续干旱、久雨不晴、地震等气象或自然灾害时,古代帝王的忧民之心,甚至认可有些帝王本人甘愿受到上天的惩罚,而实现天佑苍生的真诚愿望,因为在当时社会上很多自然现象笼罩着神秘色彩
3、,皇帝对上天亦有敬畏之心:本文也无意分析北宋帝王祈雨的特点及仪式,而是想指出北宋帝王可以通过祈雨这个仪式,特别是祈雨后的降雨现象达到塑造皇权、神化皇权的目的,分析指出这一活动的背后是北宋皇帝通过当时的气象官员已经了解了未来几日的气象信息。,都要求他把天下苍生的苦乐放在心上,在天旱之时,亲自祈雨就成了皇帝以天下苍生为念,为百姓谋福的重要表现。为了应答天诫,收拢民心,北宋皇帝往往自担罪责,除举行祈雨仪式外,还会做出减胭、食蔬、虑囚等举措,宋太宗在久旱之际甚至做出要自焚以答天谴的姿态:“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星文变见以来,久愆雨雪。朕为人父母,心不遑宁,直以身为牺牲,焚于烈火,亦足以答谢天谴。3以往
4、学者研究中多着眼于祈雨的仪式、规模、方法、场所等;亦或在谈及宋政府对天文事务的管理时对宋人祈雨稍有涉及日中村治兵衢:宋朝G祈雨,矶部武雄主编:了27G教育占社会一多贺秋五郎博士古希记念论文集,不昧堂出版,1983年版:段玉明:论北宋皇室在相国寺中的活动一兼论佛教的中国化,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曹庆榕:祈天忧人一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熨广兴:唐宋时期佛教流播与祈雨活动的盛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宋红玉:中国古代寺祭礼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董煜宇:北宋天文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王焕然:清诗铎祈雨术初探
5、,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等。,但从未关注到皇帝祈雨雨降这一灵验现象,更未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因而也未能意识到古代帝王通过祈雨雨降这一事件对皇权的塑造。史书中常见北宋皇帝在久旱之际进行祈雨,接着雨降,该现象不仅令宋人、甚至让今人看来也觉得惊奇,似乎皇帝身上确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而皇帝能够通过祈雨活动与上天交流,达到天人感应的效果。然而笔者却发现北宋皇帝在祈雨前已通过天文官对未来几日的气象状况有所了解,从而精心安排祈雨日期,这也是皇帝祈雨后不久即降雨的缘故。为了增强祈雨雨降的神秘性,达到聚人心、塑皇权的效果,皇帝并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已预知近期有雨的信息,这一祈雨灵验现象对维护北宋帝王的统治发挥了
6、独特的政治文化功能。现撰此文,试对这一现象略作分析。一、北宋皇帝祈雨灵验现象作为天子,既然皇权是上天授予,在百姓心中,他自然应有不同于凡人的神秘之处五代时期,政权走马灯-样变换,武人甚至喊出天子当兵强马壮者为之,君权神授思想已不如以前浓厚,但皇权依然在百姓心中有一定的神秘感,北宋帝王为维护统治,自然有意去渲染君权神秘。:同时作为万民之首,当子民因干旱而百稼不收从而流离失所之时,他有责任承担起,并且乐意承担起沟通人神的重任,从而缓解灾情。通过祈雨活动,皇帝可以让天下百姓见“仁主忧民之旨,圣人恤物之心长编卷30,端拱二年九月,第689页。政治需要也好,以天下苍生为念也罢,在祈雨前后,北宋皇帝总要摆
7、出种姿态,“以答天谴长编卷32,淳化二年三月己巳,第713页。在皇帝亲自祈雨后,如果雨降,即意味着上天对皇帝在人间统治的肯定。于是降雨后,君臣相贺,万民感呼,史官也会记载祈雨的整个过程,把降雨归功于皇帝的祈雨之举;也有朝臣迎合皇帝之意,书写得雨之事,希望永世流传。同时,降雨后皇帝会派遣官员或亲自谢雨,皇帝所希望看到的感人心,召和气,化灾为福得以实现长编卷30,端拱二年九月,第689页。从而看到皇帝祈雨所蕴含的深层次政治意义,甚至皇帝在祈雨中的姿态要大于降雨缓解旱情本身的意义。对于北宋皇帝的祈雨情况,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中记载较多,可见在宋人眼中帝王祈雨的重要性。但诸多原因,现存史料已不能尽现北
8、宋帝王求雨次数及求雨效果。现依据以上两书记毅,对北宋帝王祈雨应验情况摘录儿则: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春夏,京师旱”宋史卷66五行志四金,第1439页。四月丁亥,宋太祖幸建隆观、相国开宝寺祷雨,辛卯,雨长编卷11,开宝三年四月丁亥、辛卯,第245页。长编卷141,庆历三年五月庚辰、戊子,第3377、3378页。祈雨四天后雨降。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春夏,京师旱”宋史卷66五行志四金,第1439页。,四月辛未,宋太宗“幸太平兴国寺祷雨,五月己未雨降宋史卷4太宗纪一,第66页:本次祈雨长编同样有记载:“辛未,幸太平兴国寺、相国寺祷雨。”(长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四月辛未,第492页。)
9、宋史漏记了到“相国寺”祷雨。祈雨七天后雨降。如上,宋史中仅记己未“雨降”,这次降雨是否因宋太宗祈雨而降呢?宋史并未明言,而在长编中明确地将这次降雨的功劳记在了宋太宗的名下:“己未,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释之,祷而雨故也。长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五月已未,第492页。宋真宗时也有几次祈雨应验的例子。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五月甲子,宋真宗“幸大相国寺祈雨,升殿而雨宋史卷6真宗纪一,第107页。祈雨后很快降雨。咸平四年(公元100l年)二月丁巳,宋真宗“幸大相国寺、上清宫祈雨”。戊午,雨,帝方临轩决事,沾服不御前宋史卷6真宗纪一,第114页。祈雨后的第二天雨降。大中祥符二年(公元IO09年)二月乙巳
10、,宋真宗幸大相国寺、上清宫、景德开宝寺祈雨,己酉雨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乙巳,第1596页。祈雨三日后雨降。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正月戊申,宋真宗“分遣侍臣祷雨于玉清昭应宫、庙社诸神祠”,然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多日中并无降雨,于是二月癸酉,“亲谒玉清昭应宫,幸开宝寺、上清宫祈雨,这次祈雨果然有效,七日后,即是月庚辰,“大雨”。宋真宗“作甘泽应祈歌赐近臣”长编卷84,大中祥符八年正月戊申、二月癸酉、庚辰,第1918页、1919页。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三月辛丑,宋真宗“祈雨于西太一宫,及还遂雨宋史卷11仁宗纪三,第223页。宋真宗的这几次祈雨活动,多为祈雨后不久即有降雨,让擅长神道
11、设教的宋真宗显得更为神秘。下面看宋仁宗祈雨应验的几则史料: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六月甲戌,宋仁宗于“玉清昭应宫及开宝寺祈雨,丁丑雨长编卷105,天圣五年六月甲戌、丁丑,第2441页。祈雨三日后雨降。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自春夏不雨,岁时失望”,宋仁宗日日于“禁中食蔬,精祷、引咎,但依然无降雨。于是在五月庚辰,宋仁宗“幸相国寺、会灵观祈雨,八日后,即戊子“雨,然后群臣称贺长编卷11,开宝三年四月丁亥、辛卯,第245页。长编卷141,庆历三年五月庚辰、戊子,第3377、3378页。群臣称贺是因为久旱之际天降甘霖,同时也是庆贺皇帝祈雨的灵验。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二月辛亥,宋仁宗“祈
12、雨于相国、天清寺、会灵、祥源观,两日后,即甲寅雨,乙卯宰相国、天清寺、会灵、祥源观谢雨长编卷154,庆历五年二月辛亥、甲寅、乙卯,第3748、3869页。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三月辛丑,因天旱,宋仁宗下诏罪己之后,又“幸西太一宫祈雨,所过神祠皆遗中使致祷,这次祈雨还宫之后即降雨,四月丁未谢雨于西太一宫长编卷160,庆历七年三月癸巳、辛丑,四月丁巳,第3865、3868、3869页。嘉祐七年(公元1061年)三月乙丑,宋仁宗“祈雨于西太一宫”,虽未见降雨的记载,史书却载五日后即庚午谢雨宋史卷11仁宗纪四,第249页。,肯定是在祈雨后的五天内有次降雨。关于此类北宋皇帝祈雨成功的事例仍有不少,此
13、上仅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中的数条史料,以见大略,在此不一一列举。宋朝皇帝一般是在京师出现较为严重的旱灾、或是掺杂了其它政治因素时,才会亲自祈雨,在皇帝祈雨成功之后,官员也称赞是皇帝的至真至诚之举感动了上天,如在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一次析雨成功后,王安石对宋神宗说:“民每欲雨,陛下辄一析未尝不辄应,此陛下至诚感天之效。长编卷243,熙宁六年三月,第5918页。当然,并不是皇帝每次祈雨后都有降雨,史书中关于皇帝祈雨后没有降雨的记载也不少,如在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京师出现旱情,宋太宗在祷雨未果后,下诏给当时的宰相吕蒙正等人日:联将自焚,以答天谴。宋史卷5太宗纪二,第87页。其将天早的
14、原因揽在自己身上,认为是由于自己的“不德”才导致上天的惩罚,摆出了自焚以答天谴的姿态。虽然有时皇帝采取祈雨、减胸、避正殿等各种措施后仍然没有降雨,但这种姿态依然有其现实意义。有学者指出:“现在被认为是迷信的观念,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无疑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灾害祈祷、上书言事、减膳避殿、大赦天下等与之相关的一切理论被认为是从导致灾害发生的根源上杜绝灾害的发生,从而达到弭灾目的的最佳措施,其意义其至超过了具体灾害的赈灾。4但北宋皇帝祈雨后,雨水降与不降的情况,二者比例如何:官员将旱灾报告上奏给皇帝后,以及皇帝从准备祈雨到实施祈雨,二者间隔多久,现在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然而众多帝王
15、祈雨成功的例子,特别是宋太宗在祈雨时摆出的不降雨即自焚以答天谴的姿态,以及宋太宗的体面收场:“翌日而雨,蝗尽死。”长编卷32,淳化二年三月己巳,第713页。种种巧合使得皇帝祈雨现象显得神秘,它不禁让人产生皇帝有沟通神灵的能力,能够代表天下苍生与上天交流的错觉。二、北宋皇帝祈雨与气象预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宋代天文学所达到的高度大加推崇,李约瑟先生称宋代为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5;孙小淳先生称“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明达到了一个高潮”6;管成学先生称宋代的天文、历法之学,处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高峰期”7o然而在宋代,当时的科技水平能否比较准确地预测到降雨,准确率又有多高?似乎并没有学者关注。一些天文学史的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历法、星象等上面,对阴、晴、雨等气象问题关注不多,这也与古代天文机构的职掌“主要是观象、守时、治历、星占及择日有关80祈雨前皇帝是否已经从天文机构里了解到未来几日的气象信息,从而选择祈雨日期呢?北宋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天文学的管理,皇帝多次下诏禁止民间、官员、士兵等私习阴阳、天文之书,任何人都不得妄说阴阳卜筮鬼神,每当有天文异象之时,则由天文官负责解释。同时对天文机构的司天技术人员严加限制以防泄漏天文机密,如禁止天文机构里面的专职人员出任外官、出入官员之家、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