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法理意涵与实践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法理意涵与实践路径.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法理意涵与实践路径摘要:宪法确立了国家统合和社会整合双重意义的民族观。宪法教育能够让青少年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统一于标志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宪法认同。宪法守护民族精神。针对青少年开展宪法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青少年的价值观,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基础。宪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宪法教育能够让青少年深刻理解宪法中民族规范的内涵,将人生目标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根本目标。“价值一原则一制度一条款”的四层递进式宪法教育结构,为在青少年宪法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基本框架。当前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实践,已在宪法课程、普法宣讲以及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青少年宪法教育在讲授内容上涉民族的主题提炼不到位,且侧重于知识性宣讲;在讲授方式方法上有待创新,实效性需要加强;在实践形式上缺少体系化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须依托宪法教育的“四层结构”,立足我国丰富生动的法治实践,着重宣讲宪法价值和精神。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新征程上,要深挖相关主题元素,汇编宪法故事,探索体系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宪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
3、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宪法规范;青少年宪法教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彰显国家价值观。“中华民族”入宪,使得这一“国家形式的民族共同体”口具有了丰富的宪法规范意涵。宪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法律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的文章中强调,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青少年、网民等重点群体,抓宪法纪念、宪法宣誓、宪法教材建设等重点载体,抓学校、社区、媒体等重点阵地,持续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口。青少年宪法教育是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强化青少年宪法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和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以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具体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口。我们应在青少年宪法教育中探索学科融合机制,融入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借助宪法教育常态化机制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法学界以多重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研究。就宪法学而言,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从法理上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学者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铸牢中华民
5、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这“三对辩证关系”口;有研究立足人民性,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口。二是从宪法规范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论证。有研究提出,现行宪法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法权地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制保障口;有学者针对宪法中的民族团结条款展开研究,提出通过法律法规使其具体化口。然而,既有研究鲜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学理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在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法逻辑基础上,解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内在结构,回顾其实践样态,运用访谈的研究方法,提出在青少年宪法
6、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考路径。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法逻辑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宪法调整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现代民族国家中,公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最终体现为宪法认同。宪法确立的兼具国家统合和社会整合双重意义的民族观,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宪法规定的精神文明建设条款守护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宪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根本法保障。可见,在青少年宪法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法理基础和宪法依据。(一)宪法确立的民族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创造了独
7、特的中华文明体系,维系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形态的大一统”口,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现代民族国家。如果说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口,那么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共同体则是实际存在的。这是我国宪制不同于西方民主共和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们理解宪法中“中华民族”条款的历史规定性。宪法中的“中华民族”条款宣示着国家在民族面相上秉承大一统的传统,并以此作为国家统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宪法序言开篇即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一段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肯定了国家统合中的文化要素,也强调了这一文化力量源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历史
8、上,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发展成“自觉的民族实体”口。宪法序言在第二段到第五段,对近代已降的革命历史进行了叙事,对其理解不能脱离第一段。正如彭真在宪法修改委员会上说明起草该段的原意时所说:“我们的事业是从祖先来的。”“大一统”便是祖先传给我们的家业。宪法”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史,宣示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口。宪法所确立的国家统合和社会整合双重意义的民族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宪法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宪法中的,
9、中华民族,条款宣示着国家的文化自信,并立足于此对社会进行整合。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社会利益和价值的多元化。当不同主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出现了两个难题:一是该“利益”是否法律化,二是对法律化的“利益”如何进行取舍和价值衡量。这两个问题并非先后排序,而往往交融混体。我国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规范依据。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三组,分别面向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和公民之德的有机统一。然而,“价值在人类史上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形态的普遍性”,“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基体来获得自由、平等和人权”口。诠释我国宪法倡导的核心价值,不能脱离中华
10、文明体系这一基体。正如有研究所指出,从中国宪法出发可发现,中华文明秩序主要体现为同心圆结构,而西方文明秩序则体现为三角架结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口o这一现代转型的基因密码正潜隐在宪法序言第一段中。“宪法序言第一段历史、文化和中国各族人民三个条款,具有重大现实政治含义,它打开了文明复兴的通道。”口宪法中的“中华民族”条款,激活了八二宪法在序言中新增第一段的深远意蕴,弥补了八二宪法未能将其作为统摄性概念的遗憾。(三)宪法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根本法保障我国宪法第4条是对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
11、制度的规定。2018年修宪时,为了与序言第11段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修改相一致,第4条第1款修改为“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2018年修宪共有3处增加了“和谐”二字。除上述两处外,另有一处在序言第7段最后一句话中,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宪法确认的国家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蕴含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并且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
12、人民的生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口。民族团结和谐,则国泰民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建设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和谐关系有存异求同的规范意旨,即各民族间增进合作、深化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同样坚持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正如有研究指出:“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要顺应时代潮流培育并进一步铸
13、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宪法保障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言之,宪法宣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正当性和理论正当性,同时确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法治教育核心的宪法教育,重点是解决认同问题,使广大青少年认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深刻理解我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逻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统一于标志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宪法。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内在结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青少年宪法教育唯有以宪法学科为母体,才能获得滋养孕育。但如何用青
14、少年可理解的语言将抽象、专业的宪法知识进行转化,是开展宪法教育需要直面的首要问题。“四层结构”的宪法教育体系是面向青少年开展宪法教育的理论依据。该体系呈现“价值一原则一制度一条款”的递进逻辑,既是开展青少年宪法教育的知识基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基本框架。不同层次的宪法教育可因循上述结构,循序渐进地开展。(一)阐释宪法价值,指明思想方向宪法凝聚了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宪法价值是理解抽象的宪法原则以及具体的制度和条款的基础。对宪法价值的阐释,是揭示原则的形成机理,挖掘隐藏在制度和条款背后的深层意识的过程。青少年宪法教育就如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价值的种子。对青少年而言,宪法教
15、育侧重于培养公民意识,“不以宪法专业知识的传播为主要目的,其指向的是公民伦理与公民意识的建构”口O最初的公民概念是古希腊城邦基于处理公共事务的需要而产生的,强调城邦共同体的成员为共同体贡献力量,个人命运与共同体命运休戚相关。青少年宪法教育旨在引导其领会自己的多重身份,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之外,还与民族国家这个共同体构成另一层关系,即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在这层关系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使国家得以存续和发展。而国家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并最终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宪法教育揭示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使个人体悟到需在共同体中才能
16、实现个人价值。(二)释明宪法原则,坚守思想阵地为彰显价值,宪法往往确立一系列原则,对最基本的宪法关系即国家与公民关系的理解,应建立在宪法原则上。但宪法原则是抽象的,基本原则尤为抽象,比如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等。不仅如此,不同的基本原则之间还可能产生张力。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的民主制度,是对集体价值的肯认,而落实基本人权原则的制度则旨在保护个体价值。当集体利益和个人的自由权利相冲突时,该如何衡量取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宪法是处理重大价值分歧的共同基础,是关于价值分歧的价值共识口。当具体制度和条款在原则层面存在冲突时,需要宪法价值的统合。这也是宪法作为根本法、最高法的体现。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现代信息技术迅捷、集中地将各种相抵梧的社会现象和截然对立的言论呈现出来,就给其判断力提出了挑战。青少年宪法教育由学校里的宪法课程教育和社会上的宪法普及教育承担,应积极促进青少年理解宪法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法地位,正确看待价值分歧,理解不同宪法原则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