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论文:“教师走近学生”的教育意蕴寻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新理念论文:“教师走近学生”的教育意蕴寻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育新理念论文:教师走近学生的教育意蕴寻绎2023年9月9日,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涵。“教师走近学生”是教师的育人智慧、躬耕态度和仁爱之心的生动体现,是“教育家精神”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的鲜活表现。培育广大教师“走近学生”的专业素养,之于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一、教师走近学生:熟知但非真知的教育现象论及“教师走近学生”,教师常常将其视为日常教育现
2、象或不言自明的教育常识,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的教学策略、一种与学生对话时的附加行为或一种下意识的教学行为。事实上,“教师走近学生”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意蕴,但中小学教师对其的认识往往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导致其育人价值无以彰显。教育现象学是一种通过深描教育生活体验进而反思、探求教育现象本质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现象学以现象学“本质直观”“回到事情本身”“悬置”等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基础,强调“悬置”理论和经验,关注鲜活的生活体验,“它试图对我们在世界中前反思性的体验方式进行细腻的描述,而不是单纯地分类、分级或使之抽象化”。教育现象学写作强调基于描述者的想象力对教育生活体验的再造,
3、要让读者产生“现象学式的点头”,和读者的体验相契合。教育现象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们日常教育生活体验的描述探求教育的本质,达到对教育现象的一般性认识。为全面、深入挖掘“教师走近学生”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我们选择了20位小学和初中教师以及300名小学生和初中生描述“教师走近我”的生活体验,共获得了320份“教师走近我”的生活体验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师生进行了现象学提问,以探求“教师走近我”的本质及其教育意义。二、“教师走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主题分析“现象学如此令人着迷,是因为如果我们把平常经验从日常生存中拎出来,通过现象学的视角进行把握,那么任何平常经验都会变得非比寻常本研究在收集中小学师生关于“
4、教师走近学生”生活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开展现象学写作,挖掘“教师走近学生”现象所蕴含的丰富教育意义。(一)教师视角下的“教师走近学生”教师眼中的“教师走近学生”具有照看和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发现和承认学生的生命价值、激活和引导学生自主成长、对话学生以营造亲密师生关系、劝诫和警醒学生投入学习等多重教育意蕴,是一种兼具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教学行为。1 .“走近”意味着照看和关心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替代父母”的角色,教师会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总是牵挂、担心着孩子们的身心状态和成长。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做教师和做父母具有本质的、深层的联系,教师对学生承担着“替代父母”的角色和责任。“像父母亲一样,教师
5、常常能建立起对他们的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他们觉得对他们管辖的儿童负有责任。他们对他们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教师在课堂中走近学生,是怀揣着关心、关怀、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的愿望,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照看,具有独特的教育意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走近学生,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表扬、警醒和引导,能够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课堂上或者课后延时服务的时候,孩子读书、看书、写字的时候读写姿势不正确的时候,我就会走近学生,小声告诉他们学习姿势不对,提醒他们要注意自己的读写姿势,保护好自己的视力,再帮他们把头扶正,让他们把背挺直。久而久之,我和他们之间形成了默契,
6、如果我走过去轻轻摸一下他们的头,或者拍一下他们的背,他们就知道要调整自己的学习姿势J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生命体,“教师走近学生”是教师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进而观照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教育行为。教师被社会赋予的“教育者”的身份和角色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压迫、紧张、畏惧的心理,使得学生即使身心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如心理波动、身体不适),也不敢主动向老师说明。因此,教师走近学生是对学生身心状态的照看和关心,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2 .“走近”意味着“看见”和承认学生身心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状态中,面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学生总是希望被他人“看见”,即得到教师和学生集体的认可、承认、赞赏,这种教育的高峰体验
7、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意义非凡。“走近学生”是教师“看见”学生的重要形式,走近学生及时肯定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增强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和自信心,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天然地承担着“看见”学生的成长进步、承认学生的生命存在、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的责任。“有一次,语文晚间托管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写语文作业。我在教室巡视的时候就发现成绩很不好的步同学在忙活着什么东西。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她没有在写作业,因为她总是时不时地用眼睛瞟我,看我在哪里,而且手里用的是铅笔。难道她语文这么快就写完了,在写数学?后来我就有意识地走近这个女孩,我站在她的背后,她还是沉浸其中,特别专注。她在一张作业纸上画画,画的是一只威风凛凛的花斑猛虎
8、。虽然还没完成,但是老虎的威风已经跃然纸上了。我没惊动她,她后面的同学戳了她的背提醒她,她才知道我在身后。我把她的画拿起来仔细看了看,笑笑说:我发现你很有绘画天赋。如果放松身心,你一定可以画得更好。正是这一次走近学生,让我发现了一个成绩不好但很有绘画天赋的女孩J范梅南指出,教师看见孩子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学视角。“一位真正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去看孩子一一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种期待的心情。真正地看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当我带着责任感看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会用我的全部身心去“看”他。当我用我的手势、用我侧着的头、用我的身心去看孩子们如何开始这一天的时候,孩子们也就体会到了被老师看
9、到的感觉J正如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会让学生体会到“我非常独特”的感觉一样,教师走近学生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独特的“我”的关注和期待,这种以身体“看见”学生的方式是对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承认,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3 .“走近”意味着激活和引导学生的理想状态是“身心一致”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即以正确的坐姿和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自主成长。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涣散,出现有意或无意的走神、发呆的“思想开小差”行为,学生的身体姿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形”甚至出现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而教师在讲课、提问的时候走近
10、学生,师生之间发生短时的身体互动,则会重新激活学生的身心状态,使学生重新意识到自己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从而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态和心理状态重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有时候在教室过道中走一遍是想看看有没有学生思想开小差、交头接耳或者做小动作,好提醒他们一下,有时候则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后半节课,学生不像前半节课那样聚精会神了,这个时候我在走道里面走一走,学生的精气神更好了,也更愿意和我互动了J教师走近学生、唤醒学生的身体觉知,是一种择“时”而“动”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靠近学生会让学生产生身心上的紧张感,这种适度的紧张感能让学生努力专注于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见,教
11、师在课堂上看似无意的“游走”能够唤醒学生的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促进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是一种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学行为。4 .“走近”意味着对话和亲密“教师走近学生”是师生深度对话、构建亲密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教师走近学生,向学生展现了教师民主、平等、开放、乐于交流的教师形象,会增强学生对教师面孔的熟悉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我的特别关注,从而更愿意和教师进行身体上的互动(如眼神交流、表情互动)以及语言上的对话交流(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上习作课,要写我的自画像,我让学生自由练习写写自己的外貌特征,然后交给我,让同学们猜猜这是谁。然后我在教室巡视,捕捉学生的佳作。走到一个特别调皮、语文成绩很差的
12、一个学生旁边的时候,他抬头看着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赶紧用手下意识地蒙住自己的卡片。我问他是不是不知道怎么动笔,他淡淡地说:我写了。我说:那你愿不愿意给老师看看?他开始有点勉强,但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把他写的卡片给我看了。我记得他的卡片里写道:班上同学们都白白嫩嫩的,但是我的皮肤很黑,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个卤蛋。我捧着他黑黑的肉肉的脸蛋儿,看着他说:确实挺像的,不过这是健康的颜色,我很喜欢。他很不好意思地笑了。后来我还把他的卡片通过希沃白板呈现在大屏幕上,当时大家一下就猜出是他。当时他很开心,但是又有些不好意思J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通过语言的沟通、交流、引导、劝诫、激励、提醒之外,还可以通过师
13、生身体的交往和互动来进行。以讲台、黑板、粉笔等物品为中心构建的教室“前台”区域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存在,而且是代表着知识权威、身份权威的符号性存在,而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弱化了自己的身份权威,凸显了作为友善的“对话者”的朋友角色,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了亲密的师生关系。5 .“走近”意味着劝诫和警醒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环节是否高效有序地推进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然而,课堂教学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面对部分学生对课堂的“游离”行为,教师通过语言来对个别学生的言行进行提醒、劝诫,固然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干扰课堂教学的氛围、节奏和连续性,使
14、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甚至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通过“走近学生”的方式,对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学生进行无声的提醒和劝诫,保证了正常的教学节奏不被打断,教学能够有序高效地展开。“课堂上,个别学生做一些小动作,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我如果停下来就会耽误其他五十多个孩子的学习时间,或者打断某个同学的精彩发言。如果这个时候走下讲台,走到这个孩子身边,和他来个眼神交流或轻轻拍他一下,既能够非常及时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听讲,还能不打断其他孩子的发言或者听课。”教师以“走近学生”的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展现了教师的机智。现实教育场域中,常常存在教师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游离课堂教学之外的举动(做小动作、交头接耳、走神等)
15、点名批评,甚至花费较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公开审判”,使得被审判者因为自尊受到伤害而更加抗拒教师、抗拒学习,学生群体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被中断,教师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而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则会以智慧的方式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二)学生视角下的“教师走近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走近我”是一种蕴含着紧张、尴尬、恐惧、抗拒、肯定、悦纳、安全、亲密、伤害等多种意蕴的教育体验,是一种含混的教学行为,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教师走近我”往往呈现不同的意义,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走近我”的意义往往大相径庭。1.“走近”意味着紧张和尴尬学生面对老师的靠近往往会感受到紧张,且伴随着“是我犯错了吗”“
16、我没认真听讲被老师发现了吗”“老师要点我回答问题吗?”等心理活动犯错”意味着惩罚和批评,“回答问题”则面临着“出错”后“遭受批评”“没面子”“被人嘲笑”的风险。学生对“教师走近我”的恐惧心理是担心缺点和不足暴露在他人眼中、自身形象受损的一种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走近学生,会给学生带来形象受损、丧失自尊的教育体验。“当老师离我很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很强的压迫感,不自主地流了一滴汗,然后我想是不是前两天做了什么错事被老师发现了,心中像翻江倒海一样J教师的走近往往被学生视为“我犯错了”后教师的反应,这反映出“教师走近学生”往往是教师发现了学生的“犯错”行为后的应激反应。这是教师专制主义的教育观念导致的,“课堂里的专制主义者,遵循权威一依从的师生关系逻辑,教师做着自己和社会认为正确的安排,学生则需要听从和配合,当课堂活动出现障碍时,学生一般要受到批评和惩罚。”可见,如果教师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权威与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