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43930-2024宇航用电磁继电器通用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43930-2024宇航用电磁继电器通用规范.docx(5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ICS29.120.70CCSV04O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39302024宇航用电磁继电器通用规范Generalspecificationforelectromagneticrelaysofspaceapplications2024-04-25发布2024-08-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给3fe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言V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材料4.1 一般要求4.2 金属材料24.3 非金属材料24.4 电磁线24.5 镀层25结构设计25.1 通则25.2 外壳25.3 密封方法35.4 触点35.5 线圈35.6 电路图35.7 安装方式35.8 引出
2、端46技术要求61.1 总体要求61.2 生产过程检验61.3 运行筛选61.4 可焊性61.5 耐电压61.6 绝缘电阻61.7 电性能61.8 密封81.9 温度冲击81.10 耐溶剂性81.11 冲击81.12 振动81.13 粒子碰撞噪声检测(PlND)81.14 稳态加速度81.15 引出端强度91.16 磁干扰91.17 线圈寿命91.18 耐焊接热91.19 盐雾或盐气91.20 过负载91.21 寿命91.22 中等电流91.23 机械寿命1()1.24 极限通断能力101.25 限时电流继电特性101.26 连续通电101.27 内部潮湿101.28 真空冷焊101.29 真
3、空冷热浸1()1.30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101.31 耐辐照111.32 标志111.33 玻璃绝缘子111.34 加工质量127 检验方法127.1 目检和机械检查127.2 运行筛选127.3 可焊性137.4 耐电压137.5 绝缘电阻147.6 电性能157.7 密封217.8 温度冲击227.9 耐溶剂性227.10 冲击227.11 振动237.12 粒子碰撞噪声检测(PIND)247.13 稳态加速度267.14 引出端强度267.15 磁干扰277.16 线圈寿命287.17 耐焊接热297.18 盐雾或盐气297.19 过负载297.20 寿命3()7.21 中等电流
4、327.22 机械寿命327.23 极限通断能力(仅适用高电平负载)327.24 限时电流继电特性337.25 连续通电337.26 内部潮湿337.27 真空冷焊347.28 真空冷热浸357.29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367.30 耐辐照368 检验规则368.1 检验分类368.2 鉴定检验368.3 生产过程检验和质量一致性检验419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469.1 包装和标识469.2 运输和贮存471()说明事项4710.1 触点额定值4710.2 订货文件4710.3 应用指南47附录A(规范性)破坏性物理分析试验方法48A.1破坏性物理分析(DPA)48A.2外部目检48A
5、.3粒子碰撞噪声监测(PlND)49A.4密封49A.5内部气体成分分析49A.6内部检查49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5)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中国航天时代电子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本胜、崔黎、蒋端林、马齐勇、李明、唐钮杰、蔡黎彬、岁福彪、莫文礁、蔡昭文、陈楚开、刘征宇。宇航用电磁继电器通用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宇航用电磁继电器的材料,结构设计,技术要求
6、,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以及说明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宇航用电磁继电器(以下简称“继电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GB/TGB/TGB/TGB/TGB/TGB/T2423.5201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2423.1020192423.1520082423.1720082423.2120082423.2220122423.232013环境试验第2部分
7、: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Ga和导则:稳态加速度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M:低气压GB/T2423.242022环境试验环境试验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第2部分:试验方法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试验Q:密封试验S: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及太阳辐射试验和气候老化试验导则GB/TGB/TGB/T2423.2820052423.3020132423.562023GB/T装件强度GB/TGB/T2423.60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T:锡焊环境试验第
8、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XA和导则:在清洗剂中浸渍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和导则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U:引出端及整体安2900.63电工术语基础继电器4728.7-2022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第7部分:开关、控制和保护器件GB/T5095.2-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2部分:一般检查、电连续性和接触电阻测试、绝缘试验和电压应力试验3术语和定义GB/T2900.6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1 一般要求应能防霉、自熄,不应助燃,不应散发出有害气体,不应大量散发出会使密封外壳爆炸的气体,不应使继电器的触点被污染,对继电器寿命
9、和可靠性产生有害影响,或形成载流通道。除外部垫圈外,不应使用硅胴或硅用化合物。选用材料时应能提供最长的贮存寿命。对零部件、材料的接收和认可,均不应理解为对成品的保证接收。4.2 金属材料4.2.1 iUJ金属材料应耐腐蚀,也可经过电镀或加工处理达到耐腐蚀要求;不应使用汞或汞化合物。除触点外,不应使用镁或镁合金。4.2.2 不相容金属当不同的金属相互直接接触使用时,应具有防止电解和腐蚀的措施。能导致活性电解腐蚀(特别是黄铜、紫铜或钢与铅或铝合金的接触使用)的不同金属不应接触使用。不同的基体金属进行金属喷涂或电镀,以提供相同或合适的接触表面。在气密封情况下,底座材料与罩壳材料之间的电位差应小于0.
10、25Vo4.3 非金属材料所有用在继电器外部的非金属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a)样品总失重(TM1.)不大于1%;b)收集的挥发冷凝物质(CVCM)不大于0.1祝O不使用真空下存在有害气体释放的非金属材料。4.4 电磁线继电器使用的电磁线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机械及电性能要求。电镀层符合以下要求:a)b)C)d)内外部零件表面不应镀纯锡,使用锡-铅镀层时铅的含量至少为3%;继电器的内外部零件不应镀锌;继电器的内外部零件不应镀镉;不应采用银底镀层的电镀工艺。5结构设计5.1通则继电器的结构和设计应符合正常使用中安装和维修要求。继电器的外形、安装尺寸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5.2外壳外壳应具有能承受在装
11、卸、运输、贮存和安装过程中的正常操作,而无机械故障或变形的机械强度。外壳与触点或线圈之间不应有电气连接,但外壳可作为继电器磁路的部分。5.3 密封方法继电器应经过干燥、排气,再充入保护气体,并在保证干燥和保护气体纯度的条件下密封。如果采用附加密封剂,则符合下列规定:a)密封剂扩散不应超出玻璃绝缘子表面上的引出端外露长度的20%;b)允许存在密封剂处理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痕迹颜色,但痕迹颜色不应使着色绝缘子的颜色难以识别;c)经固化处理后,应形成能在继电器各种环境下不导电、不开裂的永久密封层。5.4 触点触点负载额定值和触点组数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规定。除另有规定外,触点应能在本文件规定的各种环境条件
12、下连续承受最大额定电流,并能在规定的电流下闭合和断开。5.5 线圈线圈与线圈架、触点和任何接地部分之间应具有电气绝缘。线圈电阻和线圈额定电压(或电流)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线圈的设计应保证线圈在最大额定电压(或电流)和最高温度下能连续工作。线圈引出端标志应符合本文件和相应产品标准规定。若有正极引出端(X】或Y1),应采用颜色有明显差别的玻璃绝缘子作为标志。线圈引出端标志见图1。x或&-Xg或X:X2X2a)单线圈引出端标志-Xi|Vi或X1-Az_2YI一八z-Y:或Xj-Q-X8Y|-Qb)双线圈引出端标志标引符号说明:X1、Yi线圈正极;X2、Y2一线圈负极。图1线圈引出端
13、标志5.6 电路图规定的电路图应是引出端视图。电路图符号应符合GB/T4728.7的规定。对于无方位标记的继电器,使继电器标有电路图的一面保持向上,然后使继电器围绕一条通过电路图的水平轴线向离开观察者的方向旋转,直至底座引出端面对观察者,这时每个引出端即处于电路图所示的位置上。5.7 安装方式安装支架应是继电器外壳整体的一部分,应牢固地装接在继电器上,防止继电器与安装支架之间产生任何移动。插入式继电器在设计时,应满足安装稳定性要求,不应由引出端来支撑继电器的重量。5.8 引出端5.8.1 通则引出端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规定。当焊料热浸渍工艺经鉴定机构批准后,承制方可提供引出端进行过焊料热浸渍(再
14、浸渍)处理的继电器,底座表面不应有焊料,焊料浸渍后引出端应符合GB/T2423.282005中可焊性试验的要求,浸锡厚度至少为0.003mm。热浸渍焊料引出端可比规定的最大直径尺寸大0.08mm。焊料拉尖产生毛刺是热焊料浸渍工艺的正常结果,不应作为拒收理由(见图2)。图2焊料浸渣可接收判据(焊料毛剌极限尺寸)5.8.2 焊钩式引出端焊钩式引出端应设计成能容纳两根导线,每根导线应能承受继电器的最大额定触点或线圈电流。5.8.3 焊针式引出端焊针式引出端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规定。5.8.4 插入式引出端插入式引出端的排列和尺寸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规定。5.8.5 绕线痕迹当采用锡合金、银或金镀层时,为确保足够的附着力可采用铜底镀层。电镀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绕线而引起的铜或其他底镀层轻微暴露是允许的(见图3)o单位为亳米绕箕直彼参名值0207).30从底座测量最大为1.30OQ图3绕线痕迹5.8.6 引出端焊料浸渍(再浸锡)5.8.6.1 焊料浸渍工艺焊料浸渍工艺的批准以下列方案之一为依据(镀金插入式引出端不应进行焊料浸渍)O所有目检判据应符合GB/T24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