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43681-2024生态系统评估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43681-2024生态系统评估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ICS13.020.10CCSZ00G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36812024生态系统评估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EcosystemassessmentRegionalecosystemsurveymethods2024T)3T5发布2024-07-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木原则15基本流程26调查指标及方法2附录A(规范性)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7附录B(资料性)基础地理环境指标调查方法8附录C(资料性)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调查方法12附录D(资料性)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调查方法17参考文献26本文件按照G
2、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侯鹏、王桥、欧阳志云、徐秉声、翟俊、陈妍、张遮嘉、祝汉收、
3、高海峰、崔丽娟、郑华、黄麟、金点点、杨旻、任玉芬、徐卫华、肖挺张路、孔令桥、蒋卫国、张庆竹、王国强、赵彦伟、曹巍、宋子健、颗、赵磊、李翠、裴福云、刘建红、范军琳、高珍、郭丽莉。生态系统评估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1范围本文件描述了区域生态系统调查的基本原则、基本流程、调查指标及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行政区域及自然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l167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
4、168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69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70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区域生态系统regionalecosystem特定空间范围内植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3.2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ecosystemstructureandpattern各类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状况。3.3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ecosystemprocessesandfuncti
5、ons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过程及体现出的各种功效和作用。3.4遥感调查remotesensinginvestigation利用搭载在卫星、无人机等高空平台的传感器获取生态系统反射、辐射信息,以此为基础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过程与功能等特征。3.5现场调查fieldinvestigation根据统计抽样方法,利用地面定位和观测仪器获取反映生态系统格局与结构、过程与功能等方面的参数和信息。4基本原则4.1 适用性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根据区域生态系统调查的主要目标、内容和任务,选择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4.2 可操作性综合考虑
6、调查区域的生态系统特点和空间范围大小,客观分析传统现场调查方法、遥感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选择适宜的调查技术方法,保障区域生态系统调查任务的可实施。4.3 科学性科学、规范地开展区域生态系统调查的前期准备、数据(样品)采集、数据(样品)分析整理等,确保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数据的准确性。5基本流程区域生态系统调查包括综合考虑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概况及目标内容和任务、选择生态系统调查指标、确定生态系统调查技术方法(按照附录A的要求)和具体流程(见图1)。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橙况训查的目标、内容和任务选择生态系统调查指标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能量交换过积写功能水循环过祀与功能碳循环过程与功能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
7、指标基础地理环境指标确定生态系统调查技术方法图1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流程6调查指标及方法6.1 基础地理环境指标及方法基础地理环境指标共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因子、水文因子、土壤因子4个一级指标,经纬度等22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每项指标的具体调查技术和方法见附录B。表1基础地理环境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含义方法地形地貌经纬度地理位置坐标信息见B.1.1海拔高度与海平面的高度差见B.1.2坡度地表陡缓的程度见B.1.3坡向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JaB.1.4坡长地面上一点沿水流方向到其流向起点间的地面距离见B.1.5地表粗糙度表示地面凹凸不平的程度见B.1.6气象因子降水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
8、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见B.2.1气温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高处的温度见B.2.2日照时数表示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见B.2.3总辐射水平地表所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之和见B.2.4风速/风向风的速度和方向灿,2.5水文因子流量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将瞬时流量按时间平均,可求得某时段的平均流量见B.3,1流速单位时间内水流前进的距离见B.3.2含沙量单位体积水体内所含干沙的质量见B.3.3水位自由水面相对于黄海基面的高程见B.3.4
9、积水深度水面距河流、湖泊等湿地水体底部的距离见B.3.5淹水历时湿地中一次性枳水或达到某一水位高程以上的持水时间见B.3.6结冰期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所经历过程的时长见B,3.7土壤因子土壤类型根据土壤性状、质与量的差异,划分土壤各类型见B.4.1土壤质地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见B.4.2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可蚀性表征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土壤可蚀性因子是土壤可蚀性的量化体现,其值大小反映了不同土壤的侵蚀率,表示土壤被冲蚀的难易程度,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基础见B.4.3土壤厚度土壤母质层以上到土壤表面的垂直深度见B.4.46.2 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及方法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
10、共包括宏观结构与格局、群落结构、植物种类构成3个一级指标,生态系统类型等18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2。每项指标的具体调查技术和方法见附录C。2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含义方法宏观结构与格局生态系统类型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类型见C.1.1生态系统面积生态系统所占二维空间大小,通常指平面空间见C.1.2生态系统面积比例某类或某几类生态系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见C.1.3斑块数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斑块的数量见C.1.4平均斑块面枳区域内某类生态系统斑块面积的算术平均值见C.1.5聚集度指
11、数区域内所有类型生态系统斑块的相邻概率见C.1.6植被覆盖度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见C.1.7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土地面枳的比值见C.1.8群落结构平均盖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植被冠层部分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见C.2.1平均高度植被群落中,植被从基部地面到植物茎叶最高处垂直高度的平均值见C.2.2平均冠幅乔木冠层南北和东西方向宽度的平均值见C.2.3平均胸径乔木主干离地表1.3m处的胸径的加权平均值,仅计入胸径大于5cm的乔木见C.2.4株密度单位面积内全部或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量见C.2.5丰富度植被群落中所含植物种数目的多少见C
12、.2.6起源植被群落在其最初发育时所依靠的媒介方式,主要分为人工或天然见C.2.7植物种类构成植物区系构成个地区或某个植被类型中所有物种的科、属和区系成分的组成情况见C.3.1优势植物种构成植物群落中,个体数量、生态作用均占优势,且在群落性质和生态过程方面起着决定作用的物种的组成情况见C.3.2水生植物生态类型根据植物对水分适应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见C.3.36.3 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及方法衰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交换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含义方法碳循环过程与功能总初级生产力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植物利用太阳能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质的量
13、。该指标决定了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能量与物质总量见D.1.1净初级生产力从固定的总能量或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量,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见D.1.2净生态系统生产力表征陆地与大气之间的净碳通量或碳储量的变化速率,一般是净初级生产力减去异养生物(土壤)的呼吸作用所消耗光合产物之后的剩余部分见D.1.3机被地上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机被地上现存部分累积的物质总量见D.1.4植被根冠比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见D.1.5植被碳密度单位面积植被中的碳素存留量见D.1.6机被释氧量植被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
14、物质的同时所释放的氧气量见D.).7土壤呼吸土壤中微生物、根系、动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见D,1.8土壤碳储量一定深度内(通常为1m),单位面积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素存留量见D.1.9土壤有机碳密度指单位面积(1m?)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的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见D.1.10水循环过程与功能潜在蒸散发量地表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可达到的最大蒸发蒸腾量见D.2.1实际蒸散发量特定区域天然情况卜.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散量,是地衣水体蒸发散量、土壤蒸发散量和植物蒸发散量之和见D.2.2地表径流量又称地面径流量,指一定区域内降水或融雪强度超过蒸散发、截留和下渗强度,暂留于地表向低处流动,形成地表径流的水量见D.2.3冠层截留量叶片、枝干等植物地上生理器官对落入其内水分的截留容纳数值见D.2.4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凋落物含水量达到饱和时的持水量,一般情况下为该凋落物浸水24h后的持水量见D.2.5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凋落物含水量达到饱和时的持水率,一般情况下为该凋落物浸水24h后的持水率见D.2.6土壤湿度土壤湿度指土壤的干湿程度,它与土壤的含水量成正比。含水量达到饱